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國家級「非遺」又添5位傳承人 古琴藝術南音說唱等項目在列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5月26日訊,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1082人上榜,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各有1人和4人。

香港特區此次入選的傳承人是古琴藝術的劉昌壽。澳門特區入選的4名傳承人,分別是南音說唱項目的區均祥,澳門媽祖信俗項目的陳鍵銓,澳門哪吒信俗項目的鄭權光和葉達。

因東西方文化交融而入選

據報導,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於2015年開始推動澳門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4名申報者的申報,並得到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澳門文化遺產委員會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的支持和協助。目前澳門共有7人獲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包括南音說唱的吳詠梅(已歿)、木雕-神像雕刻的曾德衡、道教科儀音樂的吳炳志及此次獲選的4名傳承人。

澳門文化局表示,澳門再有4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反映澳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得到肯定,文化局將繼續鼓勵和支持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及承傳工作。

吳炳志早前說過,澳門地區的道教科儀音樂曲目繁多、體裁多樣。他本人是其家族的第四代傳承人,而他的兒子作為第五代傳承人也開始了傳承工作。吳炳志曾以其父親的名字成立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傳承基金。

澳門共有6項「非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別為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劇和涼茶配製,澳門單獨申報的木雕-澳門神像雕刻、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南音說唱、魚行醉龍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融地,澳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風習俗,這也是小小地界能有較多項目入選的原因。

延續各地傳統習俗和文化

提起香港,旅遊者們的印象通常是節奏快、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靠著香港地鐵荃灣站,在高樓大廈的掩映下,卻有一片保存完整的古建築,向人們訴說著她與眾不同的過往。2016年6月,這裡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所在地。這座被稱為「三棟屋」的古建築,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圍村之一。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重修成博物館。對聯、宮燈、門神……沒有精美繁複的雕鏤石刻,卻處處充溢著200年前客家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昔日鄉民的生活實況,就在三棟屋博物館裡鮮活地展現出來。

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和與之伴隨的城市景觀的蛻變,非遺成為近年來香港重要的文化關鍵詞,非遺保護也成為重要的社會現象。彈丸之地的香港,究竟有多少稱得上非遺的東西?香港非遺的特點是什麼?

香港現有10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湧、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其中,粵劇已於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香港共有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

「這十大項目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這也僅僅是香港非遺文化的一個縮影。」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鄭培凱說,「香港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和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的移民,延續了從各地帶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比如粵劇、詠春武術等,這些文化遺產不少從內地傳入,而在香港得到發展傳承,形成體系。」

「納入國家項目有助於增進香港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與重視。」香港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說,「非遺」文化雖然是傳統,但一定會隨著社會進步產生變化,這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香港作為內地面向世界的窗口,在推廣「非遺」全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讓更多人了解香港傳統文化

鄭培凱說,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香港正式生效後,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不僅專門成立了「非遺」工作組,還委任本地學者、專家和社區人士為委員,就普查、保護等方面向政府提供意見,2008年正式成立「非遺」諮詢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後,通過委託香港科技大學進行「非遺」普查。

香港於2009年開展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並基於該結果,於2014年產生《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共480項。2017年,香港從清單中選出10個項目,再加上10個香港的國家級項目,組成首張《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含20項)。香港的「非遺」體系由此形成,該體系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為基礎,從中挑選組成《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理論上,代表作名錄上的項目可成為將來申報國家級或世界級項目的考慮對象。

「要知道,通過4年的『非遺』普查,列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含480個項目,涵蓋了所有『非遺』種類。『東西薈萃』這四個字,通過普查得到具體印證。」鄭培凱說。

「『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反映了香港本地對待『非遺』的態度。」除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10個項目,此前香港「非遺」中心還在進行其他項目的調查研究,將根據項目緩急等元素制定保護措施,加強「非遺」的研究、保存和推廣工作。鄭培凱說,「接下來,我們要將400多個『非遺』項目分批上報,申請國家級『非遺』保護,也讓更多華人了解香港傳統文化。」

以不同方式支持「非遺」保護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以不同方式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包括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及傳承。在香港,政府扶持推廣、民間團體響應和學術機構支持是『非遺』保護的三股主要力量。」鄒興華說。

在鄭培凱看來,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大熔爐,香港擁有無可取代的歷史文化特色。香港是個大都會,主要是從四方八面遷徙繼而繁衍而來。這樣一個地方,有許多宗族把傳統習慣一直沿襲至今。甚至有的族群的人離開了香港,但每逢宗族重大祭祀的日子,都會從全球各地趕回來祭拜。儀式上還要有各種各樣的表演,相關一整套的傳統習俗。「在華人心目中,還是覺得要認祖歸宗,離不開自己的『根』,祭祀就是很重要的儀式。」中秋大坑舞火龍、大澳端午龍舟遊湧……這些融入市民生活的傳統文化習俗,雖大多不為外人熟知,卻是地道「港味」的鮮活體現。

