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體驗朝鮮族文化魅力

2020-12-18 中國日報網

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延邊州網信中心供圖)

想要更好的了解朝鮮族民風民俗,那麼就一定要參觀一下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

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位於美麗的圖們江畔吉林省圖們市,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展示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專題展覽館,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第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展館自2007末開始籌建,從籌備至建成歷經了三年時間。大樓佔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採用古典、現代、宮廷的理念設計,由展館、主樓、傳習所三個部分構成,其中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傳習所(小劇場)面積420平方米。2010年7月23日正式開館。

展覽館分為兩層10個展區,包括朝鮮族民間舞蹈、傳統樂器製作技藝、傳統音樂、傳統文學故事、傳統工藝以及朝鮮族民間體育和遊戲、民族禮儀、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傳授、傳習體驗區域等板塊。目前,已有包括農樂舞、長鼓舞、鶴舞等在內的8大門類71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駐展館,其中世界級1項、國家級17項、省級41項、州級5項、市級7項。

朝鮮族兒童服飾。(攝影:中國日報網 王臻)

朝鮮族人民結婚儀式蠟像。(攝影:中國日報網 王臻)

  

朝鮮族傳統婚禮介紹。(攝影:中國日報網 王臻)

展館通過逼真的蠟像和民俗場景再現,採用高科技的手段讓遊客直觀地了解朝鮮族傳統文化。比如長鼓體驗,用聲吶振動的方式,按照電腦屏幕顯示的步驟敲打,就能打出相應的鼓點。而象帽舞、長鼓舞、傳統禮儀、樂器製作、朝鮮族服飾等也分別設計了體驗區,讓遊客尤其是孩子們參與互動。

展館的傳習所又名「圖們江劇場」,每天下午都有一臺以「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大型歌舞表演——「圖們江之歌」為觀眾演出。

