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善心助人,福報連綿;不願付出而求佛保佑,何來福報

2020-12-09 吳學華講歷史

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本章節歡迎轉發。

讀傳而敬師,敬師而敬佛。法布施得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

請幫忙轉發本書,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節說到有一個人因事業受挫,前來報國寺求見印光大師。

他剛剛走進寺院門口,一個五十歲上下的出家人招呼說:「居士,你是遠方來的吧?」

「你何以知道?」這教員對寺院出家人故弄玄虛的行徑很是反感,耿直地反問。

那出家人並不生氣,仍然和藹地說:「大師有規定,每逢初一十五,接受當地人的皈依,遠地而來的居士,則隨時為之說法皈依。今天早晨收早飯碗後,老法師未開窗門,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凡是午前,一定會有遠處來的人請求皈依。」

「我隨便走走,不是來皈依的!」聽說每天都有遠地人前來皈依,那教員頓時一怔,卻還是倔強地否認了。

這齣家人仿佛窺破了他心底似的,微微一笑說:「我陪你去見老法師好嗎?」

此人仿佛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所推動,不由自主跟隨他走進大門,經過天井轉進西門,那帶路的出家人隨手一指,果然看到關房窗門未開,不由得心裡又是一怔。帶路的出家人輕輕扣響關門稟報,才轉身說:「見到老法師,要合掌頂禮三拜。」

此人心裡疑惑,發覺裡面一個老和尚輕輕走到窗前探出頭來。仰頭一看,頓時覺得老和尚慈眉善目,正在慈祥地注視自己,仿佛就是自己去世多年的爺爺。他心裡一熱,骨子裡的傲慢霎時融化,不由自主合掌稽首,雙腿一軟徐徐跪下了,眼裡湧出了淚水。

「起來吧!」仿佛一股春風沐浴心田,印光大師伸出右手攜他起來,讓他坐在窗前,握住他的右手不放,和藹地說,「居士有什麼疑問,隨便說說好了。」

此時此地,這個國文教員如醉如痴,頓時覺得來時的許多牢騷如同煙消雲散,恨不能將心裡的苦悶盡情傾訴出來,可一時也不知說什麼好。還是那個引路的出家人從旁提醒說:「請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握住國文教員的手,娓娓而談:「眾生降臨世間,便帶來無限苦難和諸多苦惱。唯有忠臣孝子和虔誠佛徒能泰然自若,真正做到『無故加之而不怒,驟然臨之而不驚』的無我境界,然而這並非容易啊!古人曾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此言深合佛理,足夠我輩深思銘記。當今人心不古,更得從小事做起,必須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還要夫妻互敬,對小孩不要溺愛。俗話說得好:『新婦新來,教兒嬰孩』。居士身為國文教員,更應該明白,家庭興盛要有好兒孫,國家興盛要有好國民。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須養成敦厚慈悲善良的心理才行。未來的劫數無法避免,必須隨時隨地擁有慈悲心……」

此人原以為老和尚只不過開導自己早晚念經而已,沒想到大師如此淵博,字字句句深合自己國文教員的思想,頓時如同醍醐灌頂,原來高傲的腦袋仿佛餓雞啄米一般連連點頭。然後,還就時下僧人放焰口之類的做法一一請教。

儘管話題涉及僧人忌諱,印光大師還是坦然說:「你的提問很好,可見你心地坦誠無所忌諱。老衲坦言,那些個放焰口,破血潮,做壽生,寄冥庫的舉動,都是迷信。老衲還得承認,也確實是有些出家人謀生的一種方法。還是見賢思齊,不要去做那些迷信的事!若要求得福報,需誠心向善,懂得布施和幫助別人,自然福報連綿。若自己不願付出,一味求佛保佑,此乃面善心惡,何來福報……」

這國文教員萬萬想不到,印光大師居然會對天下通行的佛家法事如此直爽,統統指斥為迷信!他不由得俯身下跪,顫聲說:「弟子頑冥,今日承蒙大師指點,方才領悟大師不愧高僧大德,的確修行到了『心底無私天地寬』的菩提境界!」

那個帶路的出家人亦面露喜色,從旁提醒說:「居士領悟,還是請老法師說皈依吧!」

那國文教員心悅誠服,當即跪下請求皈依。大師欣然接受,給他舉行皈依儀式,賜名「德馥」,還送給他一部文鈔,一部《嘉言錄》,說不能吃長素就吃十齋也行。此人想起常見先母用紅紙包一個銀元供養和尚,也拿出一張五元鈔票供養師父。大師收下了,立即叫明道法師拿去記帳,德馥居士回去後在年終的時候收到一本「弘化社徵信錄」,內有「趙德馥居士,印經書功德五元」。收到這張徵信錄,趙德馥為大師的崇高品格感動不已,還熱情介紹朋友皈依大師座下。

