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篇文章對內家拳做了非常全面和詳細的介紹,文中有作者對內家拳獨到的理解與感悟,值得細細品味。全文共13小節,以下是其中的1~6節,下期發布7~13節。
第一節 什麼是內家拳
內家拳一詞最早出現在《王徵南墓志銘》,作者是一代文宗黃宗羲。黃宗羲學識淵博,無論經學,史學,天文歷算皆有建樹。他的兒子黃百家拜師於王徵南,所以在王下世的當年便為他寫了墓志銘。文中開頭寫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 文中說張三峰是宋代道士。當時徽宗信道,召三峰覲見。張三峰在進京的路上"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後人見到此文,往往覺得不可思議:一是夜夢授拳不可思議,二是以一殺百不可思議。不管這段描述如何,張三峰應是內家拳始祖。該拳百年後流傳於陝西,後來又流傳於江南,具體經過墓志銘中有詳細記載,文中不再贅述。明朝士大夫秉承宋朝士大夫的觀念,對武人瞧不大起。但王徵南卻讓黃宗羲刮目相看。黃宗羲在墓志銘中寫道:"徵南未嘗讀書,然與士大夫,則蘊籍可喜,了不見其為麤人也。"說王徵南雖未讀過書但是言談舉止卻不像粗人。王徵南最後生活窮困潦倒,但是終不鬻技,最後只剩孤墳一座,甚是悽涼。不想百年後卻名聞天下。這篇墓志銘定義了什麼是內家拳:一是犯者即僕。現在在內家拳裡叫搭手即飛。就是我和你一接觸,你就要飛出去,沒有拖泥帶水。二是以小力勝大力。墓志銘中提到王徵南比武都是一開始對手瞧不起王,但是一交手就分出勝負。而且有一個對手臂力很強,"四五人不能掣其手"。但是"稍近徵南,則蹶然負痛。"所以內家拳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只要拳法中有練氣的法門就算內家拳了,而是凡是符合上述兩個條件的拳法都是內家拳。內家拳後來在清末的時候發展出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極拳三大內家拳。但是如今練這三大拳的名家又有多少能做到上述的兩個標準呢?甚至許多人提出了"要想四兩撥千斤,自己先有千斤力"這種混合了外家拳的觀點。這恰恰是當初王徵南耽憂的:"今人以內家無可眩。於是以外家攙入之。此學行當衰矣。"
內家拳易學難成。非天資高者不得成就。非有明師指導者不得成就。練內家者,首重天資。這個天資並不是指智商。在內家拳裡,天資就是對身體的控制力和身體的協調。內家拳的用力方式有別於外家的用力方式。練內家的人把人發出去的時候自己是覺得沒用什麼力。有這種感覺不是因為自己的力氣比別人大;大部分的內家高手你讓他去拎個10公斤的東西他都費力,但是和別人搭手,把人發出去能玩一上午。為什麼,因為他發力的時候用到的肌肉和關節和外家拳的是不同的。而且使用這些肌肉和關節的時候,全身需要高度協調。也就是拳譜上說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所以如果對身體的控制力不行,註定成就不了內家拳。(當然也成就不了其他的運動)但是古人也有辦法提高對身體的控制力,那就是樁功。不僅僅是內家拳的三體式、渾圓樁,馬步也是。有人單純的以為馬步靠增加腰力腿力來穩固下盤,其實增強腰力腿力是副產品。若是馬步真是靠增加腰力腿力來穩固下盤,那為什麼詠春拳把四平大馬改成二字鉗羊馬後也是高手輩出?現在的人認為下盤穩固是因為腰力腿力夠強。其實腰力腿力不是下盤穩固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有二:一個是身弓,一個是內襠勁。