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老子》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2020-10-23 一木山川閣

《老子》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原文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多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知足之為足,

常足矣。

讀經人所感,

所謂戰爭,皆由私慾膨脹,貪得無厭所致。老子說,人們要學會滿足,知滿足者自然滿足,而永遠滿足。馬匹是被用於耕種好呢,還是用於徵戰好呢?也就是,資金用於投入再生產發展經濟好呢,還是投入軍費,窮兵黷武好呢?

《老子》不出戶章第四十七·原文

不出戶,

知天下;

不窺牖,

見天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

不行而知,

不見自明,

不為而成。

讀經人所感,

博學多識之人,未必要親身經歷,才能認識事物。許多事情,只要博學多識,建立很好的思維能力,通過推理和想像,亦可明白事理。


2020.10.23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
    【句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注釋】牖:窗戶。【句解】原文不出戶,知天下;意譯不要出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原文不窺牖,見天道。意譯不看窗戶,就可以看見自然所運行的規律。原文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意譯離開真理的本質越遠,知道的真相就越少。原文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意譯聖人,這裡指真理的規則。
  • 道德經(45)這一章老子再次強調,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重要性
    《道德經》 第四十五章,這一章老子仍舊講辯證法,再次強調了「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重要性。【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老子是如何見到道的,請看《道德經》四十七章
    如果僅從字面意思看,很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理解,就是不用出門,不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就能知道天底下的事,所以很多人對這句話產生了質疑,也有很多人找種種解釋來為《老子》辯護。那麼,這句話究竟該如何通順連貫的理解呢?首先,還得要先看《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 老子是如何見到道的,請看《道德經》四十七章
    首先,還得要先看《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之為足,恆足矣。此章各版本除了個別異體字,意思也完全一致。這一章的意思也很簡單,學了道就能夠無為而無不為。我們把這三章連貫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明白了:要有道——見天道——無不為,所以第四十七章的重點無疑是見天道而不是知天下!
  • 第四十七章 不為而成 不出戶,知天下
    聖人追隨自然,克己修身,慎獨律己;只求諸己,不求諸人;清靜無為,世界上萬事萬物之理瞭然心中。不出家門,觀天象就知道天下發展方向;不望窗外,以數術知天下的事理。這是聖人修為的一種境界。聖人不出戶庭以修其身,修身就是修性,就是去除物慾,生清靜心的過程,物慾除盡,心如明鏡,玄關竅開,自然能夠達到靈魂飛升出竅而雲遊天下、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天下一切盡知盡曉;自然的規律、天道的流行瞭然於胸;世事的變遷、人心的變化等掐指可得。其中有玄有妙無人能解。所以聖人五千年前就已盡知天文、地理、人體構造等等,這些是現代科技都不能解釋的事情呀。
  • 解讀老子「不出戶而知天下」思想
    ▲孔子與老子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中記載:>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足不出戶,就能推知天下事理;望向窗外,也可認識天道規律。走出去的越遠,所知的才越少。所以,聖人不出行就能知曉,不窺見就能明了,不作為就能有所得。
  • 「不出戶,知天下」的真實蘊意
    「不出戶,知天下」的真實蘊意《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告訴人們:你要認識精深奧妙的「道」即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必須明白由此而出的「門」。「門」即入口、路徑,是一種形式,我們要悟到「道」的內核是什麼,而不是僅僅所看到的這種玄妙的形式而已。所以,有與無、陰與陽、正和反、弱與強……,往往同出而異名。
  • 丁建生讀《德經》三十八章至四十八章
    老子: 「道 德 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忘初心,潛心修行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中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善道者不出屋門,就能推知天下的事情;不用向窗外觀察,就可以知道外面的變化。
  •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如何理解知足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譯文:天下有道的時候卻讓馬匹跟在糞肥的後面走,一旦天下無道就會導致戰馬生活在郊外。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咎錯沒有比自己的欲望想要得到滿足更大的了。所以知道在哪裡應該滿足就可以在哪裡感到滿足,這樣才能一直覺得滿足。
  • 漫談《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 以知天下
    【原文】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老子這是咋啦,話都反著說,與我們一般的認知都是衝突矛盾的。所以說:讀書不具眼,埋沒古人心。事實上此部分內容,是老聖人要告知人們成佛成聖之機要。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為而成、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微信公號:道德經解析】第47章 不為而成【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①,見天道。其出彌遠②,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注釋】①窺:從孔隙看。牖:窗戶。②彌(mi):更加,越。
  • 不出戶,能知天下嗎?讀《老子》,避免認知偏差
    讀書多,不一寂懂得道理多不出戶,能知天下嗎?不出戶,知天下二、《老子》的解決辦法古怪嗎?可行嗎?《老子》第四十七章說: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當我初學這段話時,我感覺老子是在否定觀察,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認識論。當我深入鑽研後,我覺得有他深刻的道理。人的活動範圍是有限的,如果只限於個人的觀察或用親身經歷來衡量一個人的知識水平的話,這個人一定是孤陋寡聞的。
  • 極簡《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不為而成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譯文:你能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嗎?你能不觀天象而知其變幻嗎?你越是遠足巡視,說明你越是知之甚少。因此,只有遵循「道」的聖人可以做到這些,即:足不出戶知天下,不看天象知變化,不妄作為事竟成!
  •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什麼又說「不出戶,知天下」
    2020年的這場戰疫,讓很多人很意外的經歷了一個以前都不敢想像的兩個月的春節,時間久了,想起老子曾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不是該出去走走了,但同時又想起《道德經》裡的另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心想到底是出去還是不出去呢?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老子的大道,和美滿天下
    老子二、三章,說有裡的道,說聖人的品行和如何行道。看幽深虛無卻又時時存在著,我不知道的道誰的兒子,好像是天帝前就存在有了。老子無法定道的存在先後,今天我們看來,有宇宙就有道。嘻嘻!我們也無法定先後。老子解釋道衝下,天地祥和。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如何不出戶知天下
    (金童子): 第五十四章:修德修身 及彼及物善劍①者不拔,善抱②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③。修之於身,其德乃真④;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⑤。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樣的聖人真實存在嗎?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是老子高明之處,老子反覆強調「道」的抽象性。春秋時代,能超出農民認識的直接經驗,是難能超前的。但是,也不應當將感覺經驗的地位過分貶低,認為它毫無用處,這就過分了。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已成為普通常識。今天我們的人如果仍舊提倡「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就不對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樣重要。最後三句是這一章的主旨。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如下: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對於這段話,有人解讀為唯心主義,然後大批特批,六甲番人認為這不對的。每個人說話和寫文章都有特指,我們或應與言者同頻道交流,用心聆聽領會,再發表意見,而不能僅就字面簡單解讀,然後強加自己的理解,再以此批判原文。這段文字的直譯大意是:不出門戶,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認識天道規律。外出越遠,所知越少。
  • 從經文第四十六章的內容來看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侯王只要能做到知足、不貪求他國的土地、財貨就不會發生戰爭。當權的侯王發動戰爭,無論戰勝與戰敗,農民總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老子這一篇經文反映了當時農民反對戰爭的呼聲。高亨先生則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軍事論。他認為人類沒有戰爭,取決於社會有沒有道。而老子認為的道,是指人類恢復自然狀態,回到原始社會的情景。在原始社會的狀態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所以,就不會有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