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教學創作思想的藝術學宗旨,其次指向書法家對經典法帖風格範型的創新。作為對風格範型審美屬性的把握,訓練過程中對法帖審美風格的領會、轉換、提升三個關鍵環節,必須重點強調。
領會。領會是悟的過程,關鍵是「悟」。悟,有悟徹、悟道、悟性。悟徹,從根本上領悟,悟透佛理。悟道, 領會道理或哲理。悟性,指創作家對古典範本的分析、理解、深透能力。另有感悟、覺悟、心悟。感悟,由感觸而領會,指書法家對古典範本臨摹實踐中的感觸而從中領會、悟透其奧妙。覺悟,佛教教義指領悟教義的真諦。在此特指書法家對古典範本技術原則、審美風格的領悟,爛熟於胸。心悟,用心領會古典範本的一切經典原則、審美風格。相對準確而言。領會所強調的「悟」,更具書法家的主觀思想色彩即風格範型的創新。
轉換,是對古典範本的「原始資本」積累,經過主觀領會,從中悟其奧妙,進行概括提煉,風格轉換,運用於創作作品中。
轉換的過程有四層遞進關係。一是知其古典範本技術原則並能掌握,即厚實的「原始資本」積累功夫。二是知其所以然。即古典範本技術原則程式化存在的理由,為什麼會是如此而不如彼,明了彼此之間的關係。三是概括提煉,將古典範本技術原則優勢,轉換、運用於創作作品中。
此優勢指書法家對古典範本技術原則在個人創作作品中所需要的原點、要素,這正是書法創作思想在藝術學宗旨中對「技術」原則活用的強調,是風格轉換創新中的重要性體現。因為古典範本中的技術原則,是被固定物化了的物質形態,其間並非都是創作家在創作作品中必須需要承傳、拓展的。況且,古典範本中的技術原則亦並非都是一流的。比如甲骨文尖利的刀痕,金文的「模糊意識」,魏碑、墓誌中的方折、險怪,清人篆、隸書作品的程式化種種。
再深層思考,即便是王羲之的「內擫」,王獻之的「外拓」,顏真卿的圓融密厚,蘇東坡的斂密,黃庭堅的放蕩,米芾的欹側,趙孟的圓熟,董其昌的淡墨,王鐸的漲墨,種種經典筆墨形式、審美風格,亦未必適應於每位書法家,這就需要每位書法家用思想進行概括、提煉,轉換於個人的創作作品中。四是作品技術原則、審美風格優劣得失檢驗。檢驗的尺度、標準, 是對古典範本技術原則、審美風格概括、提煉、運用的合理性。筆動力、線形態、字結構、行氣、章法種種技術原則之間的相向構成關係與風格審美屬性的相互融合。
提升。指書法家對古典範本技術原則總結、概括、提煉、運用所具有的獨特創作思想。換句話說,是創作家對古典範本技術原則承傳、拓展能力的提升和具有獨特技術原則語言在創作作品中的體現。
比如金文創作中運用「漲墨」效果,「焊接」、「撕」、「勒」筆法,強化字形圖像黑白塊面對比關係和線結構的體積量感;運用顏魯公圓融密厚、古拙雄健筆法、線質,將《蘭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詩帖》轉換為八尺條幅、連屏的寫意創作作品等。如此轉換、提升,古人已為我們樹立了典範,比如吳昌碩對《石鼓文》的寫意臨帖與創作。
準確中的精細、惟妙惟肖;寫意中由藝而道的人性彰顯;領會中的感悟、覺悟、心悟;轉換中的概括、提煉、運用,提升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技術原則語言和審美風格,構成了書法家對古典範本物質形態基礎「資本積累」由古質轉化為我用的遞進過程由技而藝而道,技、藝進乎道,由此建立具有個人審美傾向的書法創作作品風格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