身弓好掌握,就是身子稍稍前傾。(但是前傾時不要挺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下:站好馬步後,先保持身體筆直讓人推你胸口,再把身子稍稍前傾後讓人推你胸口。看一下哪種更穩定。內襠勁是什麼?這就比較難說清楚。勉強說的話就是你站樁的時候感覺身體的重量是放在大腿和腳掌內側。從實戰角度來講內襠勁比身弓重要。詠春拳的祖師就是掌握了內襠勁後,把四平大馬改成二字鉗羊馬。這樣一來二字鉗羊馬不僅使下盤穩固而且步伐靈活更適合活步發力。學武人就要這麼比較著學:為什麼當初要這麼改拳,研究裡面的身體結構的變化。不是簡單的聽個結論:"女人站四平馬不好看"就行的。包括為什麼李洛能把蹲丹田改成了三體式?為什麼楊露禪把陳式太極拳改成了楊式?這些問題的答案絕不是什麼防止真傳外傳或是什麼八旗子弟嬌氣這種見識狹窄的答案。要真能把裡面的關節弄清楚了,你就真能成就了。但是這種自己能研究出來的人少之又少,這個時候就需要個明師了。
明師不僅要告訴你怎麼練,還要告訴你為什麼這麼練。比如說形意拳裡校二十四法,一個明師不僅要告訴你什麼叫沉肩墜肘還要告訴你為什麼要沉肩墜肘?不沉肩墜肘的後果是什麼?不這麼告訴你的師父要麼就是不想說(或許覺得你暫時還聽不懂或者想捵練你一下)要麼就是他自己也不會。有的時候師父一句話,就能讓你功夫大漲。但是師父不說,永遠隔著一層窗戶紙。若是資質高的人興許就自己捅破了,但一般人就得靠師父了。其實這層窗戶紙是一個盲點,明師一看就知道。自己就很難看清了。那麼怎麼樣挑個明師呢?就是試手。試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要用力氣。(但是不是讓你不擇手段和窮兇極惡)如果你是個什麼都沒練過的人,這個師傅還不能輕而易舉地勝你,那你可以直接走人了。若是你是個練過的人,那你就自己要有眼力見。如果這個師傅在和你試手的時候有你沒有的東西,哪怕你能贏他,最好還是給他留些面子。要向他虛心請教。如今要找個絕世高手當師父很難,大多數武師只得了一些東西,比如有的人整體力好,有的人步法靈活,但是不全面。但是只要他的東西是你沒有的,就值得你和他學習。
第二節 內家拳的外三合
內家拳到底內在哪?我以我的心得說說,考據派莫要拍磚。其實研究出內勁是什麼,也就知道內家拳是怎麼來的。現在言內家者,必言丹田力。言丹田力,比言及打坐啦,內氣啦什麼的。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現在說這些言論的都是胡說八道。內家拳的內勁是從外三合來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練內家者先通過外三合出內勁,再通過內三合保證在迎敵時能正常發揮。只是前輩們當時是用當時他們理解的詞彙來形容拳裡的東西,所以用了些我們現在看上去比較玄的詞彙。但是現在的人還用原先的詞彙,要麼就是他不願說所以故弄玄虛,要麼就是他完全不懂所以只會鸚鵡學舌。
當你做到外三合後,身體出來的力對於對手來說是十分巨大的,不可抗拒的。但是你卻覺著你沒有用力;感覺就像是揮揮手一樣。所以王薌齋說發勁不過手腕一轉。有的時候,若是出手快一點對手會覺的心臟被直接打了一下。而且這股力是能穿透一般的護具的。絕對不像別人說的帶上拳擊手套內勁就出不來了。古人因為不能用現在的詞彙來形容這種力所以就叫它內勁。
那什麼又是丹田力呢?在發力時,手腳一動需要身子配合。而只要丹田一動,身子就能動起來。這就是用丹田力了。但是現在練的人往往只是肚子前突,身子其他部分根本沒有動所以根本發不出勁。這種人要麼對內家拳失去信心轉而攻擊內家拳要麼就是拼命的練小肚子。更可笑的是還以能練出肚子能把重物彈起來的這種雜耍技藝為丹田勁。真正的內勁在發勁的時候根本不用發身,憋氣,把腳震得震天響。真正發勁的時候就合常人走路差不多,所以拳譜上說打人如走路。
