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出清河,清河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2020-10-03 歷史小驛

秦朝中後期,置清河郡,在今河北省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

東漢時期,改清河郡為清河國,其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


隋朝時期,清河郡改置貝州,治清河縣,今河北省清河縣謝爐附近。

唐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復名貝州。

金代時,屬大名路,因清河連年大水,遂移恩州治於歷亭縣,自此清河僅縣存,不復為州郡。

清河地處中原王朝的統治腹地,自從設州郡開始,其戰略地位就不言而喻,在中國世家大族發展的黃金時期,清河也孕育出了很多響噹噹的大族,現在就古代清河的十三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

清河張氏:張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其一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其二出自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稱張氏。其三出自烏桓、女真、鮮卑、匈奴、契丹、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等漢化改姓。

當代張姓為全國第三大姓,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其次分布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其中河南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張氏郡望共有26個,分別是清河郡、範陽郡、太原郡、武威郡、犍為郡、沛郡、京兆郡、南陽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始興郡、馮翊郡、吳郡、平原郡、河間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內郡、上谷郡。張氏的總堂號為清河堂。清河郡是張氏祖居之地,歷來人多勢眾。從十六國北朝直至隋唐,以東武城縣張氏最為顯赫,史書多稱清河東武城張。


清河崔氏:崔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其一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崔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其二源於朝鮮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其三源於蒙古族崔珠克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其四源於京族、彝族、回族、土家族等漢化改姓。

當今崔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安徽,廣東,江西,浙江十省,其中河南為崔姓的第一大省,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崔氏的主要郡望有清河郡、博陵郡、滎陽郡。崔氏的主要堂號有清河堂、滎陽堂、陽丘堂、噤李堂、博陵堂、三相堂、世德堂、紫現堂、五蓮堂、蘭陵堂、餘慶堂、洪仁堂等。

清河崔氏源於崔良的十五世孫秦朝大夫崔意如,因功被封為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郡東武城縣。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並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北魏孝文帝時被列為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12人,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崔氏後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近700年長盛不衰。


清河房氏:房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其一源於祁姓,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以國名為氏。舜繼位以後,改封帝堯的兒子丹朱於房,為房邑侯。其子陵,襲封后以封地為姓,史稱房陵,後代遂為房姓。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並成為一個望族,後又因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並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之說。其二源於職業,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工匠房,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其三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之邑房渚,屬於以地名為氏。其四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鮮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後改為房氏。

房氏的主要郡望為清河郡、河南郡、濟南郡、房州。房氏的主要堂號有清河堂、河南堂、濟南堂、樂善堂、房州堂、國器堂、繼錦堂、敦倫堂、中書堂、親睦堂、孝友堂等。其中房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傅氏:傅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其一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傅邑,屬於以國名名為氏。其二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傅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其三出於殷商名相傅說的後裔,屬於以地名為氏。其四出自祁姓,帝堯子丹朱之後,王使夿宰忌父帥傅氏及祝、史奉犧牲、玉鬯往獻焉。其五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賴國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其六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傅和傅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其七源於官位,出自兩漢時期的傅丞、元朝時期官吏傅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其八源於滿族漢化改姓。

傅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其次分布於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東等五省,其中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全國形成了南川湘皖贛浙、北豫鄂魯冀兩塊傅姓大聚集區。傅姓的主要郡望有北地郡、清河郡。傅姓的主要堂號為清河堂、興商堂。其中傅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付氏:因在二簡字過程中,將傅字簡寫為付,造成大量傅姓人士改姓付姓,後二簡字取消,仍有大量傅姓人士仍使用付姓,造成付姓人口爆炸式增長。清河付氏,同上清河傅氏。

清河戴氏: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其一源於子姓宋國出自商朝後裔、周朝諸侯國宋國君主宋戴公的諡號,屬於以諡號為氏。其二源於子姓戴國,春秋時期諸侯國戴國在今河南睢州考城縣故城,後為鄭所滅,遺民以國為氏。其三源於姬姓,衛有戴公,衛康叔10世孫,屬於以諡號為氏。其四源於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等漢化改姓。

戴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戴姓的望郡在梁郡、譙國郡、廣陵郡、清河郡。戴氏的主要堂號為睢陽堂、廣陵堂、清河堂、譙國。戴氏的主要堂號有獨步堂、避貴堂、睢陽堂、廣陵堂、清河堂等。其中戴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代氏:代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其一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大戴氏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戴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二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的後裔微子啟後裔宋戴公,屬於以諡號為氏,史稱正宗的河南代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為一世祖。其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戴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於隱公為得姓始祖。其四源於蒙古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漢化改姓。

代氏的主要堂號為睢陽堂、廣陵堂、清河堂、譙國。代氏的主要堂號有獨步堂、避貴堂、睢陽堂、廣陵堂、清河堂等。其中代氏清河堂,以望立堂。如今戴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


清河竇氏:竇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其一源於姒姓,夏王少康給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命姓氏為竇氏。其二源於周穆王賜皇后氏族為竇氏。其三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竇公,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其四源於氐族、蒙古族、鮮卑族、滿族等漢化改姓。

