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2020-12-06 小書書的自由地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從文因《邊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可惜在評審期間去世,無緣獎項。沈從文和他筆下的《邊城》卻成為國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小說以三十年代川湘邊界的小城茶峒為背景,描寫了湘西邊城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一曲寧靜淡遠的田園牧歌。小說通過少女翠翠的愛情故事,展現了人性的「愛」與「美」,是一支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

沈從文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說不僅有人情美還有敘事美,今天我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淺析《邊城》的敘事美:

小說運用了多重敘事視角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通過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小說運用了獨特的敘事語言小說運用了多重敘事視角

法國文學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將敘事視角分為三種類型:零聚焦型、內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零聚焦型就是敘述者以「上帝」的眼光俯瞰一切,盡在敘述者的掌握之中。內聚焦型一般從某一人物的視角出發,敘述所看到的場景。外聚焦型是通過對小說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敘述者只了解可見的行為。

沈從文在《邊城》中將三種敘事視角相結合,完美再現了茶峒小城的純淨美好。

01. 運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人物背景

在小說的前兩章沈從文主要運用零聚焦的敘事視角交代了茶峒小城的風土人情和人物背景。翠翠,爺爺,順順,天保,儺送等人物逐一登場,每個人物都被交代了身世背景和性格特徵。

比如小說開頭就介紹了茶峒小城的由來: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以敘事方式開篇,通俗簡練,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人物。給讀者創設一個簡約淡雅的情景,渲染了寧靜溫馨的氛圍,為人物的出場作鋪墊。

比如交代了翠翠的身世背景和性格特點: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少女翠翠是典型的的茶峒女孩,天真活潑,靈動秀氣。開篇就交代了小說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使讀者一目了然。

這種全知全能的敘事視角方便讀者全方位地了解小說人物、事件和背景,滿足了讀者的期待。同時也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這座小城裡的人將要上演什麼樣的故事?

02.運用內聚焦的敘事視角,揭示了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

翠翠父母的愛情故事主要通過爺爺的視角來寫的,翠翠母親因為對歌相識相戀了茶峒軍人,而後有了翠翠。軍人為了榮譽和愛情選擇投毒自殺,母親生下翠翠後追隨軍人而去。

每次想起女兒的往事,爺爺不免傷感,「其實他有點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爺爺不願看到翠翠重蹈她母親的覆轍,一直牽掛翠翠的愛情。

另外在結尾處通過楊馬兵的視角講述了他追求翠翠母親的過程。當時他不如翠翠父親唱歌好聽,沒有得到翠翠母親的理會,最後他卻成為翠翠的唯一靠山。

內聚焦敘事視角的運用,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小說更加真實可信。通過爺爺和楊馬兵的視角再現了當年翠翠父母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愛情悲劇奠定了翠翠愛情的悲劇色彩,為一系列的錯過和失去作了鋪墊。

03.運用外聚焦的敘事視角,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翠翠和儺送初次見面,「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表現了翠翠的羞澀天真。

翠翠送儺送到對岸,自己回到家的溪岸時,「只見那個人還正在對溪小山上,好像等待什麼,不即走開。」通過對儺送行為的描寫透露出少年對翠翠的愛慕留戀。

當翠翠得知來提親的是天保,「不曾把頭抬起,心忡忡的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通過翠翠的一連串動作,塑造了一個嬌羞天真,懵懂可愛的少女形象,也襯託出翠翠內心的不甘和無措。

外聚焦敘事視角的運用使小說含蓄委婉,讀者通過人物的動作和神態來思考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是小說中的人物卻不知情,這讓翠翠的愛情更加迷濛,彼此試探卻誤會連連,在一次次錯過中走向悲劇。

沈從文在這部小說中運用了多重敘事視角,小說的主體採用零聚焦敘事視角,局部採用內聚焦敘事視角對情節進行補充,另外採用外聚焦敘事視角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使情節行雲流水,人物栩栩如生,主題蘊含深刻。

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通過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

01.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整個故事呈現圓形循環

小說運用了重複的敘事結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次端午節和三次死亡的場景描寫。

(1)三次端午節:

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和儺送相戀翠翠那年15歲,和爺爺走散後在河街遇到了儺送,兩人一見鍾情,從此心底有了彼此。

第二個端午節,翠翠和天保相識翠翠帶著對上個端午節的甜美憧憬,和爺爺又來到河街觀看龍舟盛會。碰巧儺送不在家,遇到了他的哥哥天保。天保也看上了翠翠,還託人向爺爺提親。

