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清情深|傾聽《詩經》裡一曲曲愛的歌謠

2020-11-28 人民網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先賢孔子曾用這句話評價《詩經》——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徐之意。

有人說,雎鳩是離愛情最近的鳥,蒹葭是離愛情最近的草。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桃花仍灼灼盛放,雎鳩亦百囀千聲。《詩經》中的愛情是那樣的毫無保留,樸實純真,在經過了時光的淘洗之後,仍然繾綣美好。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詩經》中的愛情,即是「情之起,思無邪」。無論是所愛之人可望不可及,還是情侶約會的盈盈笑意,抑或是夫妻之間的瑣屑細語……《詩經》用最簡單的文字、最質樸的語言,描寫著三千年前的人們最真摯、最明朗的愛情。

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膾炙人口的《關雎》作為《詩經》的第一首詩,充分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深愛慕到攜手相伴的願望;且君子之「好逑」不但知「音」,且知情知趣,更是知心。有評論家認為,《關雎》好像是人生與藝術合一的一個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現在文學史的黎明。

 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清代姚際恆曾在《詩經通論》中說:「桃花色最豔,故以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全詩三章,每章皆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富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隨著桃花的生長過程漸次變化,渾然天成,融為一體。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再讀桃夭,猶可聽到那古樂喧囂和新人之笑,那一片盛放的桃花不曾減弱當初馥鬱的芳馨。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推薦閱讀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詳細】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詳細】