第三節 說說無極樁
三大內家拳必以無極樁作為開始,然後無極轉太極,太極轉三才。民國時期的武術書都是以一大堆道教詞彙來解釋什麼是無極什麼是太極,無極如何轉太極。講得詳細點的還把周敦頤的太極圖拿出來幫助讀者了解。但是如果真有讀者靠書裡講得悟出了無極轉太極的真諦,我絕對佩服您的聰明才智。其實無極、太極一點都不玄,只是古人對重心變化的形容。若是有聰明的讀者看到上面的那句話應該就能悟了。我和師父學拳之初,師父教我無極樁和太極樁只用了10分鐘。首先,他讓我雙腳與肩寬就這麼站著,然後拿手輕輕地推了我一下,我立時就覺得站不穩了。我當時已經學過形意拳,也曾站過40分鐘的三體式,沒想到被師父輕輕一指頭就戳得站不穩。當時我慚愧得抬不起頭,沒想到師父說了兩句話我就能站穩了。第一句話是把腳脖子松下去。第二句話是把身體向前傾斜一點,不要挺胸。接著他再拿手指推我胸口我就能站穩了。師父接著說,以後練拳身弓始終要這樣,不能挺胸抬頭。然後接著就不推我胸口,而是推我的左肩窩,然後說:"把重心調到左邊。" 我調到左邊後,身子也就穩了。然後對我說這就是太極樁。其實無極樁就是內家拳最基本的身姿,而太極樁練得則是最基本的重心轉化。這就是無極樁、太極樁的奧妙了。古人把已知的東西套在玄虛的話上自己是看得懂,可是外行參一生都未必參得出來。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人覺得拳譜上什麼都沒講,但是等他練成了卻又覺得拳譜上把什麼都講了的原因。另外師父在推我的時候用的力是不大的,如果力再大上去就要變換身形和腳步了。練內家拳的最忌諱一招用到死,因為是招總能被破。只有練到懂勁後才能突破招式的限制。
第四節 說說內家拳的基本樁功
這裡說說內家拳的基本功。其實不論蹲猴樁也好,三體式也好,甚至八卦掌的夾馬樁,其實要求都一樣,都得校二十四法和達到六合的標準。只是各個樁表現出來的側重面不同所以會讓外行以為不一樣。像蹲猴樁其實就是側重於裹。形意拳老三拳:裹、踐、鑽,裹最重要。沒有裹,你的力就外拋,別人自然而然地就和你頂上了。就算你能把人打出去,那也和內家拳沒啥關係。內行一看,還是個練死力氣的。所以蹲猴樁側重的就是個裹字。你真要能做到這個裹了,後面的五行十二形你一天就能全弄明白了。但是還是要練,不是說你一明白就是絕世高手了。那為啥這個樁又叫蹲丹田呢,因為這個裹是靠兩側的腰肌向裡收完成的(我的感覺上是如此,個人的感覺會不一樣,所以有沒有做到要靠師父指點和師兄弟之間的互相印證)。李洛能得了真傳,就把三體式作為入門樁了。三體式更側重於迎敵的時候要守中用中,所以在裹字上就表現的不明顯了。而八卦掌的夾馬樁更側重於練習內襠勁所以表現形式又不一樣。到了大成拳的渾圓樁,它每個點都側重了,卻每個點都不明顯了。所以千萬不要說哪個樁最好。你認為的最好,是因為你適合這個樁。內家拳的樁出來的東西是一樣的。你程度到了,就不會有門派之見了。而站樁則是要實驗。有的人一站兩小時,其實別人稍稍一碰你就站不穩了。而有的人力氣大,站三體式前胳膊可以架個人,但是碰到懂的輕輕一搭手也站不穩。這都是沒明白站樁要站出個什麼東西。站樁要站出個六面渾圓勁。怎麼說呢,就是有人往前推你拉你,往兩邊拉扯你或是站在你後邊推你你都要能站穩。這就是六面渾圓勁。但是你能站穩不是靠一動不動站在那,而是靠身弓的變化和重心的調整來實現的。所以說站樁要站活了,不要站死了。不要以為站樁是一動都不能動的,真這麼以為你站再長的時間也出不了高功夫。站樁就是要站到對身體和重心的控制能完全隨心所欲。這才是站樁的目的。
第五節 說說力從腳起