第三個端午節,翠翠對儺送心生誤會翠翠和儺送在龍舟盛會深情對望,不經意間聽到謠言,王團總的女兒也看上了儺送,寧願以碾坊作陪嫁,翠翠吃醋心生苦惱。

在同樣的場景卻上演了不同的故事,也展現了翠翠的不同愛情階段 ,翠翠的愛情由甜蜜到失望然後到失落,最終走向悲劇。

(2)三次死亡:

翠翠父母的殉情,成為爺爺內心的傷痛可以說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是整個故事的起因,這使得爺爺對翠翠的愛情異常謹慎。一直在天保和儺送之間試探,起初把天保看做翠翠的守護者。

天保的不幸身亡,讓翠翠稍微起色的愛情墜入谷底隨著情節發展,儺送和翠翠的愛情也將浮出水面,爺爺確定儺送是翠翠的守護者。但是天保的不幸離世,讓迷濛的愛情加速了毀滅,儺送對翠翠心生芥蒂,最後離家出走。

爺爺的默默離世,讓翠翠成長善良淳樸的爺爺抱憾離世,留下翠翠一人,等待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少年。幸好當年追求翠翠母親的楊馬兵陪伴在她的身邊。

這三次死亡的重複描寫,使情節合情合理,前後三次死亡構成因果關係。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間接導致了天保的不幸身亡,儺送的離家出走和爺爺的抱憾離世。開頭是父母的愛情悲劇,結尾是翠翠的愛情悲劇,結構上是悲劇的前後呼應,內容上是人物命運的相似,使小說結構和人物命運呈現圓形循環。

在重複敘事中,翠翠的性格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純潔—懵懂—堅強,翠翠的守護者也經歷了爺爺—天保—儺送—楊馬兵的改變(天保和儺送是爺爺認為的)。雖然場景是相似的,但是有些事有些人註定已經不再了,和「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意境異曲同工。

02. 通過明暗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體現了人性的真善美

(1)小說的明線是翠翠和儺送、天保的戀情:

儺送和翠翠一見鍾情天保對翠翠一廂情願兄弟兩人相約唱歌求親天保外出闖灘不幸身亡儺送愧疚自責離家出走翠翠和儺送一見鍾情,倆人卻遲遲沒有明確表達情意,在一次次誤會中錯過彼此。天保對翠翠懷有熱情的好感,可是翠翠心裡只有儺送,不知怎麼拒絕,滿懷善意卻間接導致了悲劇。

(2)小說的暗線是爺爺對翠翠婚事的關心:

在天保和儺送之間,爺爺不知道翠翠鍾意誰聽了天保的話,確定翠翠鍾意儺送爺爺誤以為儺送不愛翠翠,抱憾終生翠翠只是懵懂的少女,爺爺多次試探也沒有成功,後來知道翠翠鍾意儺送。但是他又不確定儺送對翠翠的想法,經過多方打探,爺爺錯誤地以為儺送不要渡船要碾坊。聽到這個消息後爺爺悲痛交加,病倒在床,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離開人世。

一切因為不湊巧,使小說人物的人生走向悲劇。沈從文在對《邊城》的自評中說:「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希望,然而正因為不湊巧,樸素的善良和單純的希望難免產生悲劇。」這種不湊巧帶來的不完美人生正是沈從文想要表達的「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暗兩條線索的交織運行,烘託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深化了小說的主題。爺爺和翠翠之間無私關愛;翠翠和儺送之間純潔美好;天保和翠翠之間真誠善良;天保和儺送之間互相友愛;順順和爺爺之間互敬互助;人與人之間友善和諧。共同詮釋了人性的「愛」與「美」,從而表達了沈從文對邊城人性美的讚美之情。

小說運用了獨特的敘事語言

汪曾祺曾對《邊城》評價:「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小說的語言自然流暢,恬靜清新。寫景優美舒展,如詩如畫,寫人親切真摯,溫暖如春。

01.含蓄委婉的象徵手法

小說出現多個意象,有象徵愛情的「魚」和「虎耳草」;有象徵爺爺的「白塔」和「渡船」。象徵手法的運用,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增強了語言的含蓄生動。

(1)「大魚咬你」是彼此的愛情箴言

比如小說中多次出現「魚」這一意象。聞一多先生曾說,古代「魚」是「匹偶」或「情侶」的隱語。翠翠和儺送第一次相遇,儺送對翠翠說了一句「大魚咬你」。這句話反覆在小說中出現,每次出現翠翠都會陷入對儺送的思念,也表現了翠翠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卻因為走不出人性的含蓄,無意加速了愛情的悲劇。

