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孔廟廈門地區唯一的孔廟同安孔商始建於五代,現已闢為同安區博物館。廟宇現存的建築為清代乾隆三十ニ年(公元1768年)知縣吳鋪重建的大成殿,主體大成殿為重槍歇山式建築,十五檁前後軒式,鬥拱飛縱橫交錯,木雕內容豐富,技術高湛;寺廟南側有為紀念宋代理學家朱,宋代丞相、科學家蘇頌,理學家名宦林希元而建的祠堂;北側有興賢育才坊年池、觀瀾亭和石雕陳列園。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孔廟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也稱文廟。同安孔廟是廈門地區唯一的孔廟,是古同安(包括廈門、金門、集美、翔安及龍海市角美鎮等地)科學教育中心和文教昌明的標誌,是廈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已闢為同安博物館,陳列著自西漢以來同安的史跡,傑出鄉賢名宦以及歷代的文物。同安兵馬俑孔廟內有被稱為「同安兵馬俑」的石雕陳列場,擺放著500多件從全區各地收集來的石雕,神態各異,造型逼真。有唐代鎮墓獸馬、牛、虎、羊等,八匹花崗巖石馬,線條流暢,昂然闊步,其中兩匹頭部似羊、脖子向前伸的石馬造型怪異,別具匠心。從同安西安橋底出土的900多年前的石獅,有的屁股朝天,有的趴臥似睡虎,雕工粗獷豪放而明代的石獅,頭有鬈毛,胸掛鈴鐺腳踩繡球,其雕工細膩,紋路清晰。
此外還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文武翁仲。石翁仲高達2米,文官頭戴七梁冠,足登雲頭履,雙手抱著朝笏,文質彬彬;武將頭戴盔甲,身披胄衣,雙手按劍,威風凜凜。
特色石雕群與同安博物館內陳列著200多件從全縣各地收集的石雕、碑刻,神態各異,造型逼真,精湛的工藝令人讚嘆不已,人稱「同安兵馬俑」。文武翁仲石翁仲高達2米,文官頭戴七梁冠,足登雲頭履,雙手抱著朝笏,文質彬彬;武將頭戴盔甲,身披胄衣雙手按劍,威風凜。橋石將軍共有四尊,為宋代出產,採用圓雕的手法,歷史悠久,是福建省內少有的石雕。石碑在雕像群後面30多米長的古城牆上,鑲嵌著30尊不同朝代的石碑,比較珍貴的有清代乾隆皇帝為廈門水師 提督吳必達之母90壽辰御書的「萱壽延祺」石匾;辛亥革命莊育才、潘節文烈土的紀念碑;民國十七年縣長林學增撰寫的創建同安中心公園碑記等。
汀溪青瓷器在館藏文物陳列中,重要的有宋代同安汀溪青瓷器(也稱珠光瓷)等300多件有代表性的實物,展現了歷史生活側面及古近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
蘇頌故居涉臺文物古蹟,蘇頌故居坐落在廈門同安區西北隅葫蘆山下,所以也稱「蘆山堂」。故居佔地1700平方米,背倚葫蘆山,門臨洗墨池,蘇頌高祖曾定居於此。現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以及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的蘇氏後裔均源於此。
走進蘇頒故居,現存故居為三進雙護厝府第式建築,屋舍坐西北朝東南,以花崗巖和紅磚砌牆,紅瓦布屋頂,富有閩南地方特色。祠堂前落供奉蘇頌神像,大廳四周牆壁上懸掛有蘇氏家族8位風雲人物的畫像,後落供奉入聞蘇氏始祖蘇益神像;陳列櫃裡擺放著《同安縣誌》《蘇魏公文集》等歷史文獻,展示了蘇領歷經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宮居宰相,以及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天文鐘「水運儀象合」的光輝業績。
「蘇氏大宗」和「蘆山堂」兩方匾額為祖籍同是同安的著名數學家蘇步青題寫。蘆山堂前原有一個水池,蘇頌讀書時曾在此洗硯,所以稱其為「洗墨池」,現在只留下ー方寫有「洗墨池」的石碑「雜家」蘇頌蘇頌(公元1020~1101年),字子容,宋朝宰相,一生為政清廉,勤政 愛民,為官近60載,頗有建樹,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藥物學家、天文家,素有「雜家」之稱,為後人留下很多科學著作。
蘇頌主持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合」。這是一部集天體觀測、天象演示、自動報時等功能於一體的自動化天文臺,被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ー一」。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是「水運儀象臺」的構造說明書,全書以圖為主,附有說明,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機械圖紙。此外,蘇頌主持編著的《本草圖經》是我國上承隋唐下開元明的藥物學巨著也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圖本草書;他撰寫的《蘇魏公文集》收錄了他所作詩歌587首。
梵天寺高僧出的佛教寺廟地廈門市同安區大同鎮大輪山南層交通乘坐602、619、624等路公交在梵天下車即可門票免費開放時間』6:00-19:00
梵天寺為福建省最早的佛數寺廟之一,與福州鼓山湧泉寺莆田廣化寺、泉州開元寺、州南山寺連為福建沿海一線的名寺,在廈門與南普陀寺同為廈門著名的佛寺。同安梵天禪寺創建於隋代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比廈門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開元寺早100多年,乃八聞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其原名興教寺,有魔七十二所,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合為一區,賜名「梵天禪寺」。「大輪梵天」以其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列入「廈門ニ十名景」。寺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體建築,規模恢宏。寺後的建築群,竹林幽幽,環境清雅。
梵天寺的動蕩歷史、梵天寺建於隋代,元代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毀於兵火。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由住山僧無為重建,形成完整的佛寺,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體建築,由下而上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規模恢宏。但金剛殿、大雄寶殿、法堂於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被北方軍閥張樹成縱火燒毀,僅存山門鐘樓和一些題刻。千年以來,梵天寺歷盡滄桑。1966年「文革」期間,梵天寺再次被毀於一旦。改革開放後,隨著宗教政策的不斷落實,1981年同安縣政府批准梵天寺為首批開放寺廟,大輪山為風景保護區。年逾八旬的厚學法師不辭辛勞,棄走各方,多次出國 募緣,獲海外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募得修建資金。厚學法師經過幾年的努カ,廣結善緣,九次出洋,四方呼籲,備嘗艱辛,勞苦功高。先後修建了天王殿、金剛殿、大雄寶殿、法堂、大悲殿、齋堂、兩邊走廊等,千年古剎梵天寺又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高僧輩出,寺名遠揚梵天寺是禪宗南派臨濟宗的支派,歷代高僧輩出,寺名遠揚,香火不斷。著名的弘一大師和臺灣佛學泰鬥印順導師都曾掛單梵天寺。唐代黃櫱、慧日,五代道不、觀致,明代無為、法相,清代實韜、無疑,現代會泉、會計、性願、宏船等名僧都曾住錫該寺,奉佛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