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社交八卦橫行,脈脈領英們如何改掉「走偏」毛病?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現在職場社交類的產品,大多數都有匿名區。吐槽老闆的,吐槽公司的,各種負能量、八卦不一而足;但是對於產品來說,負面太多不是什麼好事兒,那麼,如何解決呢?看看作者的見解。

近日,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宣布完成7500萬美元融資,由DCM領投,IDG資本、晨興資本跟投,並引入智聯招聘作為戰略投資方。隨著脈脈的獲投,職場社交這一領域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提到職場社交應用平臺,這個在偌大的網絡社交領域似乎不太起眼的模塊,其實有著不算年輕的發展史。國外有成立於2002年的LinkedIn,國內早期有成立於2004年的若鄰網,還有於2013年上線的脈脈等,這些平臺在主打職場社交的基礎上,在網際網路職場社交領域均佔據了一定的地位。

網絡社交平臺扎堆,職場社交入局意圖分一杯羹

網絡社交平臺多種多樣,無論是主打熟人圈的微信,還是主打娛樂休閒信息分享的微博等,都在網絡社交領域混得風生水起。而主打職場人社交的平臺們,雖說不像微信、微博這般受眾範圍廣泛,卻也因自身的特色,在網絡社交領域分得了一杯羹。

以脈脈為例。這個上線於2013年10月的手機應用,是一種利用科學算法為職場人打通人脈、實現各行各業分享交流信息的職場社交平臺。成立四年時間,脈脈有著垂直的內容生產能力,也為職場人設置了特定場景上的社交需求。

作為目前擁有職場用戶超過3000萬的職場社交平臺,脈脈最初的亮點在於強大的梳理人脈能力。起初,藉助數據算法,用戶無需填寫個人資料,便可通過新浪微博和通訊錄中的個人信息記錄,計算出自己的人脈網絡和好友。利用這一方便快捷的計算方式,以及脈脈提倡的二度人脈理論,很快讓用戶認識了更多的職場好友,同時也為平臺帶來了大規模的用戶群。同時,脈脈起初的用戶,可以在平臺上匿名向他人爆料自己所在企業的「八卦」消息,這也成為脈脈頗受歡迎的一大亮點。

在此基礎上,脈脈成為了眾多職場精英的交流和人脈拓展平臺,主要收入構成中廣告佔比80%,會員佔比20%。並且在今年實現了月活和收入5倍的增長。樂觀估計,脈脈2018年將會實現月活和收入3倍以上的增長。而脈脈此次融資,無異於助其進一步開拓市場,加上與其他平臺的戰略合作,加快了商業變現的步伐。

另一職場社交招聘平臺「領英」,是「LinkedIn」的中文名稱,於2014年上線中文測試版,正式進入中國領域。相對來說,領英是一個用戶群體偏國際化的品牌。在巨大規模的全球用戶優勢基礎上,領英致力於為國內職場人士打造全球化的平臺,幫助企業實現和全球人才的對接。同時,也正是有了國外「名氣」的鋪墊,領英在中國迅速收穫了一大票用戶群體。今年4月份,領英宣布全球用戶規模突破5億,其中中國用戶達3200萬,是初入國內市場人數規模的7倍。

此外,為加快國內本土化進程,領英在自身模式上進行了許多優化設置,如與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展開合作,推出電子名片等。回歸產品本身,憑藉技術上的優勢,領英還能幫助用戶尋找校友、提供招聘解決方案等,這也是國內其他平臺無法企及的優勢所在。

由此看來,脈脈和領英兩大職場社交平臺,憑藉自身各自的優勢,在網絡社交領域另闢蹊徑,均獲得了不小的用戶體量,收穫了來自職場領域的眾多關注。不過,隨著脈脈和領英的進一步發展,無論是脈脈不斷創新的模式機制,還是領英試圖加快本土化進程的目標,都難免存在著一些問題。

