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020-12-14 六甲番人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如下: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對於這段話,有人解讀為唯心主義,然後大批特批,六甲番人認為這不對的。每個人說話和寫文章都有特指,我們或應與言者同頻道交流,用心聆聽領會,再發表意見,而不能僅就字面簡單解讀,然後強加自己的理解,再以此批判原文。

這段文字的直譯大意是:不出門戶,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認識天道規律。外出越遠,所知越少。所以,聖人不出行就能知曉,不窺見就能明了,不作為就能有成就。

現在人們的很多認知都基於現實,基於所見所聞,這種歸納總結方法在經驗數據足夠多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但是就個體而言,卻是遠遠不夠,一個人即便窮盡一生,「出戶」走遍天下,又能知曉多少事情?

而全世界60億人的見聞,人類五千年的經驗積累,所總結的規律對於很多事情是可以解釋得通的,但依然有無法預知的事情,依然有謬論出現。

比如西方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並不遵從人們的感知,人們站在地球上又怎能知曉地球和自己原來都是圍繞太陽轉動呢?也不符合地心說的歷史經驗,所以當時並不被羅馬天主教廷所接受。但如果將地球當成一所大房子,那麼哥白尼是否算是「不窺牖,見天道」?

再如當前的主流理論「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被絕大多數人認同,然而近些年卻有很多發現證明意識也是一種能量,可以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的,人們在「唯物」的道路走了那麼多年,是否算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所以聖人與常人的區別並不在於知識掌握多少,而在於聖人始終保持清醒獨立思考,「道」之極致,聖人乃生,而天下萬事萬物皆有道,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米油鹽醬醋茶,都可誕生聖人。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新解」之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新解」之四十七,蘿蔔/攝影看似知少,實則知多,看似不為,實則有為。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全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諸位道兄,大家好,歡迎和在下一起學習道德經!今天我們來看四十七章,先看一下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其實說得越簡單,就越接近真理,可是越簡單,也就越難以理解!最好是不用去說!但是又不得不說!那我們來看看,在本章裡面老子要講什麼!第一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句話也是道德經千古名句,看上去也很好理解,可是背後的用意是什麼?普通人能做到嗎?我看難啊!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不透過窗戶的縫隙,就知道自然之道!這話說的,那是及其自信的!
  • 老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不需要走出大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理;不需要探窗口外,就可以明了自然的法則。走出大門越遠,所知道的事理也就越少。所以聖人不外出遠求,天下的事理就可以知道;不觀察外界,自然的法則就可以明了,不造作施為,萬物就可以化育生成。【解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戶」,就是門。「牖」,窗子。「天道」,自然之道,真理。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樣的聖人真實存在嗎?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但是,也不應當將感覺經驗的地位過分貶低,認為它毫無用處,這就過分了。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已成為普通常識。今天我們的人如果仍舊提倡「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就不對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樣重要。最後三句是這一章的主旨。高亨先生認為,此章是老子的人生論,全是講認識事物的方法。
  • 道德經47章譯文/原文:不出戶,不窺牖?離物入空證道的巧訣?
    契悟天道章第一段: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牖,yǒu;見,jiàn,下同)第二段: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第三段:是以聖人不行而知,(行,xíng)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是要離物證道,出戶所見無非是物,萬物皆是如幻如化,都是從虛空中化生,假名而已。這一妙理只有在「常無欲」中才能證得,一旦出戶,進入物的包圍圈,就被物俘獲,妙理隱沒不見。「道隱無名」,萬物叢中,哪有無形無名之道?為什麼「不窺牖,見天道」?六祖說「內不著空」。這是離空證無象之象。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
    【句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注釋】牖:窗戶。【句解】原文不出戶,知天下;意譯不要出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原文不窺牖,見天道。意譯不看窗戶,就可以看見自然所運行的規律。原文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意譯離開真理的本質越遠,知道的真相就越少。原文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意譯聖人,這裡指真理的規則。
  • 「不出戶,知天下」的真實蘊意
    「不出戶,知天下」的真實蘊意《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告訴人們:你要認識精深奧妙的「道」即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必須明白由此而出的「門」。「門」即入口、路徑,是一種形式,我們要悟到「道」的內核是什麼,而不是僅僅所看到的這種玄妙的形式而已。所以,有與無、陰與陽、正和反、弱與強……,往往同出而異名。
