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廳發放的字典錯誤百出。央視截屏
自2013年春季開學起,國家將為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新華字典》。今年1月,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新聞出版部門積極配合教育、財政部門做好免費《新華字典》的政府採購工作,要求確保學生拿到品質優良的正版《新華字典》,不得以其他工具書替代。記者在湖北省調查卻發現,湖北教育廳竟然給學生採購了320萬冊盜版的《學生新華字典》,差錯率達到萬分之二十,是國家規定標準的20倍。
新鮮出爐
免費字典沒作者名
今年4月下旬,記者前往湖北省恩施州下轄的恩施市、宣恩縣、鶴峯縣的多所農村小學,了解到,這學期學生們的確都免費配發了字典,1到6年級每人1本。
但記者注意到,孩子們拿到的免費字典,並不是國家財政部、教育部文件中要求的《新華字典》,而是《學生新華字典》,這本字典的出版單位是湖北省當地的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崇文書局,201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這本新鮮出爐的字典與《新華字典》有所不同,對此,有的老師雖然有些疑惑,但她們認為,這既然是當地教育部門配發的正版字典,應該沒有問題。
然而,記者察覺到一個明顯可疑的地方,這本名叫《學生新華字典》的辭書封面上沒有按照有關規定標註作者的姓名。
辭書是最嚴謹的出版物之一,對外宣稱有著近150年悠久歷史的崇文書局,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明顯的疏漏呢?
李代桃僵
原版作者否認主編
記者首先登錄了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官方網站,查詢後發現,這本字典備案在冊的著作者是楊合鳴。
明明有著作者,為什麼偏偏不標註呢?記者隨後來到這本字典的出版單位——坐落於武漢市武昌區雄楚大街的崇文書局了解情況。
崇文書局總經理黃成勇介紹,學生免費字典的採購單位是湖北省教育廳,供貨商是湖北省新華書店,採購方式是「單一來源採購」,崇文書局出版的這本《學生新華字典》最終入選。據了解,湖北全省符合條件的農村中小學生總共約380萬人,從今年春季開學至今已經陸續發放約320萬冊。
按照黃成勇的說法,這本字典是它們通過正常的政府採購程序中標的,那麼,為什麼不按照有關規定標明作者姓名呢?崇文書局副社長鄒華清表示署名是自由的,可以署,也可以不署。這本字典也是以楊合鳴為主,找了一批專家,就都沒有署(名)。
楊合鳴是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辭書專家。這本字典究竟是不是楊合鳴主編的呢?記者隨後找到了楊合鳴教授。
仔細翻閱了這本《學生新華字典》後,楊教授明確告訴記者,這本字典不是他主編的。楊合鳴教授懷疑崇文書局在其中做了手腳,用完全一樣的包裝混淆視聽。
錯誤百出
差錯高達萬分之二十
中國辭書學會原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原主任、著名辭書專家周明鑑先生查閱了這本字典的複印件後,認為這本字典完全可以用「錯誤百出」來形容,存在的錯誤主要包括:注音錯誤、字形錯誤、釋義錯誤、例句錯誤、部首錯誤、英漢對照錯誤以及標點符號錯誤。
根據周教授詳細標註的各種錯誤,記者在這本《學生新華字典》檢字表第24頁看到,彝族的「彝」字,是一個錯別字;正文第1頁,「啊」字的英文「what」被寫成了「uhat」;正文第10頁「把」字的例證「話把兒」成了「活把兒」;正文第18頁,「暴」字的例證中,「暴露」的「露」字缺失;正文第33頁,栟櫚,也就是古代棕櫚的「櫚」字,正確注音應該為第二聲(驢),這本字典卻標註為第三聲(呂)……此外,周教授告訴記者,這本字典還存在不少部首錯誤和檢字表頁碼錯誤,而這恰恰是中小學生學習認字過程中最常用到的。
辭書專家抽取了這本字典的凡例、檢字表、附錄和正文的約10萬字內容,發現編纂和校對質量極差,正文差錯率超過萬分之十五,總體差錯率則高達萬分之二十。
周明鑑指出:按照國家(規定的)圖書的合格標準是差錯率合格線是萬分之一,超過萬分之一就不合格了,超過萬分之五就應該銷毀了。
周明鑑直言,這本字典的編纂存在嚴重問題。
疑竇叢生
花正版錢買問題字典
除了字典裡存在五花八門的錯誤以外,在進一步的調查中,記者發現,這本字典的採購價格、印刷質量、紙張方面都存在不少疑問。
