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020-07-09 九州新儒家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老子

老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譯意】

萬事萬物的總原理,並不在遠不可及的地方,它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如果能夠內觀反省,除私去欲,自然清楚。所以不需要走出大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理;不需要探窗口外,就可以明了自然的法則。

走出大門越遠,所知道的事理也就越少。所以聖人不外出遠求,天下的事理就可以知道;不觀察外界,自然的法則就可以明了,不造作施為,萬物就可以化育生成。

【解析】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戶」,就是門。「牖」,窗子。「天道」,自然之道,真理。這兩句是說天道雖大,不出門也可以知道;天道雖廣,不窺牖也可以見得。

因為萬事都有則,萬物都有理,明了這個則,知道這個理,那麼事事物物,如網在綱,沒有不清楚的了。《莊子· 天地》說:「通於一而萬事畢。」就是這個道理。

何況大道無聲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而存在於我們心中。我們只要內觀反省,化私去欲,大道自然可見,不必「出戶」、「窺牖」。如果一定要「出戶」、「窺牖」去求,那麼恐怕就要愈求離道愈遠了。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彌」,更的意思。因為道在心中,如果出門去求,「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孟子· 離婁上》),那麼走得越遠,喪失本性越多,其結果必定是所知越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知」,是說知天下。「不行而知」,應上文「不出戶,知天下」。「名」和「明」同,明白的意思。「不見而名」,應上文「不窺牖,見天道」。「不行而知,不見而名」是知「道」的方法,「不為而成」則是行「道」的方法。

【說明】

本章旨在說明了解道的方法,端在心靈的領悟,而不在知識學識的追求。道在心中,而求之身外,那就是南轅北轍了。

孔子曾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述而》)

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 盡心上》)

老子認為「道」在心中,孔子認為「仁」在心中,孟子認為「萬物」皆在心中,都是主張內觀反省,不假外求,真是四海聖人,其心相同,其理相同。

……

選摘 | 《老子:生命的大智慧》

作者 | 餘培林

出版 | 九州出版社

老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老子》五千字的玄言,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揭示了人如何在社會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方法。

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卻能看到裡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卻能看到反面。老子講求精神生活、講求體法自然。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的甘泉,滋潤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靈。

