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的風範:絕不願留虛名以汙人耳目!

2021-02-07 騰訊佛學

文/念君

2019年1月17日,農曆臘月十二,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大師誕辰紀念日,許多佛教網站與公號都發布了紀念文章。

文章中引用頻率最多的是南山律中興之祖弘一大師對印光大師的評價:「弘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所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其實這一段話,有兩處較大的問題需要澄清,否則習而不察,人們會忘記原有的文義,以訛傳訛:

一是此段話並非是弘一法師的原創,而是由周孟由居士所言,弘一法師作了引用。

原文為:「法師之本,吾人寧可測度!且約跡論,永嘉周孟由嘗云:法雨老人,稟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步武資福,宏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二百年來,一人而已。誠不刊之定論也。」

可以看出,這是周孟由居士對印光大師的評價,而非是弘一法師的評價,只是弘一法師引用了此段話。

二是原文是「二百年來,一人而已。」而非是「三百年來,一人而已!」這是另一訛傳。

但也有人試圖詮釋為什麼說是三百年,說是上溯到明末蓮池大師,就是三百年,認為印光法師是從蓮池大師以來最傑出的淨土祖師。這樣的解讀更是錯上加錯。

印光大師推崇蕅益、行策、省庵大師,更將徹悟大師推為十二祖,如果按這樣的邏輯,上溯二百年,正是徹悟法師生活的時代,不會僭越祖師,是否更妥當呢?其實正確的做法,應回歸本有原文,而不要作更多的演繹。

無論是二百年還是三百年,這樣的評論均是印光大師所不願接受的。印光大師在《與馬契西書》裡專門就馬契西為其作傳一事提出忠告:

人生世間,須安本分,越分作為,及與讚譽,皆為招禍取辱之本。光一庸劣粥飯僧,汝為甚麼為我作傳?

膽敢以「去聖時遙,真修日鮮」等四句下,便以我承之,令我得罪於天下宗教知識,賢士大夫。汝意謂說得好聽,便為榮幸乎?不知以凡濫聖,罪在不原。

汝亦曾看《楞嚴經》,何不知犯大妄語,其罪重於殺盜淫罪,百千萬億倍乎?汝如此妄為,不但汝自己罪過得不得了,且令光現在受明眼人唾罵,將來受阿鼻地獄之苦報,無有出期。譬如庶民,妄稱帝王,罪必滅族。

良以大妄語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汝以此當架子擺乎?祈將其稿焚之,以後不得另有所述。

我只要得生西方,要傳做甚麼?汝將謂由此便可留芳百世乎?而不知瞎造謠言之傳,不但遺臭萬年,且復受苦永劫也。若以吾言為非,則是魔王眷屬,請從此絕。

同樣在《復楊樹枝居士書》中也有這樣的規勸:

至於行履,有何可上紙筆,著述亦無。文鈔自徐蔚如排印後,則隨順人情,為之流布。自十五年中華書局增廣文鈔版排好,此後所有隨便應酬之作,概不存稿。

吾鄉同輩,已經死盡。趙士英乃後生,得其傳聞,而一片明月照九州之偈,亦非光作。光之為人,不傲不諂,視一切有勢力無勢力者,亦無二致。

居士既抄趙士英之記,今仍寄回,亦不修改,以不願留此醜跡於世。若即將此紙撕滅,竊恐居士謂不近人情。

今人每每求諸名人,為己父母,及為己作諸傳記,以期留身後之名耳,光頗以此為恥。不但光自己不求人作,即光父母,亦不自作,況求人乎?縱能名滿天下,還能以此了生死否。

以故光之名心,淡極淡極。每見求人撰文者,心輒痛息。以故常曰:世間人多多都是好名而惡實。光豈惡名哉?以無實之名,實為大辱,故不願有此空名也。

由此我們想到,大師生前以凡夫自居,別號常慚愧僧,就是為了對治不知道慚愧,未證言證的毛病。

曾有居士夢到大師為大勢至菩薩再來,赴蘇州謁師並告知夢境。遭到大師的呵斥:「莫瞎說!莫瞎說!以凡濫聖,招人毀謗。此夢更不許汝對人說,否則非我弟子!」

印光大師一生本分,平實,不招搖,不作怪,曾囑咐妙真和尚要保持靈巖家風:「你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印祖最痛恨的就是裝腔作勢,最推崇的就是本地風光。

我們可以節選一段真達法師等人所撰《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中的話來看看印光大師的風範:

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不離因果,不涉虛文,應折伏者,禪宿儒魁,或遭呵斥,即達官顯宦,絕無假借,應攝受者,後生末學,未嘗拒卻,縱農夫僕婦,亦與優容,一種平懷,三根普利,情無適莫,唯理是依。

但念時當叔季,世風日下,非提倡因果報應,不足以挽頹風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實行信願念佛,決不能了生死而出輪迴,故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凡有請益,必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之實事實理,諄諄啟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為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捷徑,雖深通宗教,從不談玄說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聞者悉皆當下受益,此即蓮池大師論辯融老人之言曰,此老可敬處,正在此耳。

