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書院影壁上的張氏家訓。清河古稱青陽,即揮公受封之地。
□記者邢雲
[閱讀提示]
清河縣位於冀南平原,中國三大姓氏之一的張姓,就起源於這裡。
而今,散居華夏各地及海外的張姓子孫,已有泱泱億眾。到清河尋根問祖的張姓裔孫子孫絡繹不絕。
清河,成為天下張氏第一郡望,後世族裔修續祖譜多冠以「清河堂」之名。
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張憲廷展示各地寄來的族譜。
1
張姓何來
「天下張姓出清河」,這句流傳甚廣的話,道出了張姓與清河的淵源。
張印普,致力張姓研究多年,現在的身份是《華夏張氏統譜》編委會常務副主任。他說,張姓起源與弓箭有著密切關係。隨後,他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獲取食物的主要方法是漁獵和採集,獵殺工具只有棍棒和石塊。黃帝部落逐漸壯大後輾轉遊移,到達今河北涿鹿一帶定居下來。
狩獵徵戰過程中,黃帝部落誕生了一種可以遠射殺敵的工具,就是後人所稱的弓箭,其發明者是黃帝第五子揮。
涿鹿之戰中,黃帝與蚩尤八戰而不勝。關鍵時刻,黃帝採納了揮用弓箭武裝部族的建議,最終誅殺蚩尤,從而平定天下。之後,黃帝封揮為製造弓矢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封地青陽。得姓後,揮與子孫們就在涿鹿之南的古青陽(今清河一帶)繁衍生息。
張印普告訴記者,對張姓由來的這個傳說,文化界幾無異議。「張」是一個象形字,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常說「弓長張」,這個「長」正確的讀音應該是「zhang」。
著名歷史學者鄧洪波教授所著《中華姓氏通史張姓》一書中說:「數千年前……大禹的父親鯀曾到清河這片地方來治水。由於溫溼氣候的影響,這裡雨水極多,草木極其茂盛,有大型食草和食肉動物出沒,當年張氏先民手持強弓硬弩,在此過著聚族而居的漁獵生活。」
除了傳說,歷代古籍對張氏起源清河也有明確記載。
明嘉靖年間修訂的《張氏統宗世譜》中說:「吾張氏得姓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生子曰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弓正,因封青陽。揮子昧為玄冥師。」
在這部書的《得姓郡望》篇中又說:「張姓始祖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居尹城國之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
此外,還有許多古今家譜、族譜,都有類似記載。
比如,宋修《百家姓考略》載:「張,商音,清河郡」。明楊信民《姓源珠璣》載:「張,清河。」明張憲等《張氏統宗世譜》載:「揮……世居青陽。」明永樂閩南張君紹《張氏宗譜》載:「會耄耊老成,及搜久遠之遺,由各執宗譜之序以對,凡星宇下,無非清河公之派衍也。」
中國張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傑認為,自黃帝時期到古文字形成,中間隔了將近一千年的歷史。黃帝時期是由圖畫符號向古文字過渡、演變的時期,對於黃帝時期的事情,不可能形成文字記載,這段時期的諸多故事,都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昭示於後代。所以,關於張氏起源地的研究,也只能按照後來古籍記載的歷史傳說和今人多數認同的觀點,有個「大體」說法。
「但無論如何,張氏起源於清河的指向性是明確的,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張氏祖源地新說,沒有歷史和族譜依據。」趙傑說。
中科院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等近年出版的《張氏源潭》一書,對張氏源流的解讀可謂權威翔實,其中明確表述:「清河是歷代張氏譜牒所共認的得姓郡望。」「數千年來,清河一直作為天下張氏族人們心中的聖地而供奉。」
張氏先人在清河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書寫著「弓長張」家族悲壯與輝煌的發展史。
每天都有遊客來「華夏張氏祖庭」參觀。
2
張氏播遷
張氏何時走出清河,播遷海內外的呢?
