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2020-12-14 悅圖者

明初,北京內城形成九門城門景觀。分別是:正陽石馬,崇文鐵龜,朝陽穀穗,東直鐵塔,安定真武,德勝石碣,西直折柳,阜城梅花,玄武水平。圖為東便門外古道上的葬禮儀仗隊。(圖文來自《北京的城牆與城門》)

東便門一座帶水閘的石橋,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東端修建了東便門。在當時的形勢下,統治者最強烈的願望是安寧,安寧壓倒一切。

圖為平則門的城樓,箭樓和部分甕城。阜成門位於西城區中部。元代為大都城平則門所在地,明、清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

北京外城西南角樓,外城西南角樓又稱右安門角樓,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單簷歇山頂一層的城樓,灰筒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樓連城臺通高16.6米;南側、東西側分別面闢兩層箭窗,1958年完全拆除。

外城東北角。明北京外城舊稱北京城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一線以南為外城,其範圍即今西城區、東城區之南部。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詔興建的北京宮殿城池告成。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

東便門附近的外城城牆,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東南端角樓旁邊,東便門是北京保存下來的城門之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

從彰義門(廣安門)箭樓城臺觀外城城牆。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甕城牆基寬7米、頂寬6米。

外城南牆內側,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詔興建的北京宮殿城池告成。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明時北方多邊患,明前期蒙古多次南侵,騎兵時常迫近北京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曾率兵攻至京城近郊。嘉靖帝命築正陽、崇文、宣武三關廂外城,不久停止。兩年後,給事中朱伯宸建議修築外城,以固城防。