內家拳常說不要用手打人要用身子打人。什麼叫用身子打人?那就是用腳。用腳一是為了步伐,二是為了發力,三是為了能在移動中發力。大多數內家拳練習者往往站在原地發力很漂亮,但是你讓他在移動中發力他就發不出來了。這也是為什麼練內家拳的實戰不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會在移動中發力。內家拳的人哪怕到了懂勁的的階段或者說你練到了暗勁或者化勁階段想要實戰也要經過專門的實戰訓練,不然上臺一樣被人打。發勁是內家拳最難練的,師父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設個坎或者留一手。不過這裡先不講發勁,先講個練習發勁的入門級的東西:怎樣體會到力從腳起。
一說到力從腳起,最多的人就是用腿猛蹬,結果在推手中往往被力氣大的人給按住,怎麼蹬都蹬不了腿。幾經打擊後只好苦練力量,若干日後能和力氣大的人頂頂牛了於是感慨果然還是力量重要,要想四兩撥千斤先得有千斤力。可是你想想,楊露蟬體型不大。他在京城中肯定和摔交高手切磋過。蒙古摔跤手那體型哪有小的,可是人家為什麼就贏了。因為人家根本就不是用腿猛蹬。內家拳裡有兩個式子最能體會這個,一個是心意六合拳裡的雞形大劈,一個是太極拳裡的走貓步(本人走貓步都是直接走得楊氏太極拳的摟膝拗步)。我當初見我師父的時候,師父要試試我的程度。他教我做了個雞劈。我們的雞劈是拗步,要求左肩和右膝在一條垂直線上,左腿膝蓋蹲下後頂在右小腿肚中間。當我做好這個姿勢後,他把手放在我的左肩上說:你出來嘛。(意思就是讓我起身)在那種身子擰成那種姿勢下當時我感覺全身沒有可以用力的地方,怎麼也出不來。師父就說:你看過跑步選手是怎麼起跑的嗎?我聽了以後身子稍微前傾(其實就是調整身弓力)同時在後面的左腳掌一蹭地,身子就起來了。師父就是這樣認可的我。他認為我一聽就能做出來(但還不算功夫上身),是屬於可以練出來的。後來師父說你身體比較胖蹲著練太幸苦,心意拳你把主要的幾個招數的勁路搞清楚就行還是和我練太極拳吧。後來我就主要練習太極拳。我練太極拳,師父讓我先練習走貓步。但其實用的是摟膝拗步。摟膝拗步也是做到後腿弓前腿伸的那個動作時,師父讓我停在那,然後用雙手按住我兩邊的腰胯部位。然後說:你出來嘛。結果是我出不來。師父說:你後腿直接就一蹬那就是和我頂了,你本身又是處於背勢,當然出不來了。你要先把身體移進來再蹬腿。於是我先保持後腿不蹬,前膝向前彎曲的同時前腳踩,帶動身體前移後再把後腿伸直這樣就出來了。有時候試這個動作,別人會把手按住你的手,這個時候如果你手上使勁或者你手什麼勁都不用那你也出不來。前一種情況我們叫頂,後一種情況我們叫丟。如何體會初步的不頂不丟呢?你只要像解放軍拼刺刀那樣拿根棍子,讓人拿手頂住拿根棍子。你下身像貓步那樣一動,手臂只要維持你持槍的動作,你的手臂自然會做到不頂不丟。細細品味其中身體的運動細節,你自然會了解到怎麼做到不頂不丟。
第六節 太極拳論
這節我會就我習拳的心得講講太極拳論。王宗嶽和張三丰的都會講到。先講王宗嶽的。「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古人說得話我們往往覺得玄而又玄。練拳的人往往為了一個太極這個名詞都能成為國學大師。其實拳就是拳,古人得了東西就借用當時的語言說了出來。那太極為什麼是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呢?這就要說內家拳的技擊技術了。常見到有人講在推手中應該怎麼制住對手。其實那都是有人配合才能做出來的。真正的推手中,對手是不會給你思考時間的。你只能用本能反應。這個詞是我師父一直強調的,應該是見於王薌齋的書裡吧。本能反應人人都有。只不過我們在交手中往往不是軟就是硬,本能反應出不來了。在推手中,你有了本能反應,身體就會跟著對手自動調整,根本不用你去想。那個時候,對手越用力,你越舒服,把對手發出去得越遠。所以四個字可以註腳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就是一觸即發。太極拳乃至整個內家拳就是靠本能反應打天下。