相關焦點

  • 傾聽《詩經》裡一曲曲愛的歌謠
    先賢孔子曾用這句話評價《詩經》——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徐之意。 有人說,雎鳩是離愛情最近的鳥,蒹葭是離愛情最近的草。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桃花仍灼灼盛放,雎鳩亦百囀千聲。《詩經》中的愛情是那樣的毫無保留,樸實純真,在經過了時光的淘洗之後,仍然繾綣美好。
  • 「原創詩歌」從詩經裡緩緩走來
    仿佛從詩經裡緩緩走來,你的身影在蒹葭飛絮的水岸,飽蘸煙雨的相思我渴望與你隔岸相望,手執風雅頌穿越過唐詩的浪漫與宋詞的委婉把與子偕老的傳說折成紙船,放在水面一直飄到銀河盡頭,傾聽,鵲橋上是否依然迴蕩著死生契闊的歌謠月光下的楊柳是拂動相思的使者
  • 《詩經》這首詩雖是歌謠,卻以蟲喻人,常是多子多福的象徵
    大家知道《詩經》裡面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雖然稱為「詩」,但其實很多本質上是歌謠。在周朝的時候,官場設立有「採詩官」一職,這些官員不幹別的,就在每年春天到來之際,深入民間各個地區收集有意思的民間歌謠,把那些人民群眾喜愛的,能反應民間歡樂疾苦的歌謠,進行再整理之後交給「樂官」(負責音樂編寫),由樂官重新譜曲,配上不同樂器,演唱給天子聽。天子並不是簡單地欣賞音樂,而是通過這些歌謠來了解各地民情,繼而針對性施政。
  • 把生活吟成詩的歌謠——《詩經》,9句表達美好情感的詩句摘錄
    某天,我們遇到了一個男子,腦子裡冒出那句:「赳赳武夫,公侯幹城。」我們知道,我們心裡是在讚美這個男子的雄渾氣象,什麼樣的形容,能比得上這《詩經》句子的妥帖周到呢? 我們不怎麼讀《詩經》了麼?不是的。《詩》已經在我們的生命和血液中了,從遠古來,從祖先來。
  • 詩經裡都在寫什麼?不只有愛情!
    詩經裡都在寫什麼?不只有愛情《豳風:七月》敘述農夫一年四季的生活,象是記農曆的歌謠,有人把它比作「一篇韻語的《夏小正》或《月令》《聞一多全集歌與詩》)。其中也有抒情寫景的成分。詩裡也寫到農夫們把打獵所獲的大獸獻給「公」,小獸可以歸己,年終可以參加慶祝,分一杯酒喝。能夠享受這些權利的農夫可能屬於奴隸階級中較高的階層。詩裡也寫了統治者的生活,和勞動人民的生活作了鮮明的對比。這首詩寫勞動人民的生活這樣細緻,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感情,當是生產者自己的描述。
  • 詩經只有愛情詩?是你不懂詩經!
    也有只是為重疊而重疊,並不表示程度和順序,如《風:桑中》:「愛採唐矣,沫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第二、三章,「唐」改為「麥」、「」,「姜」改為「弋」、「庸」,歌者所思的女子名字變了,只是為換韻,便於重複歌唱。重複歌唱還是為了加強抒情的效果。這種重疊在《詩經》中較多。東漢張衡《四愁》詩的重疊與《桑中》類似,它是效法《詩經》的。
  •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詩經》裡的因為愛所以性愛
    《詩經》——《召南· 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一頭死鹿在荒野,白茅縷縷將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蕩,小夥追著來調笑。
  • 在《詩經》裡遇見美好——丁徐榮
    秋冬之際,天色向晚,漫步河邊看蘆葦瑟瑟,一道殘陽鋪水中,不由想起《詩經》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是的,《詩經》裡的蒹葭就是這河邊的蘆葦。清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中說:強脆而心實者為荻,矛纖而中虛者為葦。
  • 丁徐榮 :在《詩經》裡遇見美好
    秋冬之際,天色向晚,漫步河邊看蘆葦瑟瑟,一道殘陽鋪水中,不由想起《詩經》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 是的,《詩經》裡的蒹葭就是這河邊的蘆葦。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說:強脆而心實者為荻,矛纖而中虛者為葦。尋常可見的事物,在《詩經》的前塵舊夢裡,都被賦予了美好的名稱,讀來古意盎然,雅趣十足。
  • 《詩經》裡的最淫婦人,為愛瘋狂
    《詩經》裡的最美女詩人莊姜是她姑姑,《詩經》裡的最毒婦人宣姜是她姐姐,魯國君王魯桓公是她夫君,齊國君王齊襄王是她兄長,這樣一位出身顯赫的公主,註定不會平淡地渡過一生。只是她沒有想到的是,二千多年之後,世人對她的評價竟是《詩經》裡的最淫婦人。不過也許她本就不在乎世人的評價,至少她當時的年代就是那樣。
  • 中國新歌謠重磅來襲
    而且在我國發展中,童謠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童謠歷史悠久,最早始於《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列子》中記載的《康衢童謠》,據說是我國傳說中的聖人堯時的童謠。從古至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幾首膾炙人口的歌謠,許多的歌謠流傳至今。就算到了現代也依舊還有童謠,比如朗朗上口的《兩隻老虎》和編寫進入小學課本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 杵言 關中歌謠的記憶