外城東牆外側的景象,起初設想在元大都舊址,向東、西、南、北四面展開,將內城和先農壇、天壇環繞起來,並在城之四角建築角樓,以利警戒和防守。

《北京的城牆與城門》是一本最詳實、最細緻、最嚴謹、最完整的一部介紹北京城牆城門的著作。

相關焦點

  • 長安盛景 | 城池,城牆
    「城」主要是為了防衛而修建的城牆以及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進行交易的場所。城牆則是城市和城堡抵禦外來入侵的防禦性建築。其中,世界最有名的防禦城牆數中國長城了,東西綿延上萬華裡,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跨越了中國的大半山河。
  • 古代有「天圓地方」的說法,明清時期北京城牆,為何缺少西北角
    古代有「天圓地方」的說法,明清時期北京城牆,為何缺少西北角文/解憂歷史團隊本文關鍵詞 天圓地方 北京城牆 本文共計1200餘字,閱讀約需4分鐘老北京城的大部分的城牆因為戰爭和後人重新的修葺已經「面目全非」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北京城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城池,但是在一些古代北京城的照片中我們還是能夠看見它的雄姿。古城牆周長六十裡,牆基二十四米,高度為八米,全都是由夯土牆組成。所以說這樣的城池已經是在當時社會中稱得上銅牆鐵壁,能夠很好的抵禦外敵的入侵。
  • 韓國這座古城,高仿中國古建築,曾抵禦數次外敵入侵卻沒擋住日本
    南漢山城,起初雖然只是一座被韓版的「長城」圍繞的小城,但經過多次加固後早已具備極強的防禦能力,曾數次保護韓國免受外敵入侵,例如13世紀就曾抵禦住蒙古入侵,17世紀時還被作為當時朝鮮國王的緊急首都,成功抵擋住滿族的進攻。但南漢山城發揮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戰爭來臨之時,南漢山城還是平民的避難所。
  • 明清以來,中華兒女抵抗外敵入侵大事件
    下面小編將為你整理明清以來,中國抵禦外敵入侵的幾大事件:戚繼光抗倭。明朝初年,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戰爭中失敗的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浪人、商人等到中國的沿海地區燒殺搶掠和武裝走私,歷史上稱其為"倭寇"。明朝築"海上16城"取得一些成效,至明嘉慶年間,倭寇和中國海盜勾結,對閩浙沿海地區又進行騷擾,在長期的抗倭鬥爭中,明朝軍隊湧現了抗倭名將戚繼光!
  • 海南昌城村存古軍事城牆 為抵禦海盜登島騷擾(圖)
    林義光指向的房子是村子主路一旁的一間老屋,屋牆全部是長形石頭規則砌起,村裡人說,之所以村裡這些老屋能經得起上百年的風吹雨打,皆是因為用了昌城村古城牆的「土磚」。  昌城村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是一座有著古軍事城牆的村落。為什麼只有這座村有古城牆?孫如強說,其實就是為了抵禦海盜。
  • 泰州(海陵)古城牆及護城河(三)
    南宋以來城池格局至今未變。「漢唐以來,海陵逐漸成為城市,泰州的城市布局形態歷經變遷。宋代以後,城市基本格局、城池變遷不大,基本在原地擴展。」在泰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本裡,有一段話這樣寫道。此處修築的 「月城」是為了保護城池,抵禦外敵的一種軍事築防。在過去月城廣場的範圍裡,曾經有一座形如彎月的甕城。「甕城」和「甕城人」就是泰州老百姓經常提到的「月城」和「月城人」。泰州北城門外的這座甕城始建於南宋年間。在古代,諸如此類加築在主城門牆外圍的甕城,往往被用於增強城池的防禦力量或添加一道新防線。
  • 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王府大街城牆公園-勿忘月上枝頭
    開始科普網上查到的城牆公園資料:南城縣自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建縣,迄今兩千多年歷史,是江西省建縣最早的18個古縣之一,素有「贛地名府、撫郡望縣」之稱。古時別名建昌府,是藥文化建廠幫的發源地。南城,一座千年古城,因地理位置成為重要的軍事要地。自古爭戰,都是以侵佔城池為勝利。
  • 城牆是什麼?
    有時兩條相對呈「八」字形,一座城牆馬道的多少根據城池大小調節。南宋的《德陽守城錄》建議,城門設三道門扇,上方城樓設暗板,揭去暗板可從上向下投擲石頭來增強防禦。明清的城門為抵制炮火攻擊,門扇均包錠鐵葉,或有上下啟閉的千斤閘,用以增強防禦。
  • 老北京人念念不忘的「內九、外七、皇城四」是什麼意思
    「內九、外七、皇城四」,是老北京人懷念老北京城的一句「口頭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它們指的是老北京城的城門。具體而言,就是內城的9座城門,外城的7座城門和皇城的4座城門。最後是「外七」。明朝修建好了內城後,轉眼到了明朝中期。這段時期,蒙古騎兵恢復了元氣,經常南下侵擾。1553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兵科給事中朱伯辰上提出建議,修建「重城」,即在內城的外面,再修建一層「回」字形狀的外城城牆。於是,嘉靖皇帝下令,在老北京城修建外城。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十九「右安門(上)」