下面從動之則分一直到而理唯一貫,就是對本能反應的描述。無過不及,講得是掤勁。掤勁是太極拳裡最難練的。因為在推手中你一接手就要掤住對方。怎樣是掤住對方呢?比如對方往下按你的手。他往下按多少,你就隨他多少。要不丟不定。丟就是對方按多少,你比他下得多這就丟了。頂就是你沒他下的多甚至你還往上。但是剛才說的都是形容,不是練法。形容就是告訴你怎麼叫掤。練法上不是這麼練得。所以理唯一貫,這個一貫的理就是本能反應。
從招熟而漸悟懂勁到不能豁然貫通焉事講練出本能反應的步驟。先要招熟。招熟不是能做出動作就行了。招熟是每一招的勁路你都完全清楚,能走得出來。等到招熟了,就已經有基本的聽勁了。聽勁就是對方的力怎麼來的我是知道了,但是怎麼應對卻不知道。這個階段就要把拳招的勁路用活了。比如擠勁,拳架裡是兩手在一起的,在推手中你能兩手不在一起也能做出擠勁那你就往懂勁的路上走。懂勁其實就是完全掌握了本能反應,到了懂勁對你就沒招式了。你怎麼做都是對的。懂勁後就越練越精。越往後,你一搭手就知道對手的勁路在哪,重心在哪,空檔在哪。但是你要練到懂勁非有明師不行。有明師了還要看天分看努力。而且內家拳是挫折教育。有時你感覺懂勁了,第二天又不行了,而後怎麼練都不對。可是歇了幾天後,感覺又來了。所以拳論說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
從虛領頂勁到退之則愈促是講得推手時的要領。首先自身要做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虛領頂勁就是虎豹頭,下頜微微內收。氣沉丹田其實一種形容。真能做到氣沉丹田,本能反應立馬出來。怎麼做到氣沉丹田其實重點在腳腕上。腳腕一松,全身自然而然地隨腳腕下沉而下沉。別人來推你,把力集中在腳上使用。而不是平常的我哪裡受力哪裡緊張。做到這個,就是氣沉丹田了,本能反應來了。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是在交手時要變化重心,但重心的分配始終是三七開。對方的力從左面來我就把重心調到右邊,左邊就虛了。他到右邊了那我就調到左邊。身子一活,接下來就容易了。他的力要往上抬,那就再讓他往上一點。他要按我下去,我就還要再讓他往下一點。他突然往前推我,那我還要把他的力拉長點。他退了或者爛掉了,那我也不客氣直接就腳踏中門不落空了。
最後幾句話不能漏過。不要以為只是單純的讚揚。所謂羽不能加,蠅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是點出內家拳臨場狀態。前半句是點出松的特點。什麼是松?就是別人一搭你手然後馬上拍你的胸口,如果你的手完全沒反應過來或者說是慢半拍去格擋了,那你就不是松。人家一搭你的手想要再動,你的手馬上能附著對方的手動才是松的標準。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則是要懂勁後得到本能反應。英雄所向無敵就是靠的本能反應。
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網絡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太極療訂閱號公眾號:taijilia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