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橋都有它的生辰八字」 重慶一90後用鏡頭記錄170餘座古橋

2020-12-21 慢新聞

古橋、泛黃的志書,這些標籤和90後似乎不搭邊,但在26歲的趙爽身上卻發生了奇妙的反應。他用鏡頭,把這些塵封在時間記憶裡的古橋變活了。

大學畢業後,重慶崽兒趙爽開始拍攝重慶及周邊地區的古橋。一個相機、幾本志書,到目前為止,他用腳步走過了近170座古橋,不單單是拍,他還尋找到了這些古橋身後的故事,讓這些古橋走上明信片,成為外地遊客的伴手禮。

日前,趙爽拍攝的100座古橋還走進了重慶美術館《見證重慶——大型影像文獻展上》。他的古橋成為展覽上「重慶通道」的代表,他也是這場文獻展上最年輕的記錄者之一。

一年中300天都在尋橋

時尚的運動板鞋,迷彩短褲,這是趙爽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不過,這位時尚的90後將採訪的地點選在了近700年的通遠門上,幾盞蓋碗茶,幾本古橋老街的明信片,幾本泛黃的志書,趙爽給記者聊起了他的尋橋之路。

趙爽高中學理科,大學專業和文史也不沾邊。不過,從小生活在渝中區的他喜歡和小夥伴穿過較場口附近的老巷百子巷,再去十八梯吃點美食解解饞。見證了這些老街老巷的繁華再到消逝,趙爽一直想用某種有效方式留住這些記憶。

這條路正式開始於2015年,趙爽大學畢業半年後,他加入了一個由文史愛好者組成的「老街群」。「和大家熟悉了,一有時間就和群裡的愛好者去『掃街』。」趙爽和這些愛好者把尋找重慶老街稱為「掃街」,他們找老街、拍老街、了解老街故事。

「在老街群從前輩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怎樣找、怎樣拍,找到老街上的老居民聽他們講老街故事。」從此趙爽一發不可收拾。趙爽很得意,他說,主城叫得出名的老街,他都走過。

在「掃街」過程中,趙爽發現了更有意思的古橋。「重慶被稱為橋都,除了跨江大橋,我們很多老街場鎮上的古橋不容小覷。」趙爽說,重慶第一座跨江大橋白沙沱長江大橋建成於1960年,但是重慶目前現存的第一座古橋卻是位於榮昌建於北宋的施濟橋。

施濟橋橋面是民國時期重修的,橋基卻是保留宋代的。趙爽說,施濟古橋位於成渝古道東大道交通要道上,一座橋能經歷近千年,身後又有多少有意思的故事。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趙爽正式「尋橋」。

一臺相機,幾本舊書市場淘來的資料,趙爽1年365天至少300天在鄉場郊外。「朋友都笑我天剛剛亮就出門,天黑才回家。」趙爽說,餓了背包裡裝有乾糧,渴了就喝山泉水。

比記載多發現了2座橋

重慶古橋這麼多,怎麼去尋找古橋線索?和記者聊天的時候,趙爽手裡經常翻著幾本老書,民國向楚編寫的《巴縣誌選注》,還有《沙坪垻區交通志》等交通方面的志書,這些老書是趙爽去臨江門、中興路等舊書市場淘的。

「這些書上一般都有各地的交通介紹。」趙爽指著《巴縣誌選注》告訴記者,上面記錄了巴縣古橋169座,到目前為止他至少走了近90座。「很多古橋我打聽到了就去現場,不過已經不存了。」

「除了木橋,重慶最常見的古橋就是跳蹬橋,平橋和拱橋。」尋橋兩年多來,趙爽頗有心得,他告訴記者,木橋最省事,然後是跳蹬橋,溪流淺灘處一個一個打磨光滑齊整的石蹬子組成,比如巴南一品跳蹬橋。

「平橋又分為一般平橋和雕刻有龍頭的平橋,拱橋一般在河流跨度比較大的重要道路上,技術要求更高。」趙爽說,這些古橋不僅僅是建築奇觀,更體現出古人的智慧與生活藝術。

比如九龍坡陶家大溪河九龍橋,它是一座九個橋墩都雕有龍頭龍尾的十孔石板平橋,相傳建於明成化年間。趙爽說,這9條巨龍不僅僅是橋面的裝飾,更是十分重要的建築構件——該橋的面板由兩塊一組的10組長近兩米的巨型條石鋪就,而雕刻有龍頭龍尾的巨石,就像一個H型的卡子,將前後兩組面板牢牢地卡住。

沒有開車,趙爽尋橋一般坐公交到場鎮,更多方式是沿著溪流步行。趙爽曾經在巴南一品鄉一品河找到了志書上記載的4座古橋,這4座橋包括建於光緒十九年的萬安橋、千秋橋,四座古橋在一品河200米的區域內,由低到高橫跨在一品河上,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建橋風格,因此橋所在的地方又稱四橋村。