拉近非遺文化與民眾的距離,成為各地追求的目標,香港也不例外。翻開香港全年的日曆,各種節日公共假期排得緊湊豐富,從農曆元月的春節、元宵節彩燈會開始,之後有清明節,端午節,彩燈舞火龍的中秋節,還有和宗教相關的節誕……鄒興華說,「過去幾百年香港都是這樣慶祝的,從沒有斷過。」

談到是否要把非遺項目發展成香港旅遊資源,鄒興華表示,一些宗族的祭祀活動都是很重要的非遺項目,而且都是群眾自發性要去做,這是很大的旅遊資源。比如求神戲,晚上搭起棚子來很熱鬧,像這樣的活動還是很能吸引年輕人。父母會帶著小孩去看這些活動,這也成為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童年的快樂記憶。他說,「從這點來講,大都市也有鄉土感。但是我們開展非遺工作的目的,不是要搞旅遊賺錢。保護好才是最重要的。」

以傳承激活古老技藝

據《澳門日報》評論,2008年起,中央財政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給予補助。最初補助為每人每年8000元,此後標準不斷提高。《澳門日報》評論稱,對於內地部分偏遠山區的傳承人,補助可切實解決傳習活動面臨的財政困難,雪中送炭,也助提高傳承人的積極性,間接吸引青年入行,激活古老技藝。對於澳門本地傳承人,這筆補助顯然不是生活補助,更多的是一份心意,一份鼓勵。

評論稱,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不管是壯觀巡遊場景的「哪吒信俗」,或僅一二人助陣的「南音說唱」,皆是本土節慶必備,為小區的「根與魂」。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既已將非物質文遺納入保護範圍,並設獨立篇章,明確完善機制保護,當局應進一步開展小區挖掘、保育與推廣,一步一腳印。

長遠要達至「非遺」永續、同承共享,永葆「非遺」項目青春與活力,活態傳承,不可紙上談兵。必須要有全盤計劃,科學決策,尤其與國家建立更緊密的互動合作、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等機制,加強推動內地與澳門互籤的年度文化交流與合作計劃。

