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如下: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對於這段話,有人解讀為唯心主義,然後大批特批,六甲番人認為這不對的。每個人說話和寫文章都有特指,我們或應與言者同頻道交流,用心聆聽領會,再發表意見,而不能僅就字面簡單解讀,然後強加自己的理解,再以此批判原文。
這段文字的直譯大意是:不出門戶,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認識天道規律。外出越遠,所知越少。所以,聖人不出行就能知曉,不窺見就能明了,不作為就能有成就。
現在人們的很多認知都基於現實,基於所見所聞,這種歸納總結方法在經驗數據足夠多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但是就個體而言,卻是遠遠不夠,一個人即便窮盡一生,「出戶」走遍天下,又能知曉多少事情?
而全世界60億人的見聞,人類五千年的經驗積累,所總結的規律對於很多事情是可以解釋得通的,但依然有無法預知的事情,依然有謬論出現。
比如西方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並不遵從人們的感知,人們站在地球上又怎能知曉地球和自己原來都是圍繞太陽轉動呢?也不符合地心說的歷史經驗,所以當時並不被羅馬天主教廷所接受。但如果將地球當成一所大房子,那麼哥白尼是否算是「不窺牖,見天道」?
再如當前的主流理論「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被絕大多數人認同,然而近些年卻有很多發現證明意識也是一種能量,可以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的,人們在「唯物」的道路走了那麼多年,是否算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所以聖人與常人的區別並不在於知識掌握多少,而在於聖人始終保持清醒獨立思考,「道」之極致,聖人乃生,而天下萬事萬物皆有道,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米油鹽醬醋茶,都可誕生聖人。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