相關焦點

  • 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向您展示忠於愛情有多榮耀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但,這55個少數民族中的第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在哪你知道嗎?吉林省東部,美麗的圖們江下遊圖們市,這裡的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是我國少數民族中的第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展示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專題展覽館。
  • 延吉、圖們兩市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研活動結束
    8月8日起,文學院樊莉萍、李涵、馬琳等研究生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小組前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延吉市和圖們市,通過考察當地的民族風俗、民間文化藝術及其傳承現狀等,對「延邊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這一主題展開調研活動。
  • 和龍市召開中國朝鮮族節日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
    和龍市召開中國朝鮮族節日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 2020-09-29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朝鮮族農樂舞
    朝鮮族農樂舞是遼寧省鐵嶺市的傳統舞蹈。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之一,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遼寧省北部的鐵嶺市是多民族聚居區,朝鮮族人口達到23434人。在鐵嶺及周邊出土的墓葬中發現的5世紀前後的壁畫中,形象描繪了朝鮮族先民歡快舞蹈的場景。
  • 延邊群眾藝術館舉辦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類)培訓班
    11月17日,延邊群眾藝術館舉辦2020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類)培訓班開班。來自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延邊八縣市文化館的50名學員參加培訓。此次培訓由延邊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延邊大學藝術學院主辦,延邊群眾藝術館、延邊舞蹈家協會承辦,旨在使參差不齊的學員在短時間內學會、學好、學精,培養後備人才,以便進行階梯式培訓的推廣與普及,傳承和弘揚中國朝鮮族民族藝術,促進「三省一區」乃至全國各地民族文化融合發展。
  • 走進寬甸三道河,品原汁原味朝鮮族民俗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文化的融合,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文化可能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需要加以挖掘、保護,甚至是搶救。」這是宮潤平的初心。他和女兒宮華對朝鮮族文化有著別樣的情懷。父女倆用數十年的光陰,拾遺文化碎片,創建了遼寧省唯一一座朝鮮族民俗博物館,將朝鮮族文化精髓進行延續與發展。
  • 非常傳承:遼寧文化遺產賞析—丹東朝鮮族民歌
    丹東朝鮮族民歌,簡稱「打令」(它令),是深受朝鮮族民眾喜愛的一種以即興演唱為主的民間音樂形式丹東朝鮮族民歌在演唱時主要以洞簫、長鼓、圓鼓、小鑼等民族樂器伴奏,有時也用瓢、盆、碗、碟等餐具即興伴奏,或者直接用手擊打飯桌參與伴奏。其演唱的內容十分豐富,有傷感色彩的打令調傳統民歌,有表達對封建制度的反駁、對悲苦戀情的傾述、對親人的思念等內容,也有對勞作的讚歌和對美景的描述,內容無所不包。
  • 非常傳承:遼寧文化遺產賞析—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
    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源於朝鮮族祈求農業豐收的民俗活動,是朝鮮族民眾十分喜愛的自娛性民間舞蹈,主要在朝鮮族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重大節日或大型活動中演出。它不僅吸收了朝鮮族人民喜愛的拔河比賽中「雙層舞」的精華,而且把朝鮮族「乞粒」(乞求豐收)活動中的歌舞部分也融於其中,從而形成獨特的表演形式。
  • 非常傳承:遼寧文化遺產賞析—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
    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源於朝鮮族祈求農業豐收的民俗活動,是朝鮮族民眾十分喜愛的自娛性它不僅吸收了朝鮮族人民喜愛的拔河比賽中「雙層舞」的精華,而且把朝鮮族「乞粒」(乞求豐收)活動中的歌舞部分也融於其中,從而形成獨特的表演形式。
  • 2020汪清縣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展演
    為弘揚優秀民族民俗文化,推動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由汪清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承辦的《2020汪清縣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展演活動》在汪清縣影劇院即將拉開序幕,來自鄉鎮文化站、學校、社會培訓機構以及民間文藝團隊11支參賽隊近400名演員參加展演。
  • 延吉非遺文化知多少系列之—「朝鮮族笒藝術」
    朝鮮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你對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延吉旅遊」繼續帶大家了解屬於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所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2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哪些?
  • 領略民族風情 感受特色文化——走進通化縣金鬥鄉廣信朝鮮族民俗村
    正值盛夏,天氣炎熱,許多人選擇走進鄉村,想要尋找一處避暑的好地方。距離通化縣城20公裡,青山掩映之下有這樣一個村落,茅草屋、涼亭、風車長廊,吊床、鞦韆、蹺蹺板,民俗展館、兒童遊樂園、遊泳池……遊樂設施一應俱全,一棟棟古樸的朝鮮族民居整潔素雅,處處透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這就是通化縣金鬥鄉廣信朝鮮族民俗村。  廣信村有村民857人,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
  • 傳承安圖文化!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開館啦!
    11月26日上午10:30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正式開館了帶您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走進「安圖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民族記憶的背影。安圖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非遺」保護成果顯著。目前,安圖縣獲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37項,包括國家級1項,省級7項,州級3項,縣級26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走進安圖、認識安圖、了解安圖的重要視角,是積澱長白山文化底蘊的寶貴財富。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帶你看看白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帶你看看白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06-1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正式開館
    11月26日,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正式開館,共有3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列其中,廣大幹部群眾能夠「零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感受它們的獨特魅力。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位於長白山文化博覽城廣場東側,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展示中心分為非遺展覽區和活態體驗區,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及體驗等多種方式,鮮活地呈現了朝鮮族拔草龍、龍頭遊戲、朝鮮族鶴舞、張氏傳統皮具製作技藝等共37項安圖縣獲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包括國家級1項,省級7項,州級3項,縣級26項。
  • 朝鮮族農樂舞「申遺」成功
    吉林省繼「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又有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昨日,在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省文化廳廳長林君正式披露,今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我國申報的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廣東粵劇、安徽宣紙等22個項目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朝鮮族農樂舞不僅是東北三省唯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也是我國唯一列入名目的舞蹈類項目。
  • 走進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吉林延邊
    走進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吉林延邊——  金達萊漫山,團結情滿懷  「開呀麼開呀滿山開,長白千裡盡春暉,花呀麼花呀那金達萊花,為什麼開得這樣多,這樣美……」  一首民歌《金達萊》唱出了延邊人民對金達萊花的熱愛之情。在這裡,金達萊花的圖案、雕塑隨處可見。
  • 2020中國朝鮮族秋夕文化活動今日在和龍太興村舉行
    由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和龍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中國朝鮮族秋夕文化活動,26日在和龍市東城鎮太興村舉行。啟動儀式上,州文廣旅局,和龍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為和龍市太興村—中國朝鮮族秋夕傳承基地揭牌。隨後,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朝鮮族茶禮,緬懷革命先烈。
  • 一起走進極富民族特色的朝鮮族樂器
    目前,常用的朝鮮族傳統樂器有30多種,均以竹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以弦樂器為輔。流傳至今的弦樂器有伽倻琴、玄琴、牙箏、奚琴等;竹木管樂器有橫笛、筒 簫、短簫等;銅管樂器有嗩吶和錚,打擊樂器有長鼓、圓鼓、龍鼓、手鼓等。
  • 寧波博物館展出 朝鮮族傳統服飾
    圖為市民參觀朝鮮族傳統服飾展。 (周建平 攝)     本報訊(記者陳青 通訊員項聰穎)「禮衣雅蘊——朝鮮族傳統服飾展」昨日起在寧波博物館開展,142套、351件近現代朝鮮族的服裝、配飾、工具等,反映了延邊地區的朝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審美、文化和禮儀。    朝鮮族人民自古以來就喜愛穿白色衣服,因而被稱為「白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