來源:北京晚報 俞曉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發展古琴藝術不能「述而不作」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發展古琴藝術不能「述而不作」 2016-05-09 11:10:559日專電(記者白瀛)「孔子說『述而不作」,但對古琴音樂這樣一種比較獨特的傳統文化來說,加以詮釋性再創作的『述作』是當代創造力的體現,有利於古琴藝術的發展。」
  • 廈門新增14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涵蓋多個領域
    臺海網3月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日前,省文化廳公布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廈門有14位傳承人入選。至此,廈門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達到55位。
  • 東林書院「結緣」古琴藝術 「國保」單位再添非遺傳承人工作室
    昨天,從東林書院傳出好消息,在東林書院管理中心和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力促下,無錫市級非遺項目古琴藝術傳承人顧穎工作室掛牌東林書院時雨齋。東林書院有少兒國學班、有傳統禮儀展示、有大咖「會講」,這次,還將長期與古琴為伴。
  • 對話古琴「非遺」傳承人王鵬
    對話古琴「非遺」傳承人王鵬 2017年08月04日 16:29 來源:蘭州晨報 作者:李輝 字號 內容摘要:不得不說的是,古琴「非遺」傳承人、「鈞天坊」、「鈞天雲和」的創始人,一位低調的古琴布道者——王鵬先生作為這次活動的重量級嘉賓
  • 廈門新增14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傳統香製作技藝傳承人陳建兵希望做對人體有益的香品。   近日,省文化廳公布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廈門有14位傳承人入選。截至目前,廈門已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3人,其中國家級10人、省級55人、市級48人。   據了解,此次廈門入選的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分布在多個領域,既有市民熟知的南音、歌仔戲等文藝項目,也有薄餅、醬油、素菜等古早味,亦有體現當下鄉村精神文化風貌的農民畫。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維衡走進沙區森林實驗小學 以古琴潤童心
    學校聘請馬維衡為古琴藝術顧問 重慶市沙坪垻區森林實驗小學供圖 華龍網發馬維衡講解古琴藝術 重慶市沙坪垻區森林實驗小學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11月21日8時50分訊(李卓君)19日下午,一陣輕快得如泉水叮咚的琴聲,在重慶市沙坪垻區森林實驗小學的校園裡迴旋。
  • 國家級非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謝導秀2月20日病逝
    &nbsp&nbsp&nbsp&nbsp斯人駕鶴攜琴去 人間猶聞流泉音&nbsp&nbsp&nbsp&nbsp國家級非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謝導秀2月20日病逝 &nbsp&nbsp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快手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
    通過豐富的數據和案例,我們可以看見短視頻和直播如何拓展傳統非遺的生存空間和變現方式,它們不僅能活下去、火起來,更重要的是,背後的非遺作者也能收穫更多尊敬,並生活得越來越好。快手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有記錄,遺忘便能發生得慢一些。很多人喜歡聽相聲,但同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民間說唱曲藝其實也是一項非遺。在快手上,相聲正是熱門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
    通過豐富的數據和案例,我們可以看見短視頻和直播如何拓展傳統非遺的生存空間和變現方式,它們不僅能活下去、火起來,更重要的是,背後的非遺作者也能收穫更多尊敬,並生活得越來越好。  快手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  有記錄,遺忘便能發生得慢一些。
  • 非遺開展兩日主會場迎客10萬人次 千年南音奏響永陵永慶殿
    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42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365項,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47項,優秀實踐名冊17項。其中,中國共入選39項,代表作31項,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在該展區,還重點展示了2003年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古琴藝術。古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 福建34人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據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發展,文化和旅遊部近日確定並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2人。
  • 保住非遺傳承人藝術精華
    本報訊 (記者賴運香)記者近日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目前,我市已完成第一階段市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記者了解到,目前,梅州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365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6項、省級代表性項目32項、市級代表性項目72項、縣級代表性項目255項。
  • 句容茅山1人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推薦名單
    日前,文化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道教音樂(句容茅山道教音樂)代表性傳承人何春生榜上有名,如果20天公示期滿無異議,他將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62年出生的何春生,是茅山道教音樂唯一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擅長笛子、二胡和笙的演奏,笛子用平均孔,笙用固定音位,二胡用一個把位,能自如吹拉出五個調性,能隨「高功」的聲調從低八度到高八度任意轉換,準確地表達該音樂的特色,在正一道派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鵬在珠開講 展示元代老琴 講解古琴故事
    27日下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傳承人王鵬來到珠海華發商都閱潮書店,展示一張約有700年歷史的元代古琴,為珠海市民講解古琴的技藝和故事。就在不久前,5月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鵬為名單上的古琴藝術傳承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第一個節目:長長的中華水墨畫卷中,一席古琴彈頌。而登上奧運會開幕式的這張古琴,便是出自斫琴大師王鵬之手。
  • 福建34人入選第五批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確定並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2人,其中福建34人入選。   目前國務院公布4批1372個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包含3154個子項。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國務院新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二是前三批中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項目;三是現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已去世的項目。  據介紹,認定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目的是保護重要知識和技藝的傳承骨幹,鼓勵其發揮示範作用,積極開展傳習活動,帶動傳承人群提高傳承實踐水平。
  • 非遺鮮聞丨甘肅省非遺中心負責人採訪張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兩條)
    >採訪張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8月27 日上午,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李渤一行3人來到張掖市,對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河西寶卷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代興位及代氏家傳寶卷傳承情況進行專題採訪記錄。李渤詳細了解了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河西寶卷的保護現狀、代表性傳承人代興位老人的身體近況及代氏家傳寶卷的傳承情況,翻閱了代氏一族收藏、手抄的寶卷文本,並聽代興位、代繼生念唱經典寶卷片段。
  • 國家級古琴藝術傳承人馬維衡古琴藝術展開展
    本報訊(記者李傳芳雷強)「中正平和——馬維衡古琴藝術展」日前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本次展出了國家級古琴藝術(廣陵學派)傳承人馬維衡精心收藏的51件古琴藝術品。馬維衡是國家級古琴藝術(廣陵學派)傳承人,從事古琴藝術收藏、演奏、製作等工作30多年。其所製作的古琴造型端莊古樸、音松沉渾厚,充分體現了「中和之美」,得到海內外琴人的一致認可,世稱「馬琴」。此次展出的51件展品中,不僅有馬維衡收藏多年的宋、明珍貴古琴現身介紹古琴的「前世」,還有其親自製作的古琴,以及與古琴藝術相關的琴譜、琴聯等文物,全方位展現了古琴製作、古琴修補等古琴藝術的魅力。
  • 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名單出爐 湖北45人上榜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官網發布《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確定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1082人)——湖北共有45人入選!你家鄉有什麼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上榜了嗎?
  • 福州市新增3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至此共有18位
    福州新聞網5月18日訊(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顧偉)文化和旅遊部前天向社會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記者昨天從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在此次新增的1082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福州市有3名,分別是「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鄭修鈐、「花茶製作技藝(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傳承人陳成忠、「畲族服飾」傳承人蘭曲釵。
  • 撫州採茶戲表演藝術家萬安安獲推薦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晚報訊 在各地推薦申報的基礎上,文化部組織專家對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有關部門及港澳地區推薦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初評。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委員會評審,形成並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共490人。其中我省13人進入名單,我市撫州採茶戲表演藝術家萬安安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