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疆
《繫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之於中國,有著非比尋常的文化意義,至大至極、無形無象的意境,不僅蘊含著詩與遠方,同時標註著我們來時的方向。
同樣是《繫辭》,還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記載。據傳,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看到黃河與洛河交匯的盛況,受「河圖」「洛書」啟發創作《易經》,演繹出太極文化。「天下太極出河洛」,焦作溫縣,正處於河洛交匯處,自古就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
12月17日,溫縣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成為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的項目。
以太極為名,太極拳不僅僅是一種拳法,更是一種文化觀念與處世哲學。陰陽相濟、動靜相宜,方寸之間,既蘊含著「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境界,演繹著萬物相生的自然法則,同時也展現著東方文化的包容與力量。
提起太極拳,人們總是會想起「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實際上,練習太極拳從來都不以克敵制勝為目的,遵循的陰陽和諧之道,追求的是身心通達之境。
從某種意義上說,太極拳並不屬於狹義的「武林」,而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那些動輒爭強好勝、逞兇鬥狠之人,別說是什麼「掌門」,自身都尚不得太極之門而入,遑論「將傳統武術發揚光大」之類豪言壯語。心浮氣躁之際,陰陽失調、動靜失衡,全然背離了太極文化的精神內核,縱有百般演繹、千般豪言,終不免徒增笑料。恰如試圖穿牆竊物的嶗山道士,邪念生處已墮魔道。
從梳理流派、留住人才,到豐富活動、樹立品牌,溫縣在苦練內功不斷創新發展之後,太極拳申遺成功水到渠成。躋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意味著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得到更大推廣空間,同時意味著太極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贏得了更多價值認同。
繼「禪宗祖庭」少林寺之後,河南又多了一張「功夫文化名片」,它們不僅是河南的,更是中國的,世界的。從禪宗的「無念」到太極的「無象」,莫不以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為要義,這何嘗不是厚重河南的文化底色?
溫縣縣委書記毛文明說,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要利用這一歷史機遇,進一步擴大太極拳傳承推廣的受眾面、影響力,加大保護傳承力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太極拳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組織,習練者達數億人之多。他們演練的不只是拳腳,同時還有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陰陽相濟之理,萬物和諧之道,太極拳附帶著太多民族基因與文化密碼。以申遺成功為起點加大推廣力度,不僅是保護一種拳法,傳承一種文化,更是捍衛我們內心那一片澄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