「八卦」集中營、模式生搬硬套,職場社交平臺矛盾凸顯

這些職場社交平臺,雖說有著不小的用戶體量,但卻很難做到如微信、微博這般風生水起。主要原因在於,除了行業內容生產過於垂直,還有另一起因便是平臺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阻礙了平臺發展前進的腳步。

以脈脈為例。

首先,核心功能不明確。雖說脈脈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從職場社交向內容轉移,但在探索路上,脈脈的市場走向似乎一直搖擺不定。從「工作版的微信」到主打人脈關係,從「讓工作更有趣」到「打通職場人脈」,脈脈經歷了幾個階段性的方向轉變。不過,也正是在這些方向上的轉變,可以看出脈脈在自身發展方向上的徘徊不定。

其次,正是脈脈引以為傲的「八卦」功能,為自身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也為其在用戶心目中的口碑上造成了不小的詬病。去年,脈脈因涉嫌非法抓取微博用戶信息被起訴,最終賠償微博200萬元;今年5月,脈脈又因涉嫌爆料ofo內部腐敗收到了法院的傳票。類似爆料其他知名企業內部信息的情況還有許多。

此外,脈脈還有另一「致命」缺陷,便是強行為用戶建立職場形象,莫名洩露用戶個人隱私。脈脈有一個頗為喪失用戶體驗的功能,即想要使用脈脈,就得上傳個人通訊錄,美其名曰為用戶建立個人職場社交網絡。此外,即使沒有註冊過脈脈,其他人也可以「憑空」為自己建立職場形象,無形之中洩露了用戶隱私。

再以領英為例。

首先,招聘功能成雞肋。對於領英來說,雖然為用戶提供了招聘信息,但這方面的功能卻還未發展完善。這種不完善表現為,其提供的招聘信息並沒有直接表明申請職位的途徑,而是需要用戶自己另發郵件或者跳轉網站連結進行操作。此外,領英上推薦的職位過少,許多職位更新時段過長,並未滿足龐大用戶群體日益增長的職位需求。

其次,領英最大的問題在於為本土化付出過少。雖然領英進入中國進行了一些本土化的調整,但其技術平臺架構卻照搬了國外的模式,國內龐大的用戶群體,並沒有讓領英為之進行模式上的調整。誠然,國外產品進入其他國家不可忽視的一點,便是產品的本土化問題。

最後,是先天的社交缺陷。前面提到,領英的用戶群體偏國際化,外籍人士較多。因此,國內用戶與外籍用戶在溝通上難免存在語言和文化上的阻礙,雖然內容豐富,但由於用戶群體國籍的多樣,難免給一些普通用戶造成了很大的距離感。

由此看來,脈脈和領英在深耕職場社交的過程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職場社交平臺發育不全,回歸「職場」才是王道

作為移動社交的一個分支,國內職場社交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許多平臺現在還處於發育不全的狀態,迄今為止,沒有一家平臺真正觸達職場用戶的軟肋,職場社交始終處於內涵缺失的狀態。

因此,在脈脈方向定位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在領英一直試圖本土化的進程中,這些職場社交平臺需要注意的一點,便是遠離原先存在的缺陷,往真正的「職場社交」之路邁進。那麼,職場社交平臺要做到有價值,就要做到與工作形成高度相關聯。

對脈脈來說,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八卦消息要比正經的人脈推薦功能更能吸引人眼球,但這樣不斷的循環下來,除了給企業惹上一身爆料八卦的罪名,對職場用戶卻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幫助。因此,幫助脈脈涉獵更多用戶的方式,不是只有依靠企業八卦信息吸引和強制性督促用戶註冊,而是真正能幫助用戶建立人脈關係、了解職場行業動態的硬性條件。

只有這樣,才能讓用戶一提到脈脈就聯想到職場社交,而非八卦集中營。而且對於脈脈另一引以為傲的品牌形象來說,即使公開的會員中有不少著名公司CEO,但這些都不是脈脈的潛在用戶,畢竟作為一家公司的領導,理論上來看是沒有那麼多閒暇時間和別人聊八卦的。