    |右安門-作用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現無存。為北京城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在內城城牆外加建一圈外城,意在增強城池安全,抵禦外敵入侵。外城只修建了內城南面部分,此後未再擴延,此後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就形成了「凸」字形。現在二環路和南二環路,就是沿「凸」字形輪廓線修建。
  • 無言古城牆,千年話滄桑
    【本文首發時間:2019年7月25日】城牆,古時城市抵禦外敵入侵的建築。保留到現在還基本完整的古城牆,全國為數不多,而其中一座就在肇慶,它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宋城牆。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鄭敦義帶領民眾齊心協力將其拓為磚城,並在城牆西北段最高處增建一處高三層的瞭望臺,名曰「披雲樓」。
  • 關於城池的那點事兒
    城池,城池在古代指城牆和護城河,也可以泛指城市。城池,又稱為城郭,是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那麼,作為防禦建築,城池在設計初始就圍繞著防禦做足了功課。可以這樣麼說: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一、城牆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範圍。城池開有城門。
  • 當年的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夫婦曾極力保護,但最終還是被拆掉
    尤其是那具有標誌性的古城牆,在現在的北京城已經是消失殆盡,看不見多少了。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每一座城池外都會修建一道非常堅固的城牆,用於抵禦外界的入侵,保護城內的人們安全。這道城牆一般不會輕易損毀,相較於城內的建築,城牆的保存的時間應該更加長一些。
  • 泰州(海陵)古城牆及護城河(一)
    不少外朋友和本地人經常有個疑問,留存至今古海陵的護城河規模和形式幾乎未改,那它的主體古海陵的城門城牆,為什麼毫無蹤影?什麼原因致使城門城牆而消失。被金兵騷擾怕了的南宋王朝,將抵禦外敵的城池看得更加重要。淳熙十年(1183)、開禧二年(1206)、嘉定十年(1217)、寶慶三年(1227),泰州州城相繼四次大修,官府帶領百姓重新修繕了城牆疏浚了城河,並建成了南、北、東三座水門(俗稱水關),並在南城門和北城門的外城河上架了吊橋,在東門和西門的外城河上設立官渡。
  • 古代中國城市防守靠的是城牆,而西方靠的是城堡,二者有何差異?
    古代中國靠馬面角樓防守城池,歐洲靠城堡稜堡防守外敵。馬面和角樓是軍事建築中比較前期的建築,因為中國的工程量浩大,所以在軍事建築上沒有西方進化的快,所以明清主要城池防禦停留在這個階段。稜堡的前身是城堡,稜堡是為了抵禦火炮攻擊而出現,城堡的結構只適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國的城牆遠比歐洲城堡厚實,可以抵禦初期火炮的攻擊,隨著火炮威力的不斷增大,城牆也就成擺設了。城市是城市,城堡是城堡,以前外國城市也有城牆,中國也有城堡。
  • 為什麼西方人修建是城堡,中國人修建是城牆?
    造成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的原因在於這些:一 歷史文化決定中國人自己建圍城,主要是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權力是集權的性質。修建城牆,主要是保衛領土,也是為了防禦外敵的入侵,防止小偷入侵或者保護家人。如古代安徽徽商的房屋都是很高,主要都還是因為男子在外經商,女子留在家,怕有強盜的入侵。
  • 而不是往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而不是往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對古裝劇有所研究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古代所有的城門它都是向內開,這樣設計的門跟我們現在看到的視野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我們現在家裡在安裝門的時候,都會把門向外打開,這樣不會佔據地方使用也方便安全,只是古代門的那種設計方式是為什麼呢?
  • 正值政權更迭,看武則天如何艱難抵禦外敵,大敗東突厥
    在公元682年到公元689年,東突厥骨篤祿可汗領著一股精銳部隊攻打唐朝北方,因此唐朝軍隊在各地展開了一系列的抵禦戰爭。眾所周知,自從唐高宗統治後期,武則天便以皇后的身份把控朝政。唐朝方面對此也是忍無可忍,多次帶兵作戰抵禦敵人入侵。等到東突厥首領被俘虜之後,其手下大臣骨篤祿竟然召集剩餘士兵自立為可汗。並決定趁著唐朝政治內憂外患之時,再次攻打唐朝。阿史那骨篤祿任命熟悉唐朝邊境的阿史德元珍作為元帥,讓他率領東突厥全部兵馬自從永淳元年開始便對唐朝北方發起了猛烈的襲擊。
  • 夜讀歷史 | 古城牆裡的海南舊時光
    在今三亞崖城城西村附近的儒學堂宋代窯址,曾經採集到「吉」字款長方形青灰色城磚,這應當是當時為修築吉陽軍城,砌築城牆需要大量青磚而專門修建的磚窯。明清以來,用青磚砌牆已經成為官舍民宅的重要選擇。對於顯示州縣之威儀的城池,自然會選擇整齊劃一的城磚來砌築城牆。因為海口多火山石,當地官民往往就地取材,將火山石加工成條磚,以供蓋房之需。這自然是海南城牆的又一個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