趙爽繼續沿著一品河的上遊走,在人跡罕至的竹林邊發現了兩座書上沒有記載的竹林石橋,其中一座古橋建於嘉慶十年七月,被稱為河嘴小橋,另一座平橋建於清末民初。

橋下的秘密 橋上的故事

「每一座橋都有它的生辰八字」。這句話是趙爽在河嘴小橋橋拱下方正中一塊條石上發現建於嘉慶十年七月以及建造原因等字樣後在朋友圈分享的心得。

趙爽說,古時候建一座橋都是一項大工程,橋身或橋的兩端或有題刻、石碑講述橋的建造年代、前世今生。很多古橋中間都刻有橋名,而且橋名都代表了古人一種美好願望。比如巴南一品的萬安橋、千秋橋、安瀾橋,南山老廠的萬福橋。甚至很多古橋背後還有美麗的傳說。

巴南安瀾場又名煙坡場,此地因安瀾橋而名,趙爽從安瀾橋橋下發現「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 石刻。這座三孔拱橋曾經是巴南到綦江古道的必經之橋,至今還靜靜矗立在溪流之上,橋上「安瀾橋」三個字在陽光下依然耀眼。

從尋橋到走古道,趙爽在橋上走過不下十次。

「橋頭的石碑早已損毀,《巴縣誌選注》僅有一句話介紹該橋是由當地大戶文善人出資修建。」趙爽說,文家在當地是大家族,文善人的口碑在當地很好。

順著線索,趙爽找到了附近80多歲的鐘爺爺,建橋時鐘爺爺的父親剛出生。鍾爺爺告訴趙爽,那個時候偏遠鄉場建橋修路都由當地有名望的鄉紳帶頭出資修建,文善人不僅帶頭建了安瀾橋,10公裡外的百節大橋也是他出資捐建,甚至魚洞大橋的前身也有文善人的功勞。

在鍾爺爺的指引下,在離安瀾橋2裡路遠,趙爽找到了文善人的墓和他的舊居。「橋依然在,墓已僅剩一個土堆。」趙爽說。

在尋橋中,趙爽發現了古橋身後很多故事,同樣位於安瀾仁流的仁厚橋,該橋建於清同治六年,橋的一頭矗立著一塊「修橋記事碑」和「聖旨碑」, 「修橋記事碑」記錄著鄉紳、村民的名字,包括他們集資修橋的錢。

比如江北茅溪偃月橋,這座石結構三孔拱橋中孔刻有「大清道光十八年戊申仲夏日吉旦,存心堂捐建」字樣,距今170年。趙爽說,存心堂堂址在今天解放碑附近的新民街,是當時的慈善機構。

讓古橋走進明信片

就像拍攝老街一樣,趙爽在愛好和工作之間能找到一個結合點。他把鏡頭下的古橋製成了明信片,這些塵封在時間記憶裡的古橋變活了。

去年,趙爽將拍攝的古橋選擇了13座加上重慶主城兩江上最老的兩座跨江大橋嘉陵江長江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製作成了一套明信片——《山城重慶·橋都印象》。

自己拍攝,自己設計和製作,這是趙爽繼山城重慶老街、老建築系列之後的又一套老重慶明信片。

「印了1800冊,現在已所剩無已。」趙爽笑著告訴記者,除了送朋友,很多外地遊客特別喜歡這些老重慶的明信片。去年國慶小長假,趙爽拿著自己的明信片在國泰美術館到洪崖洞的十字路口練攤,「一個假期賣了700多套。」

趙爽說,買明信片的外地遊客很多,比如廣東、陝西、成都、上海、北京、臺灣、香港的,甚至還有國外的。「很多買明信片的遊客還互加微信成了朋友。」

富莎瑞就是趙爽在洪崖洞買明信片認識的外籍友人之一,目前在重慶已經生活了6、7年。對老重慶歷史文化很感興趣的富莎瑞,當時在洪崖洞購買了趙爽好幾個系列的明信片,其中就包括《山城重慶·橋都印象》。

「當時她對我用明信片的方式宣傳重慶歷史文化,豎起了大拇指,我們合了一張影,然後雙方加了微信。」趙爽說,現在富莎瑞女士還時常給我發的朋友圈點讚,也會經常發一些她不清楚的重慶老地方諮詢他。

前兩天富莎瑞還通知她的一位澳大利亞攝影師朋友和趙爽交流重慶的歷史文化,趙爽跟澳大利亞的朋友也達成了一種約定,明年共同做一個關於老重慶的課題。

從「掃街」到「尋橋」,接下來趙爽還在尋找重慶的古道。趙爽說,他要用這種方式來記錄家鄉,為遠道而來的遊客宣傳重慶之美。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文 畢克勤 圖

