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某個佛學愛好者的論壇中,我看到了這麼一條評論留言頗有意思。有一位網友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現在很多學佛只學到一層皮毛的人,基本上都會犯下一個錯誤。
那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回向」,甚至還有一些涉獵佛學不久的人,都不知道佛門所言的「回向」究竟是為何物。
這是一個好問題,「回向」這一詞在佛教中常常會被人們提到。過去我曾遊歷過不少古剎廟宇,在很多廟堂之中,我經常看到僧人誦經拜佛完畢之後,一些修為深厚的老僧就會提醒他們趕緊做回向。
在經過一系列調查和專研後,我終於明白了佛家所言「回向」的寓意所在。還別說,這一點很重要,尤其對於一些學佛之人來講,千萬要注意,不懂這個損失會很大,別不信。
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佛門所言的「回向」,究竟是為何物?
所謂回向,其實是當今佛門教派中一個專業術語,其含義是指把自己平日裡所修得的功德、法識、善果,歸向於芸芸眾生,是一種分享自己所得,利好他人的善心行為。
通過這種方式,學佛之人可以確保自己所積攢的功德不會輕易流失,能夠朝好的方向做功。
過去我曾翻閱東晉慧遠大師所著的《大乘義章》時,發現在佛門一般把「回向」行為分為三種。即「菩提回向、眾生回向、實際回向」。
「菩提回向」,就是說回顧自己所修行的一切善法,以此來求取菩提心,從精進自身來積攢功德;「眾生回向」,就是要念眾生故,將自己畢生所修善法,回贈於眾生,藉此來積累善報福祿;「實際回向」,就是指通過自己的善根,實踐自他兩利、冤親平等,化解惡緣為善緣、化阻力為助力。
「回向」之舉,其實是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高尚道德體現,是人我一如,無分別心的精神體現。佛家常道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由此不難得知,「回向」也可以被看作是佛教中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特殊存在。
那麼為什麼說學佛之人一定要懂得「回向」,時常「回向「呢?道理其實很簡單。
因為「回向」,是佛家中一種尤為重要的修行方式,是一定意義上可以為自己獲取大量功德福緣的手段。
我們知道,佛家修行的出發點就是在於學會如何去利好眾生,對待萬物,都是要有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若是修行只是一心為了自我解脫,只顧方便自我而忽略了利好他人,那這種帶有「我執」念想的學佛,就有點偏移了佛門宗旨,勢必難以修得一個功德圓滿。
說得不好聽一些,現實中很多學佛之人其實並非不懂「回向」,而是壓根不願「回向」,他們心存顧慮,擔心自己的回向之舉得不到回報,最後功德流逝,費力不討好。
這其實是一種謬論、一種誤識,因為無論如何,只要自己發本心,行回向之舉,自身功德只有可能擴增,是絕對不會縮減的。
當學佛之人能夠常常回向,平日裡多多行善積德、為芸芸眾生開示解惑,把自己所修的善緣佛法,自己所積累的功德奉獻於他人。
懂得犧牲小我成全大我時,受恩於自己的人,未來也一定會把這份情誼功德回贈自己,彼此你來我往,功德自當源源不斷,福氣也註定生生不息。
而倘若做功之後不懂回向,就容易生起剎那嗔恨、後悔、邪見,其後果有輕有重,輕則善根難長,所做的功德不穩定,難以圓滿;重者則是功德福緣,隨時隨地都有隕滅的可能。
故此,學佛之人,一定要時常回向,懂得回向的道理所在,自己心繫的眾生越多,回向時的利益就越豐厚,不僅自己所得到的回向功德越大,積累的福氣也能因此而越發深厚,這一點千萬不能忽略了。
既然我們得知了「回向」的重要性,那麼平日裡又該如何去正確地行使「回向」呢?關於這一點,其實佛家經典中早已經有了很好的詮釋。
正如《大乘集菩薩學論》中有提到:
以一境心回向、歡喜心回向、極喜心回向、柔軟心回向、大慈心回向、愛樂心回向、守護心回向、安隱心回向、攝受心回向,以如是回向。
這句話看似複雜深奧,但其中的道理卻通俗易懂,那就是當一個人若能常懷慈悲心、柔軟心、歡喜心等好的心腸心態來迎合眾生和所處環境時,所行之舉,就皆在回向的範圍之中。
說到底,無非就是在告誡人們,唯有懷著一顆正心,才能為自己謀求功德。若能發本我之心,行善之事,為眾生開示解惑,將自己的功德能夠散發於世,那麼自己的善根就能時時刻刻得以增長,直到證得菩提果,所積累的功德也都能變成無上菩提的因緣。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回向已經有了很全面的認識了。生活中其實不管是學佛人也好,世俗人也罷,「回向之舉」,有好無害,它是最能積累功德的行為。
尤其對於學佛人而言,更是要多加注意,若是忽略了回向的重要性,損失是非常慘重的。在此也祝願眾生能夠脫離苦海,福慧具足、修得正果,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