因師平實無奇,言行合一,所以真修實踐之士鹹樂親近,致使叩關問道者,亦多難勝數,且師以法為重,以道為尊,名聞利養,不介於懷,民十一年(六十二歲),定海縣知事陶在東,會稽道道尹黃涵之,匯師道行,呈請大總統徐,題賜悟徹圓明匾額一方,齎送普陀,香花供養,極盛一時,緇素欣羨,師則若罔聞知,有叩之者,答以虛空樓閣,自無實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等語,當今競尚浮誇之秋,而澹泊如師,實足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若道若俗,獲益良多。

印光大師曾表明心跡:「然而光之為人,絕不願留虛名以汙人耳目。」

從以上文字可以感受到印祖樸實無華、平平常常的家風。所以今天在紀念印光大師時最重要的是回歸他老人家的本懷與家風,而不是沿用當年他最不願看到的張揚與排場。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善心助人,福報連綿;不願付出而求佛保佑,何來福報
    上一節說到有一個人因事業受挫,前來報國寺求見印光大師。他剛剛走進寺院門口,一個五十歲上下的出家人招呼說:「居士,你是遠方來的吧?」「你何以知道?」這教員對寺院出家人故弄玄虛的行徑很是反感,耿直地反問。那出家人並不生氣,仍然和藹地說:「大師有規定,每逢初一十五,接受當地人的皈依,遠地而來的居士,則隨時為之說法皈依。今天早晨收早飯碗後,老法師未開窗門,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凡是午前,一定會有遠處來的人請求皈依。」「我隨便走走,不是來皈依的!」聽說每天都有遠地人前來皈依,那教員頓時一怔,卻還是倔強地否認了。
  • 印光大師:念佛治病的關鍵在哪裡?
    印光大師開示:在《念佛四十八法》中,還有「病中持名」一法,現摘錄如下:病者,死之機也。死者,凡聖淨穢之關也。病中當作死想,勤念佛名,決定帶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願,若於病上略一停想,則一切愛戀、恐怖、煩惱安排種種雜念一齊現前,生死關頭如何濟事?
  •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印光大師開示】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
  • 印光大師欣慰:你們捨生忘死去抗日,勝過我這個只會念經的老和尚
    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將八十高齡,弟子們商議著給他祝壽。「好啊!師父弘揚佛法一輩子,收到成千上萬的功德,全都分文不留,也清苦了一輩子,如今年將八十,我們正該給師父祝壽祝賀祝賀!」眾弟子紛紛答應,深知師父不會允許,只好瞞著印光大師,悄悄籌備開來。
  • 印光大師欣慰:你們捨生忘死去抗日,勝過我這個只會念經的老和尚
    師父弘揚佛法一輩子,收到成千上萬的功德,全都分文不留,也清苦了一輩子,如今年將八十,我們正該給師父祝壽祝賀祝賀!」眾弟子紛紛答應,深知師父不會允許,只好瞞著印光大師,悄悄籌備開來。他們沒想到,儘管他們籌劃周密,終於還是被師父覺察出來了,於是,印光大師召集寺院僧眾講話:「聽說眾道友正在為我籌辦八十壽辰祝壽活動,印光感謝大家一片好意,卻不得不懇求你們,不必辦了!
  • 李炳南老居士與印光大師的因緣
    那些書多提到印光法師,心想印光法師必是有道高僧。同時,了解到同縣的大文學家張廣傳是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濟寧老友也推薦他應皈依印光大師。事後,鄰縣推薦一位林姓代表來致謝,李炳南看到林氏腕上戴有一串念珠,言談間得知他也是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於是說出自己想皈依印光大師的願望。林居士答應寫信介紹皈依。不久,蘇州來一信,乃是印光大師的親筆開示,並賜給李炳南法名德明。這一天是舊曆七月十二日。李炳南喜出望外,第二天,就依照信中所示儀式在佛前自行皈依禮,正值大勢至菩薩紀念日。同時,將大師的開示供在佛前,叩首一百次,表示敬誠。
  • 印光大師:真正的高僧絕不會說自己是佛菩薩再來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印光大師原文】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始終不會自己向人說:我是真正的菩薩,我是真正的阿羅漢。洩漏佛的密旨因由,輕浮地告訴初發心學人。只有當他臨命終時,暗有遺囑的例外。」 而智者大師,實際是本師釋迦弁尼佛的化身。到了臨終時,有弟子問他所證的位次。大師回答說:「我不引領眾人修行,必定清淨六根。損害自己,利益他人,只證到五品位罷了!」這是仍以凡夫自居啊!五品就是圓教的觀行位。悟解與佛同等,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還沒能斷。
  • 印光大師:字為世間珍寶。最神奇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印光大師開示】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
  • 成就靈巖道風 印光大師制定五條共住規約