(2)「虎耳草」是翠翠的愛情寄託

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

翠翠夢裡聽到儺送的歌聲,去摘虎耳草來表示對儺送歌聲的回應。當翠翠去山上採摘虎耳草回來時,她其實是在現實的愛情中向前邁進了一步,卻與儺送錯過了最好的機會。如果她不去摘虎耳草,就會聽到儺送對她愛的宣言,兩個人也不會產生誤會。小小的虎耳草承載著翠翠的理想愛情,朦朧的意境裡徒留無奈的嘆惜。

(3)「白塔」、「渡船」象徵爺爺

爺爺與白塔、渡船相守一輩子,它們都是爺爺的化身。風雨交加的那夜,白塔坍塌,渡船漂走,爺爺也默默地離開人世。坍塌的白塔也象徵著邊城傳統價值觀念的逝去,白塔坍塌以後又被重新建起,象徵著一個新的思想價值觀念興起。

其實邊城的世外桃源是沈從文十幾年前看到的景象,等他再次回到家鄉時,發現傳統的風俗文化部分已被同化。他寫《邊城》的思想不僅要表達「愛」與「美」,也在呼籲人們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

02.結尾的留白藝術,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魯迅說:「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正是因為《邊城》裡面的人物太美好,我們無法接受翠翠的愛情悲劇,「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從文在這裡戛然而止,把結局留給讀者。

我們可以認為「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暗示了翠翠愛情的不完美。翠翠羞澀靦腆的性格間接導致了她和儺送之間的誤會,兩個人都在盡最大的努力表達愛情,卻在轉身之間錯過美好。這更符合現實的「人生形式」,畢竟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我們也可以認為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就像坍塌的白塔可以重建,茶峒將迎來新的思想價值觀念,儺送和翠翠會勇敢地邁出矜持,最終在一起。畢竟生活不能總在過去悲傷,還要對未來充滿美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沈從文給出這樣的結局,無疑是最合理的答案。既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又給小說以溫情,我想這對小說人物也是最好的人文關懷。

03.恬靜溫暖富有詩意的語言

小說開頭的視野由遠及近描寫了茶峒、小溪、白塔、老人、女孩和黃狗,簡單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畫,仿佛進入一個寧靜淡遠的桃花源。在這個桃花源裡有古樸的渡船、臨水架起的吊腳樓、清澈幽邃的小潭、帶著花紋的瑪瑙石、成片的牛羊。

春日桃花灼灼,夏日紫花布衣迎風翩躚,秋冬時日,黃牆黑瓦的建築在山水之間錯落有致。這裡一切是那麼恬靜閒適,柔美和諧。開頭的環境描寫渲染了溫馨靜謐的氛圍,襯託出邊城人物的純真美好。

小說中詩意的描寫也很獨特:

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沈從文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黃昏的溫柔平靜,襯託出翠翠淡淡的憂愁和感傷。面對羞澀懵懂的愛情,翠翠在一片甲蟲聲中陷入孤寂。

整篇小說語言恬靜溫暖,富有詩意。小說是以散文詩的形式呈現,沒有華麗的詞藻堆積,清新質樸,簡約自然,流暢自如。湘西方言的合理使用,使語言富有濃鬱的地域特色,散發著純樸之美。文字同樣賦予人物以魅力,小說的人物感情真摯,親切溫暖,深化了小說「愛」和「美」的主題。

結語

沈從文在小說《邊城》中以溫暖詩意的語言塑造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與至美。在遠離煙火氣的今天讀來依舊令人神往,我們在感嘆翠翠的愛情悲劇時,也有機會審視人生。即使生活不完美,我們也要向善而行,向上生長。