如今竇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省為多。竇氏的主要郡望有扶風郡、河南郡、清河郡、觀津縣。竇氏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河南堂、觀州堂、清河堂、五桂堂、五桂堂等。其中竇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貝氏: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其一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庶子姬奭後裔的封地郥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貝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康為得姓始祖。其二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貝丘地區,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其三源於滿族、蒙古族等漢化改姓。

貝氏的主要郡望為清河郡。貝氏的主要堂號有清河堂、留任堂、修史堂、豐谷堂、東武堂、清河堂、光裕堂等。其中貝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溫氏:溫氏是中華姓氏中一個古老的姓氏。其一出自己姓,為顓瑞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溫國後以國為氏。其二出自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後,源於蘇國己姓。其三源於姬姓,為唐叔虞之後,受封於河內溫邑,因以命氏。

溫氏的主要郡望有平原郡、汲郡、清河郡。溫氏的主要堂號有平原堂、清河堂、祁縣三公堂。其中溫氏清河堂,以望立堂。如今溫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兩省,其次分布於陝西、陝西、浙江、廣東三省,其中江西為溫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北部晉陝、南方粵贛浙兩大塊聚集區。

清河聶氏:聶氏是一個多源流姓氏。其一出自姬姓,春秋時衛國大夫食採於聶,在今河南省濮陽,其子孫以地為氏。其二出自姜姓,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其三出自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其四出自改姓或他族漢化改姓。

聶氏的主要郡望有河東郡、新安郡、清河郡。聶氏的主要堂號有憫農堂、清河堂、三禮堂、積善堂、崇本堂、光裕堂、崇德堂、新安堂、理學堂、問政堂、東郡堂、垂裕堂、河東堂。其中聶氏清河堂,以望立堂。當代聶姓主要分布於湖南、江西、貴州、遼寧、安徽、河北、四川等省,其中湖南為聶姓第一大省。


清河汲氏:汲氏是一個多源流姓氏。其一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文王姬昌的後裔,居於汲,屬於以地名為姓。其二出自姜姓,源於春秋時期,齊宣公的支孫中有受封於汲的,他的後世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稱汲氏。汲氏後人尊齊宣公為汲姓的得姓始祖。

汲氏的主要郡望為濮陽郡、清河郡、西河郡。汲氏的主要堂號有東海堂、清德堂、濮陽堂、清河堂、河西堂等。其中汲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尚氏: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其一出自姜姓。是姜太公姜尚的後裔,屬於以祖名為氏。其二源於秦代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書等官職,屬以官職為氏。其三源於蒙古族、滿族、景頗族、東鄉族、土家族、朝鮮族等漢化改姓。

尚氏的主要郡望有京兆郡、汲郡、清河郡、上黨郡。尚氏的主要堂號有京兆堂、汲郡堂、清河堂、上黨堂、廉介堂等。其中尚氏清河堂,以望立堂。如今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為多。


清河的世家大族與中原世家大族的發展軌跡完全一樣,都是崛起於東漢三國時期,在兩晉至隋唐時期發展至高峰,五代以後隨著兵亂及科舉制的推廣流行,喪失了壟斷仕途的優勢,逐漸的衰落了下來,再也無法重現往昔的輝煌。