春秋時期,張氏先人就從清河開始向諸侯各國遷徙。戰國至秦末,兵禍天災又推動了張氏先民向外遷徙的腳步。西漢統一後,人丁興旺的張氏家族,人才輩出,極大地拓展了張氏族人的生活空間。
此後,張氏還有3次大的遷徙浪潮:
第一次是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張氏先民活動的中心,處於戰亂之中,為求生存,他們被迫外遷。臺灣屏東縣《清河百忍族譜》記載:張氏祖脈在清河,後因生子眾多遷入徐州,逐漸南下,一祖過揚子江,分住下塔衢州(在今浙江)、託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贛州等處;一祖遷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
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亂時期。為了躲避戰亂,北方各地的張氏族人不斷南下,散居江淮、湖廣、閩浙等各地。
第三次遷徙起於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此次遷徙,使張氏族人向巴蜀、兩淮、嶺南流移。此後,張氏裔孫進一步外遷,歷經數千年,已散布全球。
趙傑說,儘管南徙北遷,甚至播遷海外,但張姓族譜常冠以「清河」之名,或在譜書版心標上「清河堂」字樣,同時在家訓和楹聯中,常見「清河世澤,瓜瓞連綿」「清河世澤,唐相家聲」等,以示不忘先祖之地。
張氏是一個極富開拓與進取精神的家族。雖然黃帝之裔的張氏於歷史的中華帝王譜中,沒有承建起大一統的天朝帝國,但縱觀歷代王朝,他們傳承著長弓強弩的軍功血脈徽記,縱橫馳騁於歷史的長河。
揮之十一世孫張單,因發明「灶」被人稱為「灶君公」。夏禹之父鯀所築的防洪大堤——鯀堤,至今仍橫臥在清河與威縣交界處。鯀被殺後,禹承父志繼續治水,他起用揮之十二世孫張天傑為「水正」之官,成全治水之功。
自秦統一之後,張姓家族中,歷朝輔治天下的忠臣勇將,以及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更是繁若星辰:「運籌帷幄」之張良,「輔幼帝、創新政」之張居正,「博望侯」張騫,「萬人敵」張飛,「天文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繪出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等,都閃耀在歷史的天空。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武狀元,也是張氏族人——張三甲。
而在當代中國,更是「無張不成鄉」,張氏名流如過江之鯽,搏擊時代潮頭。出版家張元濟,「東北王」張作霖,教育家張伯苓,作家張恨水、張愛玲,文化奇人張伯駒,革命先驅張太雷,畫壇大師張大千等。揮公的世孫們,燦若耀眼群星,聲如鏗鏘奔雷,成了推動歷史的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趙傑說,正是靠著家族文化的凝聚力,張氏雖播遷四海,卻各成桑梓。特別是在唐代,張姓排在「國柱」之首。唐憲宗元和年間林寶撰《姓纂》,清河排43個張姓郡望的首位。天下之姓張者,共出清河一脈,成為全球張氏後裔的共識。
今天,中國大陸有張姓人口8000餘萬,其他地區約2000萬人,因此張姓號稱「億人」之眾。
「華夏張氏祖庭」主體建築揮公堂內的揮公雕像。
3
尋根問祖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對先祖、先賢的祭奠與追思,是炎黃子孫精神凝聚力的源泉,使海內外炎黃子孫保持血脈相連、心心相印。其中海外華人的尋根情結,更為濃烈。
「張姓源遠兮,清河流長;始祖揮公兮,英武非常;清河之濱兮,滋潤成長;主祀弧星兮,衛國安邦;用於戰事兮,拓土開疆;揮公功德兮,萬古流芳……」
這是2006年9月17日,新加坡張氏總會會長張允伏帶領尋根問祖團,在清河縣揮公墓前宣讀的祭文。
在清河,每年5月28日都要舉行華夏張氏祭祖節,至今已舉辦了11屆。2009年和2015年,清河縣還承辦了兩次世界張氏懇親大會,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79年,一位名叫張玉光的馬來西亞華人,懷揣父母叮囑,孑身一人來到中國,尋找祖先之地清河。他來到北京,找到清河派出所,但得知並非祖根。行程所限,只好回國。
1997年9月,他發起組織與他有著同樣強烈祭祖情結的馬來西亞沙巴洲50多位張氏宗親尋訪清河,這次他終於圓了尋根之夢。他說:「尋根問祖到清河,敬祖聯宗到清河,平生快事莫過於此!」
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張憲廷說:「馬來西亞張氏宗親尋根團來到清河之後,到此尋根的張氏裔孫一撥接一撥,絡繹不絕。」
1998年8月18日,清河張氏研究會成立。他們編印了《張氏歷史文化研究》《張氏世系及其分遷》等刊物,並邀請海內外知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及海內外張氏宗親代表擔任研究會顧問。
出清河縣城,沿揮公大道一路向西約10公裡,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宏的祭祀建築,這就是「華夏張氏祖庭」。
