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唐宋詞:藏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裡的蒼涼

2020-12-04 談藝錄

1950年,民國才女張愛玲寫了一部小說,小說的名字叫《相見歡》(大致到1968年才發表),有意思的是,它沒有百轉千回的愛情故事,只是講了兩個上了年紀的婦人,他們在久別重逢後回憶往事的絮絮叨叨。這不同於張愛玲其他的早期作品,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也沒有性格鮮明的人物,沒有悽美的意境,也沒有充滿哲理的雞湯話,就只是白描,但如果細讀,或者有了閱歷的人去讀,就會體會到夢醒後的無望,感受到「 短的是人生,長的是磨難 」 的蒼涼。

(張愛玲畫像)

無獨有偶,畫家豐子愷先生有多幅題為「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的畫作,我們看他的畫作,所體味的,也是這種飽經世事,無以言說的「蒼涼」,沒有經歷的人,沒有「翻過跟鬥」的人是畫不出這樣的畫兒的。

(豐子愷的畫)

但這份蒼涼感跟《相見歡》這個名字並不相符,因為它一點也不「歡」,如果說歡,也是「悲欣交集」的歡,是帶淚的笑。如果深究,就會發現,《相見歡》原來是詞牌名。

相見歡,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又名「烏夜啼」、「憶真妃」、「月上瓜州」等。《相見歡》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李煜的《林花謝了春紅》和《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像)

依李煜的個人經歷,他的詞經常洋溢著十足蒼涼感,眾所周知,他的人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亡國前耽於享樂,亡國後沉溺於悲哀。」自從975年宋軍圍攻金陵,李煜率眾肉袒出降被封「違命侯」之後,他就被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每日以淚洗面,嘗盡了悽涼寂寞,《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就寫於這樣的創作背景。全詞如下: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無言,也只能無言,因為被囚禁,他就算是滿腔寂寞,也無人可說,就算是想登樓遣懷,也只能是「獨上」,這個「獨上」是白描的、寫實的,登樓能看到的情景也是白描,就是一彎明月,孤單的人,陪伴他的,也只有孤單的月亮,還有靜靜的白月光。

(詞意圖)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依然是白描,「鎖」是他的現實情境,在他的眼裡,無論是哪個季節,他都在深鎖之中,說秋天,是因秋天更加引人愁思。在深鎖的秋院,陪伴他的寂寞的,只有單調的臺階、高高的紅牆、積年的苔癬,滿地的落葉,同樣寂寞無語的梧桐,讓他愁緒頻添的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重重門禁深鎖之中。

(高高的宮牆)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家不在,國亦不在,家國之悲,故舊之情,在幽囚之中,他的最大悲愁來源於別離。舊日的宴飲,昔時的歡暢,宴樂上的樂曲,時時縈繞在他的腦海,揮之不去,既無法剪斷,也理不清頭緒,重重疊疊,「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舊時的歡宴)

同時,這份剪不斷,理還亂的產生還基於他深深的寂寞,這寂寞前面已經說盡,「無言」緣於寂寞,「獨上」基於寂寞,「深院」滋生寂寞,「鎖清秋」更加深寂寞……寂寞加上離愁,這是倍增的悲愁。

(詞意長圖)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句最妙,妙在他要把離愁的滋味描寫出來,但這種滋味無以言說,無法言說,於是他說「別是」,這很妙,因為「別是」既是「準確」的滋味,又是「不確定」的滋味,這不是具體的滋味,卻又寫盡了所有的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或許,這種滋味,就是開篇所說的「蒼涼」,不用多說,有經歷的人自會明白。

