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秋晨:金融創新助力國際基礎設施蓬勃發展

2020-12-15 人民網

大公全球基礎設施評級方法發布會暨全球基礎設施投融資論壇4月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在論壇上發表演講,題目是金融創新助力國際基礎設施蓬勃發展。

以下內容為演講文字實錄:

尊敬的關建中董事長,尊敬的Hans-peterEgler總裁,尊敬的法國前總理Dominique de Villepin,尊敬的巴基斯坦前總理Shaukat Aziz,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與各位相聚在國貿,就國際基礎設施投融資議題進行交流和研討。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也就是本次論壇的協辦單位,對在座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地歡迎,同時我也要對大公國際評級集團和國際基礎巴塞爾基金會對本次論壇所做的周到安排,表示真誠地感謝。中國對外承包商會是由在境外從事承包工程還有工程類投資以及勞務合作相關服務行業的這樣一個企業組成全國性的行業組織,現有會員接近15000家,我們業務涵蓋5個大板塊,一個是交通、電力、房建、石油化工還有通訊等國際基礎設施與建設領域。

目前我們業務範圍已經涵蓋了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在中國境外開展承包工程業務的企業,應該說95%以上,都是我們承包工程商會的會員,已經成為國際基礎設施市場的重要的力量。2015年一年,以2015年為例,我們在海外承包工程的營業額超過了1500億美元,我們2015年,新籤的合同額首次突破了2000億美元,其中有65家我的會員企業,獲得了美國ENR評出全球國際承包商250強的榜單,中國企業的經營業績總額連續位列各國之首,我們相信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推動下,中國承包商必將成為國際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也做出我們更多的貢獻。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目前從整個國際經濟形勢來看,應該說全球的經濟復甦是十分緩慢,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比較大,加強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也被各國政府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作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國際基礎設施建設,我們也是判斷應該說是將會迎來新一輪一個發展的機遇。亞洲、非洲和拉美等發展中國家也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當中,這些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的需求也是非常的強勁,歐美發達國家也出於更新升級老化基礎設施和刺激經濟復甦的雙重目的,也在陸續推出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我們去年在英國就推出了北方的交通規劃。像澳大利亞這些發達國家也推出了開發北部發展規劃,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跨區域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在顯著增長,當然了我們也不難看到國際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也面臨著不少的瓶頸和障礙或者是挑戰。

一就是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不足,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每年都歸面臨1到1.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的投融資缺口。即將召開的20國集團,全球基礎設施中心上個月也做出預測,到2030年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將存在一個10到20萬億美元的投資缺口。第二也就是各國政府鼓勵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不足,由於經濟增長乏力,各國政府在消除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壁壘方面往往止步不前,從而影響國際資本進入本地,或者進入本國基礎設施的市場。同時各國政府普遍在引領私人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市場方面,缺乏必要的鼓勵和保障政策,也沒有能夠激發出私人投資的對基礎設施投資的這個積極性。

第三是有關金融機構的創新不夠,傳統單純依賴政府基金和金融機構貸款的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和風險防範的需求。那麼參與國際基礎設施項目,普遍面臨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成本偏高,金融產品不足等問題,客觀上也需要金融機構創新推出適應基礎設施項目特點,既可以滿足資金需求,又能平衡各方面風險的金融解決方案。

大家都知道基礎設施項目的普遍問題,建設周期長,受所在國的政治、經濟、環境影響比較大,項目的風險也比較難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召開這個論壇,既要進行國際基礎設施可持續與彈性這樣一個標準,以及我們對信用等級進行評價這樣的一個舉措。要解決基礎設施面臨的這些挑戰和問題,需要各國政府,各有關金融機構及時採取務實有效地應對措施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我認為首先需要各國政府營造鼓勵投資的政策環境,政府應該努力消除投資壁壘,構建標準化項目方式,便利投資者的參與,營造公平、透明、開放、有序地投資環境,為具體基礎設施項目的落實創造便利的條件,完善與基礎設施項目開發相關風險投資基金以及配套措施,支持創新型融資機制的建立,鼓勵國際投資和民間資本進入本國基礎設施市場,為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的保障。

其次需要項目模式和金融產品的創新,政府在大力推動BOT、PPP模式發展,以政府投資作為種子資金,吸引和帶動商業興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同時,各個有關金融機構也應當優化融資模式,加強產品創新,探討靈活高效,豐富多樣的融資產品。比如說可以通過銀行貸款、銀團貸款、項目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支持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也可以開發項目所在國或區域內債券市場,增加融資渠道,提升融資能力,降低基礎設施的投資風險。