湖北省教育廳花的是正版《新華字典》的錢,買的卻是另一版本的問題字典。
除了價格上存在的疑問,採訪中,辭書專家還告訴記者,字典作為工具書,對紙張和印刷質量要求非常高,正版《新華字典》目前都採用特製的字典用紙,成本要高於普通紙張的字典,而湖北省發放給學生的這本問題字典使用的紙張並非專用字典紙,而是普通膠版印刷紙。
那麼,這本編纂、印刷、銷售價格都存在種種疑問的字典,究竟是怎樣通過程序嚴格的招投標審核的呢?記者隨後前往負責免費字典政策落實及採購的湖北省教育廳進一步了解情況。然而,湖北省教育廳辦公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當地農村學生配發字典的相關事宜,由教育廳資助管理中心全權負責,相關廳領導對此事了解不多,而資助中心的負責人姜旭萍主任目前因故無法接受記者的採訪,隨後,記者又多次致電教育廳,電話和書面採訪都被對方婉言拒絕。
暗度陳倉
應銷毀字典發320萬冊
湖北省教育廳為全省3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的不是國家明確要求的正版《新華字典》,而是當地一家出版社在政策出臺之後新出版的所謂《學生新華字典》,而這本字典甚至出現了很多常識性錯誤,屬於應當被銷毀的圖書。那麼,湖北省教育廳為什麼要採購這樣一本問題字典呢?記者在當地採訪中了解到,在字典採購鏈條的背後,有幾個重要的信息耐人尋味。
第一個重要信息是,國家財政部、教育部下撥中央補助資金是在去年10月,而這本問題字典的首次出版時間,恰恰是在中央政策出臺後不久的今年1月份,湖北省教育廳最終採購的並不是其他一些省區市選用的正版《新華字典》,而是這本由當地出版社新印製的問題字典。
第二個重要信息是,崇文書局總經理黃成勇的身份問題。黃成勇告訴記者,省新華書店是湖北全省免費字典的供應商,崇文書局是在接到省新華書店通知後才知道這本字典被選定了。然而,據記者了解,黃成勇是幾個月前才剛剛調任崇文書局總經理的,此前,他擔任湖北省新華書店的副總經理一職,負責的恰恰是全省教材的採購工作。崇文書局的這本問題字典能夠順利入選,與黃成勇的身份有無關聯,也是一個問號。
第三個重要信息是,中央有關部門依據2011年教育事業統計數據,下撥給湖北省教育廳的補助資金為6608萬元,以國家確定的每本字典14元的標準計算,符合條件的學生人數應為470多萬人,而據湖北省新華書店主管教材發行工作的副總經理彭瑛介紹,該省實際應免費發放的字典數量為380萬冊,並不是470多萬冊。這就意味著,湖北省免費發放字典的數據存在水分和疑問。
目前,湖北全省已經發放了約320萬冊,其餘的約60萬冊正在陸續印製發放,也就是說,其餘的農村學生拿到的仍然將是這本問題字典。
旁門左道
惠民政策執行走樣
據了解,2012年10月,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出臺文化惠民政策,由中央財政拿出17億元,為全國約1.2億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中小學生每人免費配發一本《新華字典》。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就在中央有關政策出臺不久,部分省市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卻走了樣,發放給學生的字典並不是《新華字典》,而是由一些出版單位在中央政策出臺之後的短短幾個月內,突擊組織編寫的各種版本的字典。
湖北、雲南、河北、黑龍江等地,已經用不同版本的字典替換《新華字典》發放給學生,今年3月,雲南省騰衝、臨滄等地甚至出現了將10多萬冊盜版字典發放給學生的情況。在雲南省一所農村小學採訪時,記者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問題字典給孩子們造成的危害。
記者:黑板報是你寫的嗎?
學生:嗯。
記者:你能給我讀一下嗎?
學生:少用一次「姓」筷子。
記者:不用、少用一次「姓」筷子。有錯別字嗎?
學生:看不出來。
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會讓成長中的孩子們終身受益,因此中央才出臺了免費發放《新華字典》這一重要的文化惠民政策,來解決1.2億農村中小學生缺字典的問題,截至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已經落實到位了正版《新華字典》6500多萬冊,正在逐步發放,而包括湖北在內的一些地方在執行中央政策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