相關焦點

  • 橋都重慶的古橋們
    到目前為止,重慶一共有各類橋梁4500多座,2005年被茅以升橋梁委員會認定為中國唯一的「橋都」。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編制的《重慶古橋地圖》中,重慶域內有記載的古橋有近800座,其中有17座橋梁或歷史極其悠久或建造技術複雜抑或規模宏大,從而被列為了市級文保單位,加以重點保護。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那些為老重慶服務了幾百甚至千年的古橋們吧。NO.1 施濟橋施濟橋,始建於北宋仁宗皇佑二年(約1050),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了。
  • 1500餘座湖州古橋訴水鄉
    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沈潔  小橋流水、葉葉飛舟、民居錯落、橋宅相連,在江南水鄉,河道和橋梁是最為恆久的記憶。作為太湖流域的水鄉澤國之一,湖州的橋自然猶如蛛網密布,建造年代遠至南宋、近至民國年間。架於山水之間的一座座古橋,猶如是一座座歷史豐碑,展示著湖州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實力,也展示著湖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厚底蘊。
  • 寧波古橋的「活地圖」 20年踏遍寧波千餘座古橋
    隨之他靈機一動,「如果有了古橋這一載體,我遊山玩水不是更有方向和目標嗎?」  尋訪寧波古橋,首先要了解古橋的歷史,他一有空便翻閱地方志、古籍。他查明朝《嘉靖寧波府志》,書中記載:光在寧波城內,就是如今的靈橋、東門口、和義路、長春路一帶,就有各種名稱的橋梁123座。他發現寧波原先有上萬座古橋,現存古橋已不足十分之一。「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過程,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座消失的古橋在哪裡。」
  • 雲南有座古橋比肩頤和園十七孔橋,連橋梁專家茅以升都為它點讚
    城內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築50餘座,堪稱一座「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這樣一個「古建築博物館」中除了大大小小的歷史民居之外,還有著很多古橋。古城附近形態各異的橋有幾十座,足以證明建水歷來方便的交通,是滇南重要的人員集散樞紐。其中一些橋,歷經重建、修葺,鄉民把它們雕鑿成集宏偉與景美於一體的藝術品,巧妙地將亭臺樓閣和橋梁結合在一起。
  • 澳大利亞攝影師用鏡頭記錄百年重慶
    安東尼·安德頓拍攝的重慶居民生活場景。(當代美術館供圖)   120多年前,澳大利亞攝影師跋山涉水來到重慶,用鏡頭記錄巴渝風貌。120多年後的今天,由澳大利亞文化合作集團、重慶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共同主辦的「澳大利亞先驅攝影師中國回顧展——行者」在長江當代美術館開展,展覽從9月12日持續至10月12日。
  • 重慶有這樣一座古橋,一橋三名你知道嗎?
    江津文旅消息,走一座橋看一處風景一座古橋就如人間彩虹連接著最美麗的山水▲鳥瞰平板橋在江津邂逅一座古橋傾聽它的前世今生 古橋遊記開啟了——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座古橋有3個橋名,折射著歷史的變遷故事。
  • 世界上居然能有這樣漂亮的橋,每一座都像是漫畫裡面的
    郝久古橋(Khaju Bridge):伊朗,伊斯法罕。除了讓人瞠目的石基之外,色彩鮮明的瓦片及17世紀的獨創繪畫,也讓這座橋惹人注目。而且它同時發揮三項功能--通道、攔河壩及休閒場所。其成功之處在於採用了一些特殊的結構裝置,4車道外中間有2道敞式格子結構。橋面為堅固的鋼桁梁,截面尺寸為20.7×11.7米。鋼梁寬20.90米,梁高11.60米,通航淨空為45米。
  • 生辰八字身為90後,00後的你知道嗎?
    每個人一出生就有生辰八字,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生辰八字是什麼,但是,由於公元紀年法使用的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常用到的農曆叫什麼名字,也就更不用說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了。幹支查算表幹支查算表現在大多數人要查八字都得用上這個東西。
  • 我國四大古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每一座透出歷史的厚重感!
    我國四大古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每一座透出歷史的厚重感!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擁有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史,在這片神州大地上,留下許許多多的古代建築,每一座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古橋,就是其中的一種!我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橋在我國發展於隋,興盛於宋。