對於領英來說,為了破除本土化魔咒,就必須要「因地制宜」開發功能。誠然,即使在國外混得風生水起的平臺,進軍中國時也同樣需要跟隨國內用戶的腳步,才能實現本土化的目標。因此,即使領英在國外市場發展良好,不代表國內市場就能完全複製粘貼。因為定位於職場社交的產品,卻有著偏國際化的用戶群體,這在社交上已經失去了一定的優勢基礎。如果沒有了社交基礎,領英就會失去產品內容與工作相關聯的競爭籌碼,很容易被其他崛起的平臺取代。

作為一款定位於職場社交的軟體,脈脈和領英們應當思考的,不是一味擴大用戶群體,卻忽略了「職場」這一最為核心的因素。可以說,職場用戶的需求,可以有無數個但也很簡單,歸結起來,便是尋找人脈,以及尋找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這是亙古不變的兩大職場核心需求。因為對於註冊這款軟體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更多的目的在於平臺能否提供職場上的幫助,而不是光為獲取其他企業小道消息而入局,畢竟網絡社交平臺那麼多,充滿八卦消息的平臺不在少數。

未來,職場社交平臺們要做的,便是提升自身內容上的價值,吸引更多人入駐,並且形成用戶粘性機制,讓職場社交回歸產品,回歸用戶,成為為職場人提供實質性服務的平臺。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國內首創以禪宗與道學相結合參悟網際網路,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網際網路結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網際網路文化以及創新精神。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脈脈——職場社交的獨角獸
    職場社交在國內市場是為人所知的就是脈脈和領英,但是目前來看,脈脈的未來似乎不是很樂觀,在新浪微博事件吃了官司,由於匿名板塊被相關部門約談,這頭職場社交的獨角獸會走多遠呢?
  • 產品分析:脈脈——職場社交獨角獸的困境該如何破局
    三、市場分析3.1 市場定位脈脈最初定位於職場社交平臺,將自己類比成企業版微信,對標國際競爭巨頭領英。由於職場社交的主要需求為求職招聘、找人找合作,天然存在低頻的天花板,脈脈於2015年先後上線「動態」、「話題」等內容功能,向職場社區內容平臺轉型。脈脈的這一打法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在2017年註冊用戶達5000萬,月活達800-1000萬,遠遠甩開了傳統商務社交巨頭領英,其中國區月活數據始終在80-150萬左右。
  • 產品分析 | 脈脈——領跑的職場社交獨角獸
    天際網最初的目標用戶與脈脈相似,但之後天際網的主營業務卻從商務社交轉向了人脈推薦和招聘,成為了四不像,沒有抓住有效的社會需求以及良好的收費變現模式,於2016年停止運營。2013年以脈脈為首的中國本土移動職場社交APP開始進入市場,2014年領英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競爭進一步劇烈,中國職場社交開始市場啟動期。
  • 脈脈創始人林凡詳解職場社交第一平臺的核心價值
    、CEO林凡出席大會並講話,下面是演講實錄:脈脈的核心價值我們是今天中國最大的職場社交的平臺,我簡單給大家描述一下背後的市場。在其中,真正面向C端的產品,可能是職場社交這樣的產品。B端的產品也有非常非常多的服務,AI服務,雲服務等等,都是很好的領域和細分。在中國有很多人看不懂領英,我們用了三年的時間逐漸想明白,今天用5分鐘的時間講清楚領英的價值在哪裡。領英,不能叫社交,也不能叫工具,它最核心的是給了每個職場人在網上展示自己過去背景、經歷和職業能力的地方。
  • 從脈脈、領英案觀察中美司法意見邏輯
    數據資源應該如何分配和利用?司法界對這一問題也尚未給出明確的解答。而有意思的是,在關於未經許可爬取數據加以使用的問題上,中美兩國在其類似案例的裁判上也出現了截然相反的結果。轟動一時的新浪微博與脈脈之間的不正當競爭案件,是國內首例涉網際網路用戶數據信息的不正當競爭案件。
  • 領英中國總裁陸堅:我們從赤兔App學到了什麼,職場社交的未來在哪?