第三,需要發揮多邊金融機構和多雙邊合作機制的作用。多邊金融機構自有資金規模龐大,運作規範、透明,對區域內大型複雜基建項目的實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政府也先後籌建了絲路基金,推動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等,為推動解決基礎設施資金缺口提供了新的平臺。與此同時,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20國集團,上合組織,區域關於協定的多雙邊合作機制也將為國際基礎設施合作搭建更加廣闊的平臺,各國政府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平臺和機制,充分發揮現有相關國際論壇、行業組織的促進作用,為國際基礎設施的合作提供有效地支持和服務。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認為國際基礎設施市場前景廣闊,商機無限,只要各個政府和金融機構在制度、產品和服務創新上下工夫,特別是要通過國際基礎設施項目對國際基礎設施的項目,對國際承包商進行有效地標準和信用體系的評級的建設,那麼下一步,必將推動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的蓬勃發展,作為行業協會,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將一如既往地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為繼續推動中國承包商參與國際基礎設施合作,做出我們不懈的努力。最後,預祝本次大公全球基礎設施評級方法發布會暨全球基礎設施投融資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責編:莊紅韜、趙爽)

相關焦點

  • 東南亞地區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在「一帶一路」國家中持續領先
    12月2日,《「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2020)》和《「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報告(2020)》在於澳門舉辦的第11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發布。中國日報12月2日電(記者 楊涵) 12月2日,《「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2020)》和《「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報告(2020)》在於澳門舉辦的第11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發布。研究顯示,新冠疫情把2020年總指數降到近10年來最低,但東南亞地區發展指數在各地區中排名第一。
  • 我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 金融標準化建設日益完善
    來源:金融時報原標題:金融標準化建設日益完善記者:胡萍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金融產品結構日益龐雜,金融標準化體系建設也變得尤為緊迫和重要。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針對金融科技發展新情況、新趨勢,要求完善金融科技標準體系,培育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國家及金融行業標準;進一步加強金融科技創新產品的安全管理,促進金融標準的實施落地,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與安全水平。
  • 第11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盛大開幕
    在中央的鼎力支持和各方與特區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國際基建論壇不僅發展成為在澳舉辦的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展會活動之一,更成為澳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重要平臺。本屆論壇以「攜手應對挑戰,促進全球基礎設施發展」為主題,對國際業界提振信心、凝聚共識、攜手應對挑戰、推動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 經緯中國肖敏:新經濟創新的三大基礎設施
    在他眼中,對於網際網路等領域的新經濟創新,哪些方面的基礎要素是最重要的?它們已經成為基礎設施了嗎?一起來聽。肖敏:假如說未來要在這個網際網路領域裡面做投資,尤其是跟垂直行業相結合來改造我們一些傳統產業的話,我們要認真的來理解:今天做新經濟創新,我們的基礎設施是什麼。
  • 「一帶一路」:國際基礎設施合作新趨勢
    ,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多名政府代表、金融機構、中外方企業及諮詢機構就基礎設施建設與工業化發展、金融創新與產業投資合作、可持續基礎設施發展等話題,共同探索國際基礎設施未來合作發展之路。  世界銀行主管業務政策和國別服務的副行長哈特維希·謝弗指出,未來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兼具創新和創造兩個角色,創新指的是基礎設施融資方面;創造指的是降低成本,綠色建築和智慧城市的發展,以及將公共的和私營的資金融匯一通。
  • 上海打造金融科技高地,推進籌建國家級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中心
    來源:一財網國家級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將成為金融業的「都江堰工程」。 金融科技作為連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聯動發展的關鍵,隨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入新階段,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第一財經注意到,從產業集聚的角度看,上海已培育了張江、臨港、紫竹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技創新園區,同時,國家重大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機構加速集聚,成立了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科技、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另外,上海還大力發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建成了「雙千兆第一城」,智慧城市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 助力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8月6日,陝西省中小企業投融資促進會舉辦「助力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研討會」,邀請本省經濟學家、企業家、金融高管、文化學者、新聞媒體等40餘人,座談研討,共商助力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創新大計。原西安商行董事長、現西安民間金融協會會長王西省,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陝西師範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雷宏振,陝西省銀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趙乾軍,西安對外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臧寶珠,博迪斯諾集團董事長雷振龍,省工商聯會員部科長魯成等先後發言。
  • 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信也科技的嘗試與努力
    12月13日,2020上海金融論壇在滬順利舉行,並於現場發布了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共同撰寫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信也科技副總裁陳磊出席論壇,並參與圓桌討論"金融科技賦能金融發展",就科技賦能的發展方向及信也科技自身的努力進行了分享。目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新格局也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出新發展任務。