相關焦點

  • 望出清河!清河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秦朝中後期,置清河郡,在今河北省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 東漢時期,改清河郡為清河國,其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
  • 望出清河!清河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清河縣|清河郡|支代氏|河北|河南
    秦朝中後期,置清河郡,在今河北省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東漢時期,改清河郡為清河國,其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清河郡改置貝州,治清河縣,今河北省清河縣謝爐附近。唐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復名貝州。
  • 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安定郡自從設立以後,在歷史上就是東西方交流及絲綢之路的重鎮,其優越的區位優勢,先後孕育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現在就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安定張氏:張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其一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其二出自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稱張氏。
  • 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安定郡自從設立以後,在歷史上就是東西方交流及絲綢之路的重鎮,其優越的區位優勢,先後孕育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現在就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安定張氏:張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其一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 清河張氏和由來
    清河張氏清河張氏,古代名門望族。根據張氏絕大多數宗譜和不少史書記載,「張」姓起源於今河北省清河一帶,「清河張氏」在隋唐時期是名門大族。出生地:清河民族:華夏族主要成就:發明弓箭、打敗蚩尤,軒轅黃帝封賜,賜姓為張,封地青陽即清河,是張氏得姓始祖所處時代:三皇五帝本名:
  • 郭曉峰《古劍奇譚二》清河真人,大華山,吟風耍月,春花秋月
    電視劇《古劍奇譚二》郭曉峰飾演清河真人,又名居維長老,道家功底深厚,最精通封印解戒,他58歲左右,他外表大約40歲,他的身份是太華山居偉老人,夏益澤大師,聖元帝好友,繼前朝名門之後,他慷慨、善良、心地善良、保護弱者,腹黑。
  • 中國十大「名門望族」,裡面有你的家族嗎?
    如此多的姓氏之中,就有很多姓氏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巨大作用,形成出將入相的名門望族,對歷史的走向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中國的十大「名門望族」,看看你的家族是否在裡面呢?一 隴西李氏隴西李氏來源於顓頊和皋陶之後。在秦代與漢代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
  • 探訪雅丹地貌:青年科學家牛清河博士詳解成因
    探訪雅丹地貌:青年科學家牛清河博士詳解成因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發布時間:2013-08-17 14:45:30 【編輯:楊彥宇】 探訪雅丹地貌:青年科學家牛清河博士詳解成因
  • 中國十大「名門望族」,裡面有你的家族嗎?
    如此多的姓氏之中,就有很多姓氏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巨大作用,形成出將入相的名門望族,對歷史的走向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中國的十大「名門望族」,看看你的家族是否在裡面呢?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的李淵滅了隋朝,開創了大唐盛世。
  • 中國古代豪族譜——清河崔氏
    >),後世遂稱「清河東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來)。漢末三國時崛起為關東望族,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並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北魏孝文帝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 ,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12人 ,與博陵崔氏、範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 清河崔氏:靠門第入仕,更憑讀書從政
    漢朝建立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定居下來。其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其中崔浩歷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後人稱頌為「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魏晉以後,郡望成為貴族的身份標誌。
  • 華夏張氏源自「清河」考辨
    清河作為政區名,地名出現較晚,其郡治為青陽。春秋時期為晉國地。戰國時為趙國轄域。秦置清河郡,《漢志》曰:「清河郡,高帝置。」《嘉靖廣平府志》載,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陽縣,即今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但據北大辛德勇教授考證清河郡的設置在秦王政十四年,郡治在青陽。後世遂將「清河」與「青陽」混用。
  • 漫說中華張氏「祖源地」——清河
    因為黃河東流即幹流的河水渾濁仍稱為「河」或「濁河」,北流的支流河水清澈,因此也被稱之為「清河水」,即「清河」。「清河」流經青陽,「清」和「青」讀音、字形在古代是一致的,因此到了漢代人們就逐漸將「清陽」和「青陽」混用了。在中國傳統地名與方位觀念中「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或以山東、水西為陽;以山西、水東為陰。」人們誤以為「清陽」的得名是因為它位於太行山以東,古清河以西的緣故。
  • 「清河崔氏,百年風範」,看了《軍師聯盟》竟為他哭成了狗!
    一、清河崔氏不知道大家在觀劇時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曹操不僅親切的稱呼崔琰為「崔公」,在將崔琰侄女許配給曹植時,曹植說:「清河崔氏,怎敢高攀?」要知道當時的曹操已經威震四方了,能讓曹操的兒子這樣說,可見崔氏的聲望。「清河崔氏」是漢朝到隋唐時期的北方大族,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時對天下姓氏進行排名,確立了尊卑,形成了「山東士族」。
  • 古代武威的八大名門望族詳解
    武威區位優勢明顯,先後孕育出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現在就古代武威的八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 武威石氏:石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其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康叔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石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史稱石氏正宗。
  • 古代江蘇的十大名門望族詳解
    江蘇境內所屬的郡國較多,世家大族也不在少數,現在就江蘇境內的十大名門望族逐一進行詳解。義興周氏:義興周氏在義興陽羨,在今江蘇宜興。義興周氏源於三國時期吳國裨將軍、鄱陽太守周魴,周魴生周處,周處生周玘、周札。周玘,曾為東晉三定江南。義興周氏與吳興沈氏有江左之豪,莫強周沈之稱,為東晉初期江南最具權威的兩大豪族,號稱江東二豪。
  • 【志載清河】清河民間歌謠(二):船工號子
    【志載清河】清河民間歌謠(二):船工號子 2020-05-30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大銀 清河行
    作者湖北張大銀編者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60歲以上老年人,帶著族譜,帶著記憶,帶著思念前往清河祖庭——中華張氏祖源地祭祖。帶去了久念的鄉愁和希望,彌合了精神的融入和源泉。本期以此來紀念、宣傳、捍衛清河祖源地是人人嚮往的地方,八十多歲依然千裡之行,心懷崇敬信仰之旅,了卻心中千年的追尋之念。天下張氏發出了一個共同聲音:「天下張氏出清河萬歲!」。
  • 「名門望族」和「富不過三代」有關係嗎?
    隨著望洲的出現,代表各地重點區域的名族大家便逐漸有了「名門望族」這一稱謂,這也是「名門望族」的來歷。 不管稱謂如何變化,「世族大家」也好,「名門望族」也罷,縱觀唐朝一代,名門望族並沒有被過分削弱,反而還是名門望族把持主要權力崗位,據統計,唐時出任宰相的,
  • 鉤沉|張姓源遠,清河流長
    清河,成為天下張氏第一郡望,後世族裔修續祖譜多冠以「清河堂」之名。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張憲廷展示各地寄來的族譜。在這部書的《得姓郡望》篇中又說:「張姓始祖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居尹城國之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此外,還有許多古今家譜、族譜,都有類似記載。比如,宋修《百家姓考略》載:「張,商音,清河郡」。明楊信民《姓源珠璣》載:「張,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