    我向所有赤兔團隊的同事們致敬,敬佩你們為之的奮鬥,傾注的心血。不管你們今天在何處,領英感謝你們的付出。我們曾經真心地期望赤兔能夠成為一個移動端的、完全本地化的、為中國職場人連接人脈的平臺,這份初心依然不變。然而一款產品在市場上的成功,其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因素,既有市場環境的作用,也有自身產品定位的影響,包括進入市場的方式和時機都會起到助力或者阻力。
  • 增長黑客 | 職場脈脈的增長路徑
    然而很奇怪的事情是:沒有一個真正做起來的,其中包括早年的天際、若鄰、LinkedIn本土化產品領英、赤兔。在進入國內用戶明顯感覺產品並不買帳,無獨有偶,國內爆發了一股新的職場社交風波,這就是脈脈,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脈脈看似也同樣面臨增長乏力的問題。這款15年火爆北京各大街頭的職場社交軟體脈脈,同樣現面臨增長,產品發展的瓶頸。
  • 818造節 脈脈想讓更多用戶知道職場社交的好處
    原標題:818造節 脈脈想讓更多用戶知道職場社交的好處脈脈正走在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作為目前中國本土市場佔有率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用戶量已接近2000萬,基本過了生死關。CEO林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生死問題,是怎樣吸引更多不同行業的用戶進來,以及如何設計更有粘性的內容生產機制。」
  • 脈脈的「脈搏」:做自己的內容平臺
    脈脈是什麼?一款建立職場「人脈」關係的社交軟體還是一個職場吐槽軟體?剛完成 D 輪 2 億美元融資的脈脈或許要給出新的答案了。脈脈因為匿名社區有了職場八卦市集的坊間別稱,但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員工在脈脈上透露最新的資訊和八卦,使其一躍成為最大的職場信息交換平臺之一。2014 年 8 月 B 輪融資時,脈脈僅有 80 萬用戶;2016 年時,脈脈的總用戶註冊數約為 2000 萬;到 2017 年,用戶量已經上漲至 3000 萬;到這次的發布會,脈脈的用戶量已經超過了 5000 萬。
  • 脈脈創始人林凡:我們是一家人脈大數據公司
    超越領英,脈脈成職場社交領頭羊脈脈創始人林凡在出席中國股權投資人大會時,遇到前海梧桐併購創始人兼總裁謝聞慄提出的一個問題。林凡說,「很多人認為釘釘、企業微信、領英旗下的赤兔很強,其實他們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陣仗很大,但是增長相對緩慢。」從林凡所透露的信息中可以看,成功超越領英的脈脈,已經穩居中國職場社交的領導地位,職場社交領頭羊的角色,脈脈將持續保持。
  • 專訪脈脈CEO林凡:我與王小川有革命友誼 脈脈已過臨界點
    當然,實名制商業社交不利地方是初期成長慢,好處是未來現金流時間周期長,十年後、二十年後還是價值,比如,領英現在一年三、四十億美元收入,沒有天花板,還會持續往前走。領英在華衰落與外企在華發展態勢不好相關2014年初,領英高調入華,僅僅幾年,領英在中國走向衰落,中國區負責人沈博陽也出走創業。為何領英在華衰落,脈脈不僅挺住,還過了發展臨界點?
  • 作為職場社交賽道上唯一的倖存者,脈脈做對了什麼?
    當我們判斷一個社交平臺的影響力時,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熱點事件輸出能力,微博、知乎、豆瓣等莫不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職員將脈脈作為發聲陣地,它正在成為「職場內幕」的源發地、「小道消息」的流傳之地,從這一點來看,脈脈正在變得讓人無法忽視。
  • 脈脈林凡:職場社交平臺將顛覆傳統招聘模式
    林凡將這種氛圍的形成,歸結為「職場人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作為中國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創始人兼CEO,作為深耕這一賽道七年的引領者,林凡覺得,這種氛圍的打造,是職場社交平臺突圍的關鍵。憑藉這枚密碼鑰匙,脈脈開始在招聘領域不斷斬獲。
