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中,人們所說的「城市」一詞,是「城」與「市」的組合詞。
「城」主要是為了防衛而修建的城牆以及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進行交易的場所。城牆則是城市和城堡抵禦外來入侵的防禦性建築。
其中,世界最有名的防禦城牆數中國長城了,東西綿延上萬華裡,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跨越了中國的大半山河。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守護了一座城池的西安城牆,一個龐大而靜謐的軍事防禦體系。
西安城牆,這座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延續了整個古都長安的歷史文脈,並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人綻放著她的恢弘、壯麗和博大,向世界展示著古都的深邃、智慧和兼容並蓄。
現存西安城牆周長13912米,牆體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厚度大於高度,建築穩重堅固。以城牆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牆、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了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的城牆防禦體系。
這套防禦體系主要分為五道防禦:
護城河亦稱「護城壕」,是城牆外圍環城一周的人工防護河。作戰時,利用護城河不但可以阻止敵人進攻,甚至能夠利用地形殲滅敵人。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深8米,可以阻止敵軍進攻城牆、固守城防的重要城牆防禦工事。
許多城市中也有護城河的身影,西安護城河,有600多年的歷史,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護城河亦稱護城壕,是城牆外圍環城一周的人工防護河,為阻止軍事進攻、固守城防的重要城牆防禦工事。
閘樓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門洞上的樓,因其控制著入城護城壕「閘門」的吊橋而得名。閘樓並稱「炮樓」,因樓內駐守士兵,置放火器火炮,以炮火封鎖入城通道,消滅進犯城門之敵,故名之。
明清時西安城牆四城門月城上均建有閘樓,民國初在城門外城壕上架設橋梁以方便交通,而將月城與閘樓全部拆除。現西安南門閘樓按明代舊制復建。
1989年,按舊制復建的南門閘樓,位於月城門洞之上,樓身以青磚通砌而成。面寬三間、高二層,屋頂為懸山式。正面開箭窗二排,排各六孔;兩側山牆各開箭窗二排,排各二孔,合箭窗二十孔。內側上層開十二木窗,每層中間設門,左右兩側各開五木窗。
閘樓後邊是箭樓,箭樓是建在西安城四門甕城上的門樓,由於樓的外壁與左右兩壁開有箭窗,故稱「箭樓」。
古代武器落後,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裡是封建統治者苦心經營的防禦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
西安城牆的南門箭樓毀於1962年鎮嵩軍圍城時。其他三城門箭樓,至今均保存完好。
明清西安城四城門外皆築有甕城,並都為橫長方形制,只是設門之制略有不同。甕城是城門防禦工程的重要建築,遇有戰爭,甕城與其箭樓是保衛城門的一座堅固堡壘。
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牆連接,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
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角臺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裡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即使敵人突入甕城,守軍將士可以居高臨下,從箭樓與四周的城頭上,以密集的高空火力網,把敵人圍殲在甕城之中,所謂「甕中捉鱉」,確保城門不失。
城門是城市出入的通道,是防禦的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
城門指城樓下的通道,是&34;的標誌,城門與城樓的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採。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
城門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每塊模板密集地釘了1800枚鐵針蘑菇,增加了門扇的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在古代,人們為了種族的安全與延續,發揮智慧,藉助外力來設計兵器、建造城牆,直至今日,國家安全依舊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課題。
不同的是,堅固城牆變成了嚴密防火牆,冰冷兵器變成了高端軍備。唯一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抵禦外敵的信心和勇氣。
一座城池,一堵城牆,一個民族。
作者Alice,轉載請標明出處!~
關注同名夢溪筆談公眾號,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