  • 工行北京分行助力中交集團成功發行央企首單基礎設施類REITs
    工行北京分行助力中交集團成功發行央企首單基礎設施類REITs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記者孟揚 發布日期
  • 5G技術助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風控中創新演變
    >的浪潮蓬勃興起,銀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以創新謀求發展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一帶一路」論壇上進一步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鼓勵建立金融業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技術規範,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滲透。在此政策背景下,建設銀行率先觸發內核,聚合運用全行資源,利用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銀行業務,致力於將普惠金融打造成建設銀行的戰略高地和業務增長極,推動我國普惠金融迎來發展新生態。
  • 昆明沿邊金融如何發展?全國金融專家聚焦國家金融與發展(昆明)國際...
    原標題:昆明沿邊金融如何發展?全國金融專家聚焦國家金融與發展(昆明)國際峰會11月18日,主題為「雙循環經濟格局下的沿邊金融發展:新挑戰與新機遇」的2020國家金融與發展(昆明)國際峰會在春城舉行。國內著名金融經濟專家、學者齊聚,就「雙循環」新經濟格局下,為昆明如何更好建設區域性國際金融服務中心建言獻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和地方經濟共生共榮。昆明市歷來重視金融產業的發展,推進現代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健全,發展活力不斷釋放。目前,金融業已經成為昆明市的重要支柱產業和重要的發展引擎。
  • 「金融+實業」賦能高質量發展 ——中信集團助力湖南發展紀實
    中信城開董事長聶學群在致辭中表示,將充分發揮中信城開「金融+產業+地產」的核心價值創造能力,協同中信集團兄弟公司和多行業領域資源,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項目,共同打造引領創新發展的優質服務區。  「一個輪子,兩顆種子」彰顯銀政合作深厚淵源  中信集團於1979年創辦,是國務院直屬企業,也是一家金融與實業並舉的國有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金融涉及銀行、證券、信託、保險、基金、資產管理等行業和領域;實業涉及資源能源、基礎設施、機械製造、環境保護、工程承包、房地產等行業和領域,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和良好發展勢頭。
  • 度小滿金融CEO朱光:後疫情時代科技助力金融的價值體現
    2021年1月 11日,度小滿金融CEO朱光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旗下《清華金融評論》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後疫情時代科技助力金融的價值體現》,系統闡述了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公司在助力抗擊疫情、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精準支持等方面的價值以及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要回歸本源,立足於合規經營,服務實體經濟。
  • 國泰君安王松:對標國際一流投行改革創新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在王松看來,證券公司、特別是領先機構要提升戰略定位,練好內功,主動深化改革、加強創新,豐富拓展證券綜合金融服務的內涵和外延,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升級和綜合服務核心能力鍛造提升,形成投融資業務高效聯動、境內業務與境外業務一體化運行的新發展生態,加快打造成為國際一流投行,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 金天國際"數位化+新消費生態聯盟",助力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12月6日-7日,由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主辦,宿遷市中醫藥學會、金天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以"中醫藥傳承創新 大健康適宜技術"為主題的第四屆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論壇在江蘇省宿遷市金天國際大酒店隆重舉行。
  • 2020中新金融峰會:「雙循環」下的供應鏈金融創新與發展
    ,通過供應鏈金融精準滴灌式的服務,可助力打通上遊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物流、下遊分銷、終端用戶等關鍵環節,供應鏈金融有助於精準服務供應鏈產業鏈完整穩定,提升整體運行效率,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和優化布局。  在具體實務上,如何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創新,以滿足企業需求?如何嚴格監管約束,在創新中塑造大中小微企業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如何建設中新國際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  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重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熊雪就進一步穩定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支持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徵信作用。二是充分發揮分散企業聚合作用。三是充分發揮大數據智能化作用。
  • 國泰君安總裁王松:對標國際一流投行改革創新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展望新時期,王松表示,國泰君安將在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中,主動提高站位、認真貫徹國家戰略,積極作為、久久為功、奮勇前行。公司將更加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和科創產業發展,信守客戶所託、守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持續提高公司高質量創新發展能力,努力將國泰君安打造成為「受人尊敬、全面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投資銀行」,更好地為打造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貢獻應有的力量。
  • 可持續及韌性基礎設施標準助力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3日訊 「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才能讓可持續發展有韌性,才能實現社會和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近日,在RealTech國際未來地產峰會(「RealTech2020」)上,中國設備監理協會秘書長助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張瑞傑發表了主題為可持續基礎設施標準及案例分享的主旨演講
  • 建行行長劉桂平:以國有大行的擔當全面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以國有大行的擔當全面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專訪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6月18日電(記者姚玉潔 桑彤)上海是我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由篳路藍縷到國際標杆,上海走出了一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全面開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