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福田,花雨滿天
何海霞(1908-1998) 山花爛漫時
設色紙本 鏡心 1987年作 【福田花雨館藏作品】
款識:山花爛漫時。丁卯春日,何海霞。
鈐印:何瀛(白文)海霞(朱文)葉落歸根(白文)
94×59cm
何海霞(1908—1998),滿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的專業畫家。長安畫派中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三足鼎立,是缺一不可的領軍人物。1935年春,何海霞拜師張大千,時年張大千36歲,何海霞27歲,成為大風堂中得意門生。
何海霞照片
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並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于非闇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1951年春,由重慶遷居西安。1956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任專業畫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與石魯、趙望雲等一起切磋山水畫創新,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並成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
何海霞與中央臺攝製組及學生臧伯良(右)
1983年,他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不久後調到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畫家,從此開始他晚年變法的藝術道路,也就是他所說的開始畫自己的階段,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何海霞 野水參差
作家賈平凹曾在《我讀何海霞》一文中寫道:「面對著他的作品,我無法談論某一方面的見解,談出都失水準,行話全淪為小技,露出我一副村相了。我只想到項羽,力舉千鼎,氣蓋山河。他使我從病痛中振作,怯弱生勇,改造我的性格。……真正的中國的山水畫,何海霞可能是最後的一個大畫家。」
何海霞 海霞神韻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早已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
何海霞 山水
他的新,他的大,越來越表現在不是用筆墨、用色彩作畫,而是在用心、用意、用感情作畫,潑墨鋪彩氣象萬千,縱塗豎抹皆成大觀,雄渾精美,韻味無窮。不管怎麼[變],當我們看到他的一幅幅引人入勝的新作時,就不僅會驚喜地感到它面貌一新,令人神往,而且會心地感到它還是傳統的、何海霞的、地地道道的中國畫。
何海霞 山水
何海霞是當代青綠山水畫壇的成功典範。他立足生活,緊隨時代,在青綠山水畫中注入了較強的時代元素,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理想,發揚了「丹青」的青春和剛陽,不論是思想內涵上還是取材與技法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和發展,形成自己蒼潤粲然的寫意青綠山水畫面貌。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馬鞍山路56-2號
開館時間:星期二到星期天 10: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