    你聽,這夏夜裡傳出一聲聲的歌謠,這是老母親在逗她的孫兒了——猴娃猴娃搬磚頭,砸了猴娃的腳趾頭。猴娃娃你別哭,給你娶個花媳婦。娶下媳婦阿達睡?牛槽裡睡。鋪啥呀?鋪簸箕。蓋啥呀?蓋篩子。枕啥呀?枕棒槌。棒槌滾得骨碌碌,猴娃媳婦睡得呼嚕嚕。這幼童哪懂得什麼搬磚、娶妻之類的事物,只是睜圓了明眸,張開沒有幾顆牙齒的小嘴,天真爽朗地笑著。大人們看著他也笑了起來,這笑聲迴蕩在周圍,蕩進了人的心裡,蕩進了往昔。
  • 我的無限歌謠季,動聽,難捨,在母親的歌謠裡成長
    我的無限歌謠季,動聽,難捨,在母親的歌謠裡成長文│王鎰已經不止一次了,在寂靜的夜晚突然從夢中哭醒。在眾多子女中,母親之於我特別的惜愛,不僅僅是因為我是她說的「老生生」,是她43歲時生的孩子,還因為哥哥姐姐都是她和父親共同撫養,共同幫助成家立業的。而我卻在17歲的時候,父親就撒手人寰歸西而去了,留下母親和我相依為命。
  • 有一種愛,叫情深緣淺;有一種想,叫紙短情長
    有一種愛,叫做情深緣淺,愛在心中,害怕是一份得不到的愛戀,害怕溫存褪去後溫馨便不再,那種愛而不得的無奈,是世間最傷感的遇見!有一種想,叫做紙短情長,想念所愛之人,有著說不完的情話,那是一種紙短情長的纏綿,情深意濃的愛是完美的情,相思之苦的痛,一度是夢一度如飲濁酒,愛不在一起相伴,思念之心總是在患得患失中漂泊不定!
  • 《無限歌謠季》金婚夫妻告白「我愛你一輩子」 感動嶽雲鵬毛不易
    毛不易呆萌微笑由江蘇衛視傾情打造的音樂唱作真人秀《無限歌謠季》第八期節目中,第二階段以「情書」為主題的歌曲創作拉開幕。毛不易、嶽雲鵬邂逅一對即將步入「金婚」的爺爺奶奶,聆聽倆人的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這對爺爺奶奶已相伴了四十九年,即將步入「金婚」,但是卻因為含蓄的個性從未向對方說過「我愛你」。嶽雲鵬感慨:「中國人比較含蓄,有時候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我覺得應該鼓勵他們去說出來。」在嶽雲鵬的鼓勵下,老爺爺向老奶奶情不自禁道出「我愛你一輩子」,令老奶奶瞬間鼻酸落淚,深情回應「我也愛你一輩子」。
  • 中國民間歌謠文學經典化的路徑與價值
    中國是歌謠大國,從《詩經》中的「國風」、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敦煌曲子詞到明清時調乃至當代歌謠的百花園中,綻放著原生態美學的一朵朵絢麗鮮花。「當代無文字,閭巷有真詩。卻沽一壺酒,攜君聽《竹枝》。」[1](P81)早在明代中期李夢陽已認識到「今真詩乃在民間」[2](《詩集自序》),而晚明袁宏道則將尋找「真詩」的目光由文人雅士之詩歌轉向民間歌謠。
  • 童年的歌謠
    童年時的「滾鐵環」鈴鈴鈴…在莽莽小興安嶺的群山腳下,在林場生活區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跑來一個滿頭大汗的孩子在全身心地投入著:他右臂努力向前伸直,左臂擺動,右手緊攥「八號線」折成的橢圓形握把兒,兩眼緊盯腳下的路和滾動著的鐵環,始終保持奔跑的姿勢,鐵環在「U」型鐵槽的推動下飛速地滾動,周圍靜靜的大山似乎都在傾聽這孩子精心
  • 以《詩經》為魂,融入三千年的風雅——西安「詩經裡」小鎮
    ,將《詩經》所涉及這塊土地上所有的風物、民宿、音樂、人物,都轉化為現實的景觀和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雅、頌中的風便指國風,國風即各個地方和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其內容多言風情,風格多生動活潑,是《詩經》中思想性、藝術性最強的部分。
  • 《詩經》裡風、雅、頌的篇章劃分,除了祭祀、歌頌,這裡還有愛情
    提起《詩經》,想來很多人都不陌生,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在詩詞史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而提起詩經,不得不提的就是詩經篇章的分類:風,雅,頌。我最近也正研讀詩經,發現了這風,雅,頌所指代的意思,很有幾分趣味感的哦風。
  • 《詩經》裡風、雅、頌的篇章劃分,除了祭祀、歌頌,這裡還有愛情
    提起《詩經》,想來很多人都不陌生,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在詩詞史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而提起詩經,不得不提的就是詩經篇章的分類:風,雅,頌。作為詩經的分類之一,「風」收集的大多是民間的詩歌,而且是以地點劃分,比如比如:衛風,鄭風……翻譯一下就是:衛地的民間歌謠,鄭地的民間歌謠。那麼有趣的來了,當時的所謂政府機關,記載這些民間歌謠的目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