相關焦點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今天我們來看四十七章,先看一下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那我們來看看,在本章裡面老子要講什麼!第一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句話也是道德經千古名句,看上去也很好理解,可是背後的用意是什麼?普通人能做到嗎?我看難啊!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不透過窗戶的縫隙,就知道自然之道!這話說的,那是及其自信的!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樣的聖人真實存在嗎?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是老子高明之處,老子反覆強調「道」的抽象性。春秋時代,能超出農民認識的直接經驗,是難能超前的。但是,也不應當將感覺經驗的地位過分貶低,認為它毫無用處,這就過分了。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已成為普通常識。今天我們的人如果仍舊提倡「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就不對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樣重要。最後三句是這一章的主旨。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如下: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對於這段話,有人解讀為唯心主義,然後大批特批,六甲番人認為這不對的。每個人說話和寫文章都有特指,我們或應與言者同頻道交流,用心聆聽領會,再發表意見,而不能僅就字面簡單解讀,然後強加自己的理解,再以此批判原文。這段文字的直譯大意是:不出門戶,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認識天道規律。外出越遠,所知越少。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新解」之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新解」之四十七,蘿蔔/攝影看似知少,實則知多,看似不為,實則有為。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全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解讀老子「不出戶而知天下」思想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足不出戶,就能推知天下事理;望向窗外,也可認識天道規律。走出去的越遠,所知的才越少。所以,聖人不出行就能知曉,不窺見就能明了,不作為就能有所得。
  • 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矛盾嗎?道家足不出戶裡的「得道」智慧
    在《老子》一書的四十七章中,記錄著這樣一段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就字面含義理解,道家老子這是在說「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事;不望向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變化。在外奔走的人走得越遠,反而知道的越少。」
  • 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矛盾嗎?道家足不出戶裡的「得道」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走得越遠,反而知道得越少?」這句話是不是不合邏輯?但在道家老子這裡,這句話反而展現了何謂「得道」,何謂「失道」。在《老子》一書的四十七章中,記錄著這樣一段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見天道。
  • 道德經47章譯文/原文:不出戶,不窺牖?離物入空證道的巧訣?
    第一段: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牖,yǒu;見,jiàn,下同)第二段: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第三段:是以聖人不行而知,(行,xíng)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是要離物證道,出戶所見無非是物,萬物皆是如幻如化,都是從虛空中化生,假名而已。這一妙理只有在「常無欲」中才能證得,一旦出戶,進入物的包圍圈,就被物俘獲,妙理隱沒不見。「道隱無名」,萬物叢中,哪有無形無名之道?為什麼「不窺牖,見天道」?六祖說「內不著空」。這是離空證無象之象。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
    【句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注釋】牖:窗戶。【句解】原文不出戶,知天下;意譯不要出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原文不窺牖,見天道。意譯不看窗戶,就可以看見自然所運行的規律。原文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意譯離開真理的本質越遠,知道的真相就越少。原文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意譯聖人,這裡指真理的規則。
  • 「不出戶,知天下」的真實蘊意
    「不出戶,知天下」的真實蘊意《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告訴人們:你要認識精深奧妙的「道」即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必須明白由此而出的「門」。「門」即入口、路徑,是一種形式,我們要悟到「道」的內核是什麼,而不是僅僅所看到的這種玄妙的形式而已。所以,有與無、陰與陽、正和反、弱與強……,往往同出而異名。
  • 《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
    《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悟學十八子 20200603《德經》 第47章【原文】「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譯文】「不出門,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窺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走出戶外越遠,領悟的道理越少。
  • 漫談《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 以知天下
    【原文】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老子這是咋啦,話都反著說,與我們一般的認知都是衝突矛盾的。所以說:讀書不具眼,埋沒古人心。事實上此部分內容,是老聖人要告知人們成佛成聖之機要。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鮮。
  •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什麼又說「不出戶,知天下」
    2020年的這場戰疫,讓很多人很意外的經歷了一個以前都不敢想像的兩個月的春節,時間久了,想起老子曾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是不是該出去走走了,但同時又想起《道德經》裡的另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心想到底是出去還是不出去呢?
  • 144《老子》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老子》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之為足,常足矣。老子說,人們要學會滿足,知滿足者自然滿足,而永遠滿足。馬匹是被用於耕種好呢,還是用於徵戰好呢?也就是,資金用於投入再生產發展經濟好呢,還是投入軍費,窮兵黷武好呢?《老子》不出戶章第四十七·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 不出戶,能知天下嗎?讀《老子》,避免認知偏差
    讀書多,不一寂懂得道理多不出戶,能知天下嗎?——讀《老子》,避免認知偏差「念了這麼多年書,就學下個這?不學我也知道。」這是人們對大學生常說的一句話。大家不理解,某些大學生連簡單的道理也不懂。「看半天看了個啥?不看我也知道。」某人對某個事情做出膚淺的判斷後,人們經常說這句話,表達不滿。哪裡出了問題?看不出來,想不到,還是因為個人其它原因?足不出戶,能知天下嗎?
  • 靜坐修心之帛書老子《德道經》本義求真(十一)知天下
    乙本: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囗囗知天道。王本: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站長解析:甲本保留完整,主要分岐有二。一處是「規」與「闚」;一處是「知天道」與「見天道」。「戶」,《說文》曰:護也。在古代,一扇門稱為「戶」,也就是房屋的出入口。「牖」,《說文》曰: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如何不出戶知天下
    (金童子): 第五十四章:修德修身 及彼及物善劍①者不拔,善抱②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③。修之於身,其德乃真④;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⑤。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一顆沙中看世界,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理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四十七章) 布萊克《天真的預示》詩云: 一顆沙裡看出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裡一座天堂 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恆在一剎那裡收藏 老子言:不出大門,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能認識天道
  • 參透這條「玄機」,「好運」不請自來,成就非凡人生!道藏說略
    道德經雖然只有區區五千言,卻稱得上微言大義,包羅萬象,若能真正讀透,可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洞悉世間萬物,走出低谷,看清未來。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道德經》意思是說,真正的得道者,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天下的事理;眼不遠觀,卻能洞悉天道。
  • 越出門,越無知,《老子》告訴你,不出門才知道天下事
    《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允協註:老子說呢,不出門,就可以知道天下;不往窗外偷窺,就可以看見天道。往外出行越遠,所知道的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