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0月5日電(記者劉懷丕)山西平遙縣65歲的農民郝汝春最近成了十裡八鄉的文化名人,因為他最近出版了一本20多萬字的專著《平遙古戲臺》。
郝汝春種了一輩子地,愛了一輩子戲,平時喜歡寫毛筆字,是個鄉村「土秀才」。走進他家小院,迎門屏風上刻的不是尋常農家多見的「福祿壽」,而是諸葛亮的《誡子書》書法。因為在村裡素有文名,鄉親們但凡有紅白喜事,都請他去當「禮房」管事寫文書。
2007年,村裡一名發達了的商人出資重修村內兩座廢舊古戲臺,找老郝寫重修碑文。為了幹好這事,老郝遍訪村中老人,尋找周邊村的古戲臺老碑文,仔細研究琢磨。碑文寫成後,他也迷上了古戲臺。
「很多古戲臺都廢棄坍塌了,不留下點記錄,恐怕後人再也看不到了。」郝汝春說,他從小愛看戲,好多大道理都是從戲裡學的,對戲臺有感情。
一輛摩託車、一架照相機、一個挎包,老郝帶著他的這些行頭,一幹就是7年,跑遍了平遙縣200多個村。他白天走訪探尋,晚上整理資料,給現存的160多座古戲臺拍了照片,記錄下已不存在的古戲臺190多座,收集整理了40多個有關戲臺和戲曲演出的傳說故事,實錄了從嘉慶九年(1804年)到20世紀90年代的演出題記2000餘條。
「做這個事難處不在東奔西跑,而是如何研究,把材料整理規範,畢竟我只有初中文化。」郝汝春說。為此,老郝向平遙縣研究文物的學者請教,請文字功底好的朋友幫忙潤色文字。
平遙人張歧旺幫郝汝春訂正了文字。「看到老郝拿著20多萬字的初稿,當時感到很震驚,一個農民能幹成這事很不容易。」張歧旺說,古戲臺是中國傳統文化注入廣大農民的重要載體。
張歧旺說:「古代農民沒錢去讀書,他們的很多知識是通過戲曲獲得的,他們的仁義禮智信道德意識也是通過戲曲強化的,戲臺對古代農民來說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