  • 脈脈創始人林凡:職場社交並非小而美 會有多元盈利模式
    右為脈脈創始人 林凡  和訊網消息  2017夏季達沃斯6月27日~29日在中國大連舉行。脈脈創始人林凡在論壇上接受和訊網採訪時表示,像脈脈這樣的職場社交並不是一個小而美的事情,而是社會大的背景和時機還沒有到,當初他就曾對投資人說,要做好投進來等10年的準備,如果不能等就不要投了。  事實上,在林凡看來,中國是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度,在脈脈上通過關係引薦更容易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信任感,人的不信任恰恰是脈脈的機遇所在。
  • 脈脈:做純粹的商務社交
    脈脈是純粹的商務社交 我不否認朋友圈是人們交流感情的好地方,但它也不是萬能的,比如你想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行業裡的事、聊聊自己的職業發展,甚至只是吐吐槽。 推薦脈脈,就看重它在商務社交上的專注,我們還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對比。 在職場上,人們一般不止有一面,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亂說,所以,脈脈既有實名動態,也有匿名八卦,能說或不能說,自己把握。 和「朋友圈」相比,脈脈算得上是「行業圈」了。脈脈的用戶中,有不少是行業的意見領袖和大牛,這些人不可能集體出現在你的朋友圈裡,但在脈脈上,你們可以隨時交流。
  • 脈脈,憑什麼成為中國最大的實名職場社交平臺?
    脈脈D輪融資由DST領投,IDG資本、晨興資本和DCM三家老股東跟投。光源資本擔任脈脈D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這也是全球職場社交領域迄今所獲得的最大一筆融資。一、脈脈是誰?我相信在座的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過脈脈,也都應該聽說過職場社交。但我也知道,其實有非常多的朋友,對於職場社交到底跟自己有什麼重要的關係,想得並不是很明白,或者了解得不多。
  • 職場社交網絡從「水土不服」趨於「接地氣」
    新華社記者王萌 朱海峰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日前,領英中國發布一款本土研發製作的職場社交軟體,引發網際網路職場社交的新一輪變革。業內人士表示,職場社交軟體向本土化轉變將開啟國內職場社交領域的新紀元。自2005年天際網上線以來,職場社交網絡在中國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
  • 脈脈連接搜狗搜索 打造動態職場百科全書
    隨著網際網路用戶規模擴大,網絡求職招聘也成時下熱門,但是傳統網絡求職招聘求職者和公司缺少事前溝通渠道,求職成功率低,職場社交軟體順勢而生。當下在職場社交領域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之下,如何幫助用戶更精準的找到所關注的職場信息也成為急需滿足的新需求。
  • 脈脈靠什麼撐到現在? | 獵雲網
    獵雲網註:行業調整期帶來焦慮和恐慌讓處在劣勢地位的職場小白們,甚至在脈脈上迷信起了「網際網路祈福」——他們把脈脈當作職場許願池,如果面試成功之後就回來還願。
  • 職場社交APP脈脈 為創業公司提供招聘、融資等方案
    不知不覺脈脈APP已經成了日常中一個搜索習慣,打開脈脈看看匿名八卦看看行業大佬們的最新動態。但如果你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娛樂信息聚集地那可就錯了,近期「脈脈」對外透露,已在試水盈利模式,以收費的方式向創業公司提供招聘、融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