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 故土情深
對於散居海內外的張氏遊子來說,祖祖輩輩,流年似水,帶走了許多陳年往事,卻無法衝淡心靈深處的歸鄉情、尋根夢,這夢,甚至伴隨終身。
對於七十多歲的馬來西亞華裔張玉光來說,「清河」兩字在他的腦海中是一個銘刻終生的印記,一個曾經遙遠、深沉、溫馨的夢。小時候,張玉光就常聽父母在他耳邊叮嚀,「我們的根在清河……」,這番話語,如一粒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一個悠遠而深沉的故鄉夢從此發芽,這一夢,就是幾十年……
人常說,海外華人猶如異鄉漂泊的風箏,飛得再高再遠,心永遠系在故鄉的土地。對祖根之地的嚮往,父輩的切切叮嚀,讓少年時的張玉光遍讀能夠查尋到的張氏族譜以及有關的故事。1961年他大學畢業,對祖地的思念也變得越發殷切。無奈由於當時政策原因,歸鄉的夢始終難以實現,只好遙盼國內的伯父多傳家信,聊慰思念。
1979年,他終於有機會撲進祖國的懷抱,縈繞心間多年的宿夢如曙光綻放,激動的心情難以自持。一下飛機,祖國的土地,山親水親,他迫不及待開始尋訪,來到北京一個也叫「清河」的地方。然而,在與當地人熟識後,攀談中他得知這裡的「清河」並非張氏祖地!這才急忙打聽去河北清河的行程,可惜,因為此行時間短暫,這第一次的尋根竟然沒能如願,他只好帶著深深的遺憾踏上歸程。
家人寬慰說此行不虛,至少清河在河北的準確概念已經明晰。此後,他在馬來西亞當地積極聯絡張姓宗親,推進尋根計劃。終於到了1997年,已經是馬來西亞沙巴州鬥湖張氏公會會長的張玉光與其他張姓宗親成員共同組團,來到了夢縈魂牽的祖根之地——河北清河!
多年過後,張玉光在《尊祖聯宗到清河》一文中,對那段旅行作了細細回味:「一輛旅遊巴士由北京出發,肩負載送我團五十餘位宗長、宗親的任務,其連日續夜,披星戴月,翻山越嶺,涉川渡橋,不停地趕路。由於路途並非一般的旅遊路線,司機也不甚了解,因此走錯一段路再回頭,抵達目的地時已至凌晨四點。」
駐足祖先之地,故土鄉音,處處新鮮、聲聲親切,同行人說,這或許是源於相同的密碼基因。當時的清河縣誌辦主任沈世遠為遠道而來的宗親做了「張氏根在清河」的學術講座,讓所有人聽得入神,歸屬感更為濃烈。
其實,張玉光的故事,稱得上一個縮影。滄桑歲月,億萬張姓人,要說起這尋根的故事,多少代,多少人,多少夢,恐怕遍訪宗親,也只能窺其端倪。在尋根問祖的歲月中,走過幾多坎坷、歷經幾番周折的張氏族人冷暖自知。不過,歲月長長,山水迢迢,最終都無法阻擋他們完成自己的夙願。
如果說,家是一個人的歸屬,那麼族就是所有家的整合。遷播海內外的張氏宗親儘管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情思與故土綿延不斷。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張銀豪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內外廣大張氏族人懷念故土的情緒日益高漲,近幾年,到清河尋根祭祖的人不斷增多,新加坡、菲律賓、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等地來人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2007年4月,世界張氏總會第三屆懇親大會在新加坡舉行。此次會議規模宏大,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5個張氏宗親組織與會。大會響應海內外廣大張氏後裔心懷故土、想回「老家」清河省親的心願,決定2009年世界張氏總會第四屆懇親大會在中國河北清河舉辦。
2009年5月28日,因為一個共同的姓氏,海內外張氏宗親聯袂而來,參加世界張氏總會第四屆懇親大會暨華夏張氏祖庭落成慶典。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菲律賓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張氏宗親,以及香港、澳門、臺灣、廣東、福建等地的張氏精英,共計143個團體、2800餘人與會。世界張氏總會會長張允伏在致辭中表達了對祖源地的赤子情懷,隨後,揮公像捐贈人張曉卿為張氏始祖揮公塑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