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老子
【譯意】
萬事萬物的總原理,並不在遠不可及的地方,它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如果能夠內觀反省,除私去欲,自然清楚。所以不需要走出大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理;不需要探窗口外,就可以明了自然的法則。
走出大門越遠,所知道的事理也就越少。所以聖人不外出遠求,天下的事理就可以知道;不觀察外界,自然的法則就可以明了,不造作施為,萬物就可以化育生成。
【解析】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戶」,就是門。「牖」,窗子。「天道」,自然之道,真理。這兩句是說天道雖大,不出門也可以知道;天道雖廣,不窺牖也可以見得。
因為萬事都有則,萬物都有理,明了這個則,知道這個理,那麼事事物物,如網在綱,沒有不清楚的了。《莊子· 天地》說:「通於一而萬事畢。」就是這個道理。
何況大道無聲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而存在於我們心中。我們只要內觀反省,化私去欲,大道自然可見,不必「出戶」、「窺牖」。如果一定要「出戶」、「窺牖」去求,那麼恐怕就要愈求離道愈遠了。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彌」,更的意思。因為道在心中,如果出門去求,「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孟子· 離婁上》),那麼走得越遠,喪失本性越多,其結果必定是所知越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知」,是說知天下。「不行而知」,應上文「不出戶,知天下」。「名」和「明」同,明白的意思。「不見而名」,應上文「不窺牖,見天道」。「不行而知,不見而名」是知「道」的方法,「不為而成」則是行「道」的方法。
【說明】
本章旨在說明了解道的方法,端在心靈的領悟,而不在知識學識的追求。道在心中,而求之身外,那就是南轅北轍了。
孔子曾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述而》)
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 盡心上》)
老子認為「道」在心中,孔子認為「仁」在心中,孟子認為「萬物」皆在心中,都是主張內觀反省,不假外求,真是四海聖人,其心相同,其理相同。
……
選摘 | 《老子:生命的大智慧》
作者 | 餘培林
出版 | 九州出版社
《老子》五千字的玄言,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揭示了人如何在社會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方法。
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卻能看到裡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卻能看到反面。老子講求精神生活、講求體法自然。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的甘泉,滋潤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