相關焦點

  • 鍾靈毓秀《邊城》美,三次「賽龍舟」見沈從文功力
    在《邊城》中處處透露出美,山美、水美、城美,不過,最美的還是《邊城》中那濃濃的人情美,用沈從文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小說無處不展現出「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啊。閱讀《邊城》,首先讓人有所感觸的恐怕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個如同一潭靜水,波瀾不驚,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的茶峒地區了,不得不說一句,沈從文先生在描寫場景的方面是有一絕的,他只用了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一個宛若世外桃源一般的場景。
  • 重讀《邊城》:從沈從文的筆下,讀懂人生的美與哀愁
    01邊城在哪裡?茶峒所在的地方,是地勢低處形成的一座小島,孤島東邊就是沈從文筆下著名的邊城,城外有一條清水江緩緩流淌。對於《邊城》,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說:「 為什麼這個小說叫『邊城』?這是個值得想一想的問題。『邊城』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說這是個邊地的小城,這同時是一個時間概念、文化概念。 『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
  • 人到中年再讀《邊城》,感動於沈從文筆下那無處不在的人性之美
    似乎這種略有遺憾的愛情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種缺憾之美。時隔多年後再讀,依然會醉心於邊城的美景與小年青愛戀的美好,但更多的是被書中那無處不在的人性之美所打動。那些淳樸善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茶峒人們,作者以簡練優美的語言風格及鄉村人文情懷帶給了城市中浮躁的我們一個夢想中的「世外桃源」。
  •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到底在哪裡?
    當時,鳳凰古城在全國範圍內已頗具名氣,因其建築風格合於《邊城》的描繪,且在湘西境內,又是作者沈從文的故鄉和安眠地,所以很多人便想當然地以為鳳凰古城就是先生筆下的「邊城」。當然,這一說法並不難於駁倒。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
  • 從三個角度解讀沈從文《三三》的敘事特色
    沈從文曾說:「一個偉大的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對當前黑暗社會的否定,以及對未來光明的嚮往。」《三三》創作於《邊城》的前三年,我們通過三三依稀看到翠翠的身影,三三不僅凝結著湘西人性的真善美,也訴說著對愛情和未來光明的嚮往。
  • 《蕭蕭》:沈從文筆下的另一個邊城
    他們都誤會了沈從文,中國有德育,有智育,唯獨缺少美育。美只存在於偏遠之境,聖人去之遠矣,蒙昧未開,所以能保持天真爛漫的本性。在沈從文看來,這種發自內心的美才是解救中國的良方。這時的沈從文在創作上已進入成熟期,無論就筆法,還是思想而言,《蕭蕭》都稱得上是沈從文的上乘佳作。它獨特、迷人又令人費解。汪曾祺就曾坦白承認過這點。他說:「我很喜歡這部作品,覺得它寫得好,但好在哪裡,說不出。我把這篇小說反覆看了好多遍,看得我藝術感覺都發木了,還是說不出好在哪,大概好的作品都如此吧。」《蕭蕭》和《邊城》一樣,都是沈從文以湘西為背景塑造的桃花源。
  • 《邊城》沈從文
    《邊城》是沈從文筆下一部經久不衰的作品,他描繪的是湘西小鎮茶垌的生活狀態。閱讀沈從文的邊城,需要十足的耐心。小溪,白色小塔,小塔下一戶人家,家裡有一位老人,一個小女孩和一隻大黃狗,構成了《邊城》的主要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所有的事物都接近自然的狀態。這裡的美,好像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寧靜而悠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
  • 再讀沈從文的《邊城》┃ 吸引人的不僅僅是神秘的湘西文化
    —— 沈從文《邊城》大學現代文學課上,教授讓我們賞析小說上邊《邊城》的開頭部分,當時的感覺就是「哇,好有鏡頭感」,好像有一個長鏡頭從空中俯視,群山綠竹環繞中,一條彎曲滄桑的官道,盡頭拉近,山城附近的小溪綿延而下,再聚焦,一老人,一孩子,一隻狗。讓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的故事。課後我就馬上跑去圖書館,一口氣讀完了。
  • 沈從文筆下的那座邊城:一座被遺忘的古鎮——邊城茶桐
    由於一本書讓我了解了「邊城」,由於一張車票讓我來到了「邊城」,來到了那座深山中的邊陲小鎮——茶桐古鎮。在沈從文老先生的筆下,它是一座民風淳樸,清幽淡雅的古鎮,不過卻鮮為人知,被遺忘在深山中。邊城茶桐它雖沒有鳳凰古城那麼有名,但和鳳凰古城比,它更多了那份沒被打擾的清幽和神秘感。有一種想讓人去探尋一番的感覺。我們今天了解了解這座神秘古鎮。這座古鎮原名叫茶桐,後因沈從文老先生的《邊城》而聞名於世,故在2005年改名為邊城,但為了和其他的邊城有所區分,於是又叫邊城茶桐。
