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本章節歡迎轉發。
讀傳而敬師,敬師而敬佛。法布施得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
請幫忙轉發本書,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節說到有一個人因事業受挫,前來報國寺求見印光大師。
他剛剛走進寺院門口,一個五十歲上下的出家人招呼說:「居士,你是遠方來的吧?」
「你何以知道?」這教員對寺院出家人故弄玄虛的行徑很是反感,耿直地反問。
那出家人並不生氣,仍然和藹地說:「大師有規定,每逢初一十五,接受當地人的皈依,遠地而來的居士,則隨時為之說法皈依。今天早晨收早飯碗後,老法師未開窗門,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凡是午前,一定會有遠處來的人請求皈依。」
「我隨便走走,不是來皈依的!」聽說每天都有遠地人前來皈依,那教員頓時一怔,卻還是倔強地否認了。
這齣家人仿佛窺破了他心底似的,微微一笑說:「我陪你去見老法師好嗎?」
此人仿佛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所推動,不由自主跟隨他走進大門,經過天井轉進西門,那帶路的出家人隨手一指,果然看到關房窗門未開,不由得心裡又是一怔。帶路的出家人輕輕扣響關門稟報,才轉身說:「見到老法師,要合掌頂禮三拜。」
此人心裡疑惑,發覺裡面一個老和尚輕輕走到窗前探出頭來。仰頭一看,頓時覺得老和尚慈眉善目,正在慈祥地注視自己,仿佛就是自己去世多年的爺爺。他心裡一熱,骨子裡的傲慢霎時融化,不由自主合掌稽首,雙腿一軟徐徐跪下了,眼裡湧出了淚水。
「起來吧!」仿佛一股春風沐浴心田,印光大師伸出右手攜他起來,讓他坐在窗前,握住他的右手不放,和藹地說,「居士有什麼疑問,隨便說說好了。」
此時此地,這個國文教員如醉如痴,頓時覺得來時的許多牢騷如同煙消雲散,恨不能將心裡的苦悶盡情傾訴出來,可一時也不知說什麼好。還是那個引路的出家人從旁提醒說:「請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握住國文教員的手,娓娓而談:「眾生降臨世間,便帶來無限苦難和諸多苦惱。唯有忠臣孝子和虔誠佛徒能泰然自若,真正做到『無故加之而不怒,驟然臨之而不驚』的無我境界,然而這並非容易啊!古人曾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此言深合佛理,足夠我輩深思銘記。當今人心不古,更得從小事做起,必須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還要夫妻互敬,對小孩不要溺愛。俗話說得好:『新婦新來,教兒嬰孩』。居士身為國文教員,更應該明白,家庭興盛要有好兒孫,國家興盛要有好國民。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須養成敦厚慈悲善良的心理才行。未來的劫數無法避免,必須隨時隨地擁有慈悲心……」
此人原以為老和尚只不過開導自己早晚念經而已,沒想到大師如此淵博,字字句句深合自己國文教員的思想,頓時如同醍醐灌頂,原來高傲的腦袋仿佛餓雞啄米一般連連點頭。然後,還就時下僧人放焰口之類的做法一一請教。
儘管話題涉及僧人忌諱,印光大師還是坦然說:「你的提問很好,可見你心地坦誠無所忌諱。老衲坦言,那些個放焰口,破血潮,做壽生,寄冥庫的舉動,都是迷信。老衲還得承認,也確實是有些出家人謀生的一種方法。還是見賢思齊,不要去做那些迷信的事!若要求得福報,需誠心向善,懂得布施和幫助別人,自然福報連綿。若自己不願付出,一味求佛保佑,此乃面善心惡,何來福報……」
這國文教員萬萬想不到,印光大師居然會對天下通行的佛家法事如此直爽,統統指斥為迷信!他不由得俯身下跪,顫聲說:「弟子頑冥,今日承蒙大師指點,方才領悟大師不愧高僧大德,的確修行到了『心底無私天地寬』的菩提境界!」
那個帶路的出家人亦面露喜色,從旁提醒說:「居士領悟,還是請老法師說皈依吧!」
那國文教員心悅誠服,當即跪下請求皈依。大師欣然接受,給他舉行皈依儀式,賜名「德馥」,還送給他一部文鈔,一部《嘉言錄》,說不能吃長素就吃十齋也行。此人想起常見先母用紅紙包一個銀元供養和尚,也拿出一張五元鈔票供養師父。大師收下了,立即叫明道法師拿去記帳,德馥居士回去後在年終的時候收到一本「弘化社徵信錄」,內有「趙德馥居士,印經書功德五元」。收到這張徵信錄,趙德馥為大師的崇高品格感動不已,還熱情介紹朋友皈依大師座下。
印光大師在往來於江浙各寺的歲月裡,究竟普渡了多少皈依弟子,實在難以計算。那些別的寺院僧人時常登門請教:「師父,當今佛道衰微人心思亂,寺院香火日漸冷落,廟產尚且難以保全,我輩苦口婆心感化眾生向佛,還要遭受他們的譏諷,是以心灰意冷,然而,前來皈依師父的居士絡繹不絕,弟子驚羨不已,敢問師父有何秘訣?」
「印光也是平庸出家,乃是遵循儒家聖人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遇父言慈,遇子言孝,使得各自外盡人倫,內消情慮,恢復本有真性而已,哪裡有什麼秘訣呢?」大師誠懇地說,自己除了早晚念佛戒律自持之外,就是盡力流通佛經善書,讓天下蒼生自動接受佛家理念,此外便無能為力。
「師父說沒有秘訣,這『因材施教』,正是師父秘訣,弟子誠懇受教!」那些請教的弟子聽得生大歡喜,「回去之後,弟子也遵照師父的辦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還要遇師言嚴,遇徒嚴恭,使得他們各盡人倫恢復真性,也不愁他們不皈依了!」
「你們能想到這樣,當然最好。」印光大師點點頭,然後長長一嘆,「畢竟感化的民眾不過滄海一粟,印光時常困惑。」
他們都驚訝了:「師父皈依弟子數十萬,弟子望塵莫及,還有什麼困惑?」(預知印光大師如何回答,請看下一節)
(本人是原著作者靈悟法師的皈依弟子,奉師父之命在網絡上發布文章,求功德,所有功德以及稿酬,本人都會轉帳給師父,為正在修建的寺院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