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中華張氏文化研究交流會在河北清河縣舉辦。圖為交流會清河主會場。
河北新聞網5月27日訊(河北日報記者邢雲)今天上午,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姓氏文化委員會主辦,中華文化促進會揮公文化研究工作委員會承辦的中華張氏文化研究交流會在河北清河縣舉辦。本次交流會以「家風家訓與文化發展」為主題,通過「現場+網絡直播」形式舉行。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陳鋼、清河縣政協主席牛洪奎、清河縣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張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傑等領導和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研究員張英聘等國內多地專家學者,在現場出席或通過網絡視頻進行交流發言。
清河縣政協主席牛洪奎在致辭中表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家庭,家是中國人情感中磨滅不掉的印記,承載著中國人對生活的最終願景和歸屬,家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根本,對於整個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他提到,近年來,清河縣還創辦了內涵深刻、形式多樣的張氏文化周,在文化周上曾承辦了一屆中華姓氏文化論壇,舉辦了兩屆張氏文化論壇,吸引了大批資深學者和文化專家前來參加,對於繁榮清河地方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陳鋼認為,姓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之源」。千千萬萬家庭培養傳承好家風,才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發掘優秀家訓家規,弘揚向上向善家風,這不僅關乎一個家族一個家庭的命運,也可以促進良好的民風、政風、社會風氣的形成。清河縣委、縣政府對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的,值得肯定和讚揚。
交流會上,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英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張金奎,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張毅,圍繞交流會主題分別發表了主旨演講。此外,清河縣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張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傑,山東卓矩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北京師範大學在職國學博士生張璇,江西省譜牒研究會張氏文史委員會秘書長張選平,清河縣方志辦主任、《清河縣誌》主編李靖等各地研究學者也圍繞主題先後發言,贏得與會人員共鳴。央視新聞移動網、新華社現場雲、新浪微博等13家網絡平臺同步直播了交流會。初步統計,交流會總觀看量達到27.5萬人次。
清河縣是中華張氏祖源地,華夏張氏祖庭已被河北省臺辦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稱號;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伏羲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授予「中華孝道文化教育基地」稱號。同時,清河縣已經先後舉辦了兩屆世界張氏懇親大會,十一屆中華張氏祭祖節活動,其中中華張氏祭祖節上的張氏傳統祭祀,已被河北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