清河縣歷史上本就有一座張氏「祖庭」。據明永樂年間張君紹撰序的《清河家乘》及其他張氏譜牒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三兄弟就曾「立廟清河」,這是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張氏「祖庭」。因此,「華夏張氏祖庭」實為修復。
張憲廷說,「華夏張氏祖庭」設計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主任常青教授,其坐落的地方,是古黃河衝擊形成的華北平原冀東南古清河(黃河故道)流淌過的地方。
「華夏張氏祖庭」主體建築為揮公堂。揮公堂以天圓地方的亞型明堂和品狀建築為基礎意象,形成一種跨越時空的曠遠氣韻。堂內有尊巨型漢白玉揮公雕像,像高9.8米,底座高2米。
揮公堂一層大廳兩側常年舉辦張氏歷史文化展、百名張氏名人展等;二層北側為張氏大宗祠;東、西、南三側,是世界張氏宗親組織簡介以及張氏族譜展等。翻閱其中族譜,看到大多寫有「清河堂」字樣。
除主體建築外,周邊還規劃了兩園,即張氏文化生態園和世界張氏工業園。如今,「華夏張氏祖庭」已經是3A級旅遊景區,供世界各地張氏宗親和遊客免費參觀,來此尋根問祖的宗親和遊客絡繹不絕。
每一年,海內外張氏子孫都會來到揮公堂前,用一杯薄酒,幾炷清香,釋放漂泊多年的鄉愁,既寄託對先祖的景仰,也延續了跨越時空的血脈情感,使宗族親情在追根溯源中生生不息。
2009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清河縣「中國張姓文化之鄉」「中國張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稱號。張憲廷說,2016年以來,清河已成功舉辦三屆族譜展。在今年5月舉辦張氏祭祖節期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415冊張姓族譜集中展出,規模空前。
在所展出族譜中,最早的一部是重慶市巴縣雲篆山石馬鄉《清河族譜》,其中有唐代天師張通元撰寫的譜序,全文約千餘字,落款為大唐長慶四年。最為珍貴的是朱熹為福建上杭《張氏聯譜》所撰序文,全文519字,簡述了張姓起源,讚美張姓子孫的豐功偉績等。
趙傑說:「尊祖敬宗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尋根溯源是人類的天性。族譜不僅是聯繫海內外張氏族人與祖源地的橋梁,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目前,清河縣正在牽頭編修一部涵蓋全球張氏的《華夏張氏統譜》,初定八大卷,首發卷《華夏張氏統譜·總譜·古今人物卷》將於明年問世。(圖片均由記者邢雲攝)
■記者手記
系住鄉愁留住根
清河,一條自遠古流來的水脈,沿黃河故道千年煙波一路逶迤,留兩岸滄桑遺痕,凝一汪秀水鍾靈。而華夏張姓的祖脈在古之青陽、今之清河紮根入土,衍播千年。
姓,是標誌家族系統的血緣符號。藉助這個符號,可以將每個人的歷史文化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漫長而又神秘的探源體系。探討這種聯繫的過程,就是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尋根之旅。
在位於清河的「華夏張氏祖庭」裡,記者看到一本本泛黃甚至殘破的家乘、譜牒,這些來自海內外的千餘冊族譜,承載了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翻開這一部部張氏家族寶典,在張氏敕命中感受先人們的豐功偉績,在張氏輩分派字中聯絡血脈親情,在張氏家規中探求張氏巨族枝繁葉茂的奧秘,在祭奠祖先的殿堂前仰望著那一幅幅頌德昭世的警句妙言。
張氏之家乘、譜牒,不僅僅記錄張姓的氏族來源、世代系統、人物傳記、遷徙居住、婚姻嫁娶、祖孫繁衍,而且還廣泛涉及與之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不失為研究家族和社會的重要原始資料。
漫步於「華夏張氏祖庭」,撫摸立於門口的張九齡等張氏先人塑像,望著不遠處的數十根捐建「祖庭」的張氏功德柱,冥冥之中似有一場正在進行的對話,剎那間,一種質樸而執著的幽思,如同一縷縷難以解釋的情絲,縈繞心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不可否認,關於揮公的身份和青陽地望的具體位置,在學界有些不同的聲音。對於張姓起源地,近些年又出現了不同說法,但大多數張氏族人一般都稱自己是出自清河望族。
像張姓這樣的古老姓氏,其祖源共識歷經漫長的歷史傳承積澱為姓氏文化基因,不會因為某些新說而改變什麼。
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農村要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鄉愁」是我們的根。這個承載著家國情懷的根,其中便有中華姓氏文化,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聚來散去,去而還來,血脈情結最是讓人難以釋懷。
清河,給張氏族人留下了太多回望,太多牽掛。無論走多遠,天下張姓裔孫依然要穿越千山萬水,回歸鐫刻桑麻記憶的田園。
「天下張姓出清河」,成為億萬張姓族人慎終追遠的千年弦歌。
如今,揮公曾經仰望過的璀璨星河早已褪色到歷史深處,而在古老的清河大地上,依然躍動著華夏張氏生生不息的身影。(文/記者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