    印光大師法相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為扭轉佛教風氣,在蘇州靈巖山寺創立和規劃十方專修淨土道場,成就「靈巖道風」的美譽,為佛教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今天仍為人稱道。清末以來,漢傳佛教某些寺院存在制度濫、傳戒濫、住持濫的現象,一些僧眾熱衷於應酬經懺,不注重修學,以致佛教慢慢衰微。
  • 佛教 印光大師功德無量:偏執背後的慈悲,缺陷當中的圓滿
    曾幾何時,我認為,太虛大師學教而不實,印光大師修淨而不圓,弘一大師持律而不嚴。這就是我當時的看法。當然這是當年少不更事的時候的狂妄病了,現在回頭很是慚愧。(懺悔懺悔!)我是個很執著愚頑的人!加之閉關期間,除了念經就是打坐,剩下就是吃喝拉撒等無奈餘事了。
  • 南懷瑾為何推崇印光大師開悟法門?修行人都知道卻很少有人會使用
    印光大師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因其在淨土法門方面的修持及佛法見解而備受推祟,被尊為蓮宗第十三代祖師。念佛法門雖是印光大師畢生向世人推薦的修持法門。然而世人卻很少知道,他開悟的修持法門卻並非念佛法門,而是念死法門。
  •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國學泰鬥錢穆親述印光大師的神通
    老陽按:印光大師,是淨土十三祖,一生弘揚淨土法門,自己的修行也有很高的成就,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罷了。關於印光大師,其實是菩薩再來,這一點,在佛教界已經毋庸置疑了。今天老陽就給大家說說印光大師的故事。宣化上人講述印光大師的來歷現在講一講印光老法師,他是陝西人,受戒之後就到普陀山去閉關,他這個閉關就是一天到晚看藏經。他看藏經是畢恭畢敬。端然正坐。到廁所去,要另外換衣服,另外換鞋子。用過廁所,洗淨之後,回來又把看經所穿的衣服再穿回來。即使廁所很乾淨,他都要這麼換。
  • 印光大師:若信願真切命終時,往生淨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
    【印光大師開示】1、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
  • 誰是印光大師座下第一位皈依弟子
    印光大師不剃度出家的弟子,但是在家皈依弟子遍及天下。印光大師的第一位皈依弟子是溫州周孟由居士。在《印光法師文鈔》中收錄了數十封印光大師給周孟由居士的書信,都隱去了真名,用的是「永嘉某居士」或「念佛居士」的化名。
  • 終南山佛教聖地聖壽寺和印光大師的淵源
    由此,更加追想大師的德教,正本而清源,使煌煌大道大行於世,足慰平生矣!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
  • 印光大師半夜驚醒,並大聲念佛,究竟是什麼原因
    印光大師這才點點頭,欣喜地說:「初一可以,就定在初一!」印光大師一錘定音,決定了妙真法師升座的日期。各執事詢問了相應程序,明白了各自應該準備的事項,一切安排下去時不覺已經到了晚餐的時候。也不知什麼緣故,當天晚上,印光大師突然腹瀉了五六次,讓寺院僧人很是擔心。可是到了第二天,印光大師仍然清早起床,看不出精神疲乏的現象,讓他們不由得暗暗驚奇。
  • 印光大師:會集佛經會開啟隨意妄改佛經的風氣
    光一向不以為悅人耳目而誤人。若不以光言為非,則守分修持。否則不妨各行各道。他日陌路相逢,交臂而去,不須問你是何人,我是誰。(復王子立居士書一) 【二】《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
  • 印光大師惋惜:一個具有慧根的高明之士,被紅塵繁華迷失了本性
    上一節說到有一個叫吳引之的探花,來求教印光大師,說他的前世是佛門弟子,今世卻是官場中人,身不由己,求大師開示。印光大師一聽,頓時驚詫不已。沉吟再三,才斟酌著說:「據老衲揣摩,探花如果真前生是我佛門弟子,必定經受畢生虔誠苦修,種下碩大善果,方才有此善報。然而……」正要給這個探花開示因果,無奈前來拜謁的居士接踵而至,讓他不得不暫時打斷意猶未盡的話題。
  • 印祖畫傳丨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特輯
    >上海晚晴工作室創作繪製公元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大師生於陝西省郃陽縣(今合陽縣)赤城東村,俗姓趙,名丹桂,學名紹伊,字子任。此前,大師一直隱居普陀,罕有知其名者。自文章登報,大師之名逐漸傳揚天下。一代淨土宗師,從此龍天推出,大放光明。公元1919年民國八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拜見大師,一再祈求收為皈依弟子。大師觀察時機成熟,遂為他們各賜法名。周家兄弟及其庶祖母成為大師第一批在家皈依弟子。
  • 信徒們認為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轉世,但他不承認,更勸人勿謠傳
    正月十五上午,照規矩是大師給本地人開示的日子,可是本地人都在忙著鬧元宵,印光大師的關房沒有一個人前來拜謁。眼看到了中午,忽然走來一個年輕女學生請求開示。「小妹子,你有什麼疑問,儘管說出來好了。」大師和藹地讓她坐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