  • 漫談《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 以知天下
    【原文】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淺釋】本章節直譯:不出門就能知道天下事,不通過窗戶往外看,就能了解天道。跑出去得越遠,知道的越少。所以聖人不出門就知道,不看就明白,不作為就能成聖。
  •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解讀老子「不出戶而知天下」思想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足不出戶,就能推知天下事理;望向窗外,也可認識天道規律。走出去的越遠,所知的才越少。所以,聖人不出行就能知曉,不窺見就能明了,不作為就能有所得。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如何不出戶知天下
    (金童子): 第五十四章:修德修身 及彼及物善劍①者不拔,善抱②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③。修之於身,其德乃真④;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⑤。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每天一章道德經】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內心自在,何處都是風景;內心不自在,良辰美景皆虛設。其實,有道者與普通人的區別,只在心態,不在其他。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去看看本章所隱藏的宇宙規律吧。規律一:清理融化掉自身的堅殼蔽障,則宇宙智慧與實像俱在。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當今世界,我們可以做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嗎?回答是肯定的。
  • 《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
    《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悟學十八子 20200603《德經》 第47章【原文】「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譯文】「不出門,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窺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走出戶外越遠,領悟的道理越少。
  • 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矛盾嗎?道家足不出戶裡的「得道」智慧
    在《老子》一書的四十七章中,記錄著這樣一段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就字面含義理解,道家老子這是在說「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事;不望向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變化。在外奔走的人走得越遠,反而知道的越少。」
  • 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矛盾嗎?道家足不出戶裡的「得道」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走得越遠,反而知道得越少?」這句話是不是不合邏輯?但在道家老子這裡,這句話反而展現了何謂「得道」,何謂「失道」。在《老子》一書的四十七章中,記錄著這樣一段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見天道。
  •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什麼又說「不出戶,知天下」
    2020年的這場戰疫,讓很多人很意外的經歷了一個以前都不敢想像的兩個月的春節,時間久了,想起老子曾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不是該出去走走了,但同時又想起《道德經》裡的另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心想到底是出去還是不出去呢?
  • 心悟《道德經》智慧——足不出戶 全知天下
    不出戶,有呆家之美,有安於心靈,寂靜安然之美。知天下,有放懷,有感知真理之美,有一切盡在眼前,無所不包,無所不知的全然之美。其出彌遠,有一種遠行之美,有一種背影漸小、眼界漸大的視覺之美。有探究真理的精神之美,有尋求真理的堅定之勢。其知彌少,有失落之美,有感悟之美,從外求不得而回歸內心的覺悟之美。求而得少,悟不求而得大、得全。聖人在,有高大、安詳、靜謐、欣喜之榜樣而美。不行而知,有穿越之美。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個人理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個人理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段話有個前提,掌握了道。意思就是,如果掌握了道,那就可以不出門就知道天下所有的事,不用從窗戶往外看,坐在屋內也能知道天象。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為而成、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解析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 144《老子》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老子》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之為足,常足矣。讀經人所感,所謂戰爭,皆由私慾膨脹,貪得無厭所致。老子說,人們要學會滿足,知滿足者自然滿足,而永遠滿足。馬匹是被用於耕種好呢,還是用於徵戰好呢?也就是,資金用於投入再生產發展經濟好呢,還是投入軍費,窮兵黷武好呢?
  • 不出戶,能知天下嗎?讀《老子》,避免認知偏差
    讀書多,不一寂懂得道理多不出戶,能知天下嗎?不學我也知道。」這是人們對大學生常說的一句話。大家不理解,某些大學生連簡單的道理也不懂。「看半天看了個啥?不看我也知道。」某人對某個事情做出膚淺的判斷後,人們經常說這句話,表達不滿。哪裡出了問題?看不出來,想不到,還是因為個人其它原因?足不出戶,能知天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