  • 紹興隱秘於鬧市的一座古橋,中國最早的立交橋,全國重點文保
    紹興作為水鄉擁有的橋梁之多,品類之齊,實屬罕見,據統計,紹興有一萬多座橋梁,而古橋多達600餘座,其中宋及以前古橋13座,元明古橋41座,清代古橋550座,不愧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說到紹興古橋,其中最有名氣和最別致的一座當屬紹興八字橋,位於紹興越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遺落在河北保定鄉間一座古橋,以石獅子多著稱,也稱「貴妃橋」
    河北保定鄉間一座明代古橋,以石獅子多著稱,也被稱作「貴妃橋」。一般說到「古橋」"石獅子」人們都會想到北京的盧溝橋,其實,在河北保定安國市的鄉間也有一座以石獅子多著稱明代古橋。據說在明代萬曆年間,磁河每值水盛則泛濫洪濤,無橋可渡。剛好有一年,明神宗的鄭貴妃回鄉經過此地受阻,看到車馬行人擁擠不堪,交通不便,並聽到當地人訴說它的危害。鄭貴妃回宮後親自募捐集資,並在萬曆戊戌歲(1598年)春,特差僕人監工建橋,歷時三年,終於修成。為了感謝鄭貴妃,當地人就將此橋也叫做貴妃橋。
  • 六硍鎮有一座古橋,橋邊還曾有一座古塔,可惜…
    在目前浦北發現的古橋中,在材料使用上的幾乎都是石塊。如果江面較闊,需另設橋墩時,大多以橄欖核(本地稱楠子核)造型為主。而這樣的古橋除了小江鎮平馬村委茅坡村附近的中團江古民道上的計亞橋和小江鎮六新村委西坡與龍灣坪之間石橋之外,還有六硍圩北向的古石橋。
  • 重慶生辰八字算命準嗎?
    重慶生辰八字算命準嗎?重慶風水大師陳叄悟談生辰八字中「金羊祿」是什麼,八字命理中的神煞之一,它對於命運婚姻來講是一個可參考的附加信息。倘若八字中組合的好,其神煞所坐落的五行為喜則大吉。相反,若金羊祿所坐在的五行在命局中為忌,則會對婚姻運勢有所折扣。
  •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古橋,2255米,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我覺得現在我國的大橋建設工程也不奇怪,很多人對古橋的發展不是很了解,但是很多情況下,這些城市的古橋在發展上也會感到驚訝,這些橋現在也有很多發展的地方,最明顯的例子是趙州橋。但是,在許多地區發展起來的這一點上,不同的大橋在實際發展上也存在差異,與大橋的發展也有很多不同,所以,我來介紹一座罕見的橋,我也有這座橋的記錄,和其他大橋相比,也有不落風的記錄,可以更引人注目,那座橋的實際作用。
  • 距石家莊40公裡有一座千年古橋,傳說中處處描繪著仙人與橋的故事
    石家莊東南40公裡有一座一千多年歷史的古橋,傳說中處處描繪著仙人與橋的故事。元代詩人劉百熙曾寫對聯盛讚它:「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有一首小放牛的歌,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民間小調就是根據這座橋的傳說故事而形成的。這首歌也給這座橋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夢幻般的色彩。
  • 湖州一老城區挖出一座古橋 或有千年歷史
    最近,湖州市長興縣泗安鎮老城區「平橋頭」區域的一處市政管網改造工地上有些熱鬧,原來,在改造的過程中出土了一座古石樑橋,附近的村民都說,這座石橋應該是唐代建造的。
  • 寧波鄞州姜山有座千年古橋,連接橋東橋西兩個村子
    部分河道,由於要過官船,有許多大名鼎鼎的古橋,如高橋、望春橋、張斌橋、盛墊橋等。而在姜山、橫溪、雲龍一帶,由於不屬於浙東運河的必經河段,橋梁的名氣就小了一些。本期古橋系列,我們的主角是位於鄞州區姜山鎮定橋村的定橋。
  • 上海古橋最多的古鎮 被譽「江南第一橋鄉」 貫木拱橋國內僅此一座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坐落在青浦區西南部,有著「江南第一橋鄉」之稱的金澤古鎮,它也是上海唯一與江蘇和浙江交界的古鎮。金澤古鎮在北宋初年(960年前)就已形成集市,相傳有農夫在此挖到像金子的石頭而被命名為「金石鎮」。後因此地多湖蕩澤地,土質肥沃盛產魚米而改稱「金澤鎮」。
  • 始建於明朝 瀏陽沙市這座古橋何去何從?
    連接兩岸的除了現在的新橋外,還有一座頗有歷史的古橋——鄧家橋。  此橋始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武秀才鄧鳳陽捐資修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被洪水衝坍塌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復建;後又坍塌,民國四年(1915年)沙市團集全團之力修復……直至1996年新修沙市大橋後方結束其交通使命。而今,這座「百歲」古橋的兩座橋墩被洪水衝毀,它又該何去何從?
  • 蘇州一座無商業化的古鎮,不是周莊和同裡,有8座明清古橋
    說到江南古鎮,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一座城市就是蘇州,這裡自古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代表地,自然也遺留下了許多的古鎮,像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周莊和同裡,這兩座都是國家5A級景區,但也有的古鎮並沒有這麼出名,因此商業化也就很淡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