(【愛唐宋詞】之12,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也看不出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其中哪裡有血淚之感。只覺得文字優美,但又有些悶騷,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故作呻吟。愛就愛吧!這還左擁右抱,挑挑揀揀,勾三搭四,到處留情。那不是個流氓、敗類那是個啥?還搞得跟自己多痛苦似的。有這精力,你去前線打仗去啊!那好歹也能證明是個真男人。混在脂粉堆裡頭描眉畫鬢的那算個啥?至此,徹底地被此類作品倒了胃口。避而遠之,翻都不敢翻了。還是繼續沉浸在尼採的駱駝、獅子、赤子的自我掙扎與超脫之中去了。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五代】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悽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 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悽婉。「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
  • 李煜 ·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唐] 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1、「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無盡思緒,無可傾訴;「獨上西樓」:登高問月,無人傾訴、心境落寞的行為觀照;「月如鉤」: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圓必缺,載荷著人生的無常之悲。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詞聖李煜和他的詩詞
    後期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如《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02 名人褒貶毛主席:南唐李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柏楊: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後,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王國維: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 【國學經典】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由於當時已經歸降宋朝,詞裡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詞作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以綺麗膩滑筆調專寫「婦人語」的風格,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
  • 讀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櫚深院,鎖清秋
    五代·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櫚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成為階下囚的李煜,所寫的詩詞大多離不開「愁」與「恨」這兩個字。一天夜晚,他難解心中愁苦,默默無言地登上了西樓。抬頭,夜空漆黑如潑墨,只有一彎弦月高掛,如鉤子一般,泛著清冷的銀光。古往今來的人都一樣,心情不好時,都喜歡默默地登高樓望月亮。然而月光皎潔悽寒,越看越使人心傷。同一個月亮下,有多少人在窗後唉聲嘆氣?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唐五代詞之《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賞析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原文: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悽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
  •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
    相見歡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和月」!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千古最美情詩。今天我們就來賞讀這樣的一首小令《烏夜啼》,或雲《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云:「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其實每次讀到這首《烏夜啼》——這首《相見歡》,我腦海裡浮現出來的不僅有李後主的形象,還有我個人非常喜歡的鄧麗君的形象。腦海裡馬上就會盤旋出一種仿佛深刻入骨的曲調,那是一種多麼深情而經典的演繹呀!
  • 愛在深秋——《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冰鎮熊讀詩
    毛茸茸的小腦袋從樹洞裡鑽出來問。「這可是一首老歌啦,歌名是《愛在深秋》。」冰鎮熊對著樹上說。「可是,我聽著歌詞裡面好像是說分開啊。」火松鼠坐在樹枝上梳理自己的毛髮。「愛這個東西,有緣分的時候就相守,緣分盡了就分開了唄。就像這花開花落一樣。再怎麼挽留也不能讓桃花在深秋怒放啊。」
  •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五代 ·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中秋歌曲《獨上西樓》_專題文章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中秋歌曲《獨上西樓》2012-08-30 09:22:4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  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白)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  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古詩文每日一讀:《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譯文參考譯文一:默然登上西樓,只有如鉤殘月相伴,深院緊鎖著秋風下蕭瑟的梧桐。一腔離愁別緒,是如此的煩亂,卻又無法割捨。此情此感,難以名狀,縈繞心頭。參考譯文二:孤獨的人默默無語,獨自一人緩緩登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悽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
  • 「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相見歡南唐·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其實現在不算太晚,可是下人本就不願服侍,他早早地揮退眾人,如今院子裡很是空蕩,只有一棵梧桐樹立在他對面,梧桐引鳳棲,現在卻和他一樣被鎖深院,寂寞的獨享這清秋時節。風有意識地鑽進衣襟,讓他不自覺地打了個冷顫回過神來的有些事有些感情不能細想,繁雜的思緒要剪,不斷;想理,還亂。
  • 詩詞賞析|《精選古典詩文200篇》之《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錄製 瑞芳).mp301:04來自瀟湘晨報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錄製 瑞芳).mp3來自河北人大00:0001:03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 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譯文孤獨的人默默無語,獨自一人緩緩登上西樓。仰視天空,殘月如鉤。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悽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 鄧麗君《獨上西樓》的經典、美妙、絕妙
    耳畔,忽然縈繞起鄧麗君的《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清麗,靈秀。靈秀,清麗。鄧麗君這首《獨上西樓》,唱法似乎簡單,聽起來似乎輕鬆,演唱得空靈、簡潔。但是,這恰恰是這首歌曲,能夠成為絕唱的絕妙之處!這樣的唱法,既完美演繹了李煜原詞《相見歡》的絕美,也顯現出臺灣著名音樂人劉家昌作曲的造詣,更表現出鄧麗君駕馭樂曲、演唱歌曲的深厚功力。
  • 宋詞 相見歡,無言獨生西樓
    相見歡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鑑賞】這是李煜自述囚居生活,抒寫離愁的詞作。上片寫深秋月夜,詞人獨處的情景。「無言獨上西樓」,詞人獨自一人登上西樓。起勺平鋪直敘,看似平淡,卻「攝盡(李後主的)悽婉神情」(俞平伯語)。「無言」並非真的無所思,無可言。從一個「獨」字便可看出,是無人共言。這就點出了詞人身為階下囚,受人監視的孤苦處境。登「西樓」,詞人可以東望故國南唐,說明了詞人獨自一人登西樓的目的。接著寫登樓所見:「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交代了登西樓的時間,以及詞人囚居深院的生活環境。
  • 流行曲裡流淌的古詩詞:「立秋」誰不曾《獨上西樓》深院鎖清秋
    鄧麗君-獨上西樓此張專輯是當年多位文壇、樂壇大師合力創作的音樂佳作,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音樂藝術的大門,首首都是經典,其中這曲《獨上西樓》曲風婉轉悠長,歌詞古風蕩漾。 在當年的一段電視採訪中,特意以古裝扮相亮相的鄧麗君說這張專輯裡,自己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傾訴古老莊嚴而且多情的中國」。
  • 流行曲裡流淌的古詩詞:「立秋」誰不曾《獨上西樓》深院鎖清秋
    此張專輯是當年多位文壇、樂壇大師合力創作的音樂佳作,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音樂藝術的大門,首首都是經典,其中這曲《獨上西樓 在當年的一段電視採訪中,特意以古裝扮相亮相的鄧麗君說這張專輯裡,自己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傾訴古老莊嚴而且多情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