  • 重讀《故鄉》和《邊城》,看魯迅和沈從文筆下的鄉土中國異同
    沈從文,京派作家代表,擅長以優美柔緩的筆調行文,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整體上看,魯迅與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風格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系列,若要說兩者比較相近的點,那就是兩人都偏向於寫鄉土小說,其創作內容多與鄉土有關。今天,我們以《故鄉》和《邊城》來談談魯迅與沈從文的小說創作,淺析其小說創作下的鄉土中國異同。
  • 《邊城》: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淺析沈從文的創作心理
    景色還是那樣的美,但開始思考為何作者筆下的景色可以如此動人;各色人物都充滿深情,也思考為何這裡的人的眼裡全是愛。想了很久,卻還是逃不過一個常識:文如其人。是沈先生的美麗心靈創造了這片即便已經過去很久,人們還是不願忘卻的曾經的家園。
  • 再讀沈從文筆下湘西風俗人情故事,閱讀推薦《邊城》
    特別喜歡沈從文,他的文章如他的人,絕對的低調奢華、表裡如一。他是兼具人品與才華的優秀作家。他的《邊城》只有風土人情沒有油頭滑腦,書中人物蘊含的是作家思想的濃縮。閱讀他的《邊城》不僅有一位位熱情、善良、樸實的湘西人,還有那景色宜人的水鄉古鎮。讀著讀著我就有一種必須要去沈從文所描寫的地方去旅行的衝動。閱讀他的文字我一般不看作者也能識別出這是沈從文自己的文章。
  • 「一路書香」行讀《邊城》尋訪沈從文筆下的世外桃源
    邊城茶峒古鎮  位於川湘交界的小鎮茶峒,是沈從文先生筆下令人神往的桃花源。相對同期魯迅筆下的啟蒙與批判性,沈從文筆下的人與山水充滿了善良與寧靜。竇文濤拿中國畫比喻沈從文先生的獨特文風,連連感嘆道:「連悲歡離合,都顯得像『蒙上了一層霧』,沒有那麼強烈,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 再讀沈從文的《邊城》,感受小說中溫情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邊城》是沈從文筆下一部有具有濃厚湘西人文色彩的小說。學生時代閱讀這部小說時惋惜翠翠的愛情,更為小說的結局感到惆悵。但現在重新閱讀《邊城》,看到的不僅有少男少女的愛戀,更能透過文字看到人物流露出的溫情和感動。
  •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
    沈從文先生《邊城》筆下的茶峒,就這樣千百年來佇立在貴州、重慶、湖南三地交界處。我想,知道茶峒、去茶峒的人,都應該是因《邊城》而起。所以,茶峒與先生的《邊城》一定是難以分離的。花垣河其實只是酉水河的一個支流,從茶峒古鎮邊流過。
  •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並不是鳳凰古城,而是這座三省交界的小鎮
    這是沈從文《邊城》裡的經典句子,經典即合理,就像鳳凰古城由於沈從文的文章而火了,也是偶然,其實也有些鳳凰古城在當今旅遊業發達的今天註定會火的必然。也有被沈先生筆下的湘西所吸引而來的遊客,他們都帶動了鳳凰的經濟,人文的發展。而沈先生的故鄉是在鳳凰,可他筆下的邊城卻不是鳳凰古城,而是湘西,湘渝黔的交界處的一個古鎮——茶峒。
  • 沈從文:邊城裡的人物、山水、人情都是美的
    老子的桃花源,是那個鄰國相望,可以聽見雞犬之聲卻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孔子的桃花源,是與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於沂水之中;墨子的桃花源,是要建立一個門可不閉戶的大同世界;柏拉圖的桃花源,是在他的理想國裡有著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是柏拉圖的烏託邦;而沈從文先生的桃花源,應該就是他筆下的湘西小鎮——邊城。
  • 沈從文的《邊城》只有「愛」和「美」?你還是太單純了
    沈從文一生寫過很多作品,但《邊城》是他作品中最廣為流傳的一部。《邊城》以絕美的筆法描寫出了湘西世外桃源的鄉景,以及淳樸溫暖的鄉情,將「愛」與「美」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沈從文在現代文學家中的地位。
  • 煙雨邊城美,再話沈從文
    煙雨邊城美, 再話沈從文煙雨邊城美, 再話沈從文這樣的獨白成為了流傳半個世紀的經典情話,足見沈先生當年為情所困,抵死纏綿的愛欲之心。同是情場戰友,沈從文受到情聖徐志摩的鼎力推薦,被北大校長胡適聘為上海中國公學教師。有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在這裡他遇到了一生的摯愛----張兆和。
  • 《邊城》沈從文筆下的善與美
    記得許多年前讀過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當時間的車輪碾過生命中的山高水長,許多記憶漸漸模糊了。只記得書中有個叫翠翠的孤女,她有一個在渡口撐船渡人過河的外公……前幾天又重讀了一遍,把書合上卻久久不能從書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