印光大師在往來於江浙各寺的歲月裡,究竟普渡了多少皈依弟子,實在難以計算。那些別的寺院僧人時常登門請教:「師父,當今佛道衰微人心思亂,寺院香火日漸冷落,廟產尚且難以保全,我輩苦口婆心感化眾生向佛,還要遭受他們的譏諷,是以心灰意冷,然而,前來皈依師父的居士絡繹不絕,弟子驚羨不已,敢問師父有何秘訣?」

「印光也是平庸出家,乃是遵循儒家聖人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遇父言慈,遇子言孝,使得各自外盡人倫,內消情慮,恢復本有真性而已,哪裡有什麼秘訣呢?」大師誠懇地說,自己除了早晚念佛戒律自持之外,就是盡力流通佛經善書,讓天下蒼生自動接受佛家理念,此外便無能為力。

「師父說沒有秘訣,這『因材施教』,正是師父秘訣,弟子誠懇受教!」那些請教的弟子聽得生大歡喜,「回去之後,弟子也遵照師父的辦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還要遇師言嚴,遇徒嚴恭,使得他們各盡人倫恢復真性,也不愁他們不皈依了!」

「你們能想到這樣,當然最好。」印光大師點點頭,然後長長一嘆,「畢竟感化的民眾不過滄海一粟,印光時常困惑。」

他們都驚訝了:「師父皈依弟子數十萬,弟子望塵莫及,還有什麼困惑?」(預知印光大師如何回答,請看下一節)

本人是原著作者靈悟法師的皈依弟子,奉師父之命在網絡上發布文章,求功德,所有功德以及稿酬,本人都會轉帳給師父,為正在修建的寺院添磚加瓦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惋惜:一個具有慧根的高明之士,被紅塵繁華迷失了本性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
  • 我們遇到困難,求佛、求神明保佑,求有方法
    我們以這樣的心願求佛菩薩,求一切神明,都會得到幫助。絕對不是說,我要信這個教,神才幫助我、才保佑我,不信這個教,神就不保佑我,那是人的觀念,那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在許多宗教經典裡頭它沒有這個說法。真正能捨己為人的人,這個人有福,並沒有說是一定要信教才行。
  • 印光大師: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注】印光大師說:「今人如果不專修淨土,即使修得再好,把經藏都通透了,也開悟了,到死的時候,還是用不著!」  菩薩尚且有隔陰之迷,一轉世就迷了,連菩薩都如此,何況我們薄地凡夫!  不想往生淨土,是因為福報不夠,那就更沒福報學懂般若佛理了。  福報不夠, 學甚深般若會落入文字禪和狂禪, 也不能真正懂得甚深般若。
  • 印光大師的點撥:一個好命的人,身上往往有這四大吉兆
    作為近代佛門大德,印光法師就曾在給自己弟子開示的時候提到,一個人的命好與否其實並不需要通過禮佛禱告來作證,而是在於你的善業,即善心善念善行。日常中每個人命到底好不好,其實也早有徵兆預示,只是自身不知罷了。
  • 印光大師摒除成見,去監獄講佛法因果,促進囚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
  • 印光大師的風範:絕不願留虛名以汙人耳目!
    無論是二百年還是三百年,這樣的評論均是印光大師所不願接受的。印光大師在《與馬契西書》裡專門就馬契西為其作傳一事提出忠告:人生世間,須安本分,越分作為,及與讚譽,皆為招禍取辱之本。居士既抄趙士英之記,今仍寄回,亦不修改,以不願留此醜跡於世。若即將此紙撕滅,竊恐居士謂不近人情。今人每每求諸名人,為己父母,及為己作諸傳記,以期留身後之名耳,光頗以此為恥。不但光自己不求人作,即光父母,亦不自作,況求人乎?縱能名滿天下,還能以此了生死否。以故光之名心,淡極淡極。每見求人撰文者,心輒痛息。以故常曰:世間人多多都是好名而惡實。光豈惡名哉?
  • 為什麼說,真正信佛之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
    生活中,信佛的人不在少數,人們往往擠破頭角去一些佛教聖地去求佛。今年,如往常一樣,我陪著一向信佛的母親去南嶽衡山去進香。母親是個多年信佛的忠誠信徒,每次一到那些廟宇或者佛教聖地去進香,嘴裡就會默念很多自己的心願,希望佛能助她實現。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同母親一般求佛的人還有很多。
  • 印光大師得到總統賜匾,卻躲避盛譽,成為佛教界的一段佳話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
  • 「福報」什麼是福報?增加福報的方法有哪些?
    【福報】什麼是福報?增加福報的方法有哪些?福報基本釋義  【1】福利果報。如六趣中人天之福報。《增一阿含經一》曰:「雖受梵天福,猶不至究竟。」百論上曰:「福報滅時,離所樂事。」《大乘義章九》曰:「依智起福,依福起報。」  【2】福德報應。《史記·張儀列傳》:「夫造禍而求福報,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楚 ,雖欲毋亡,不可得也。」
  • 印光法師:不回向也能獲大益嗎?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7頁 復陳錫周居士書)念《法華經》,也須要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則與念佛功德無異。若不回向西方,則是自分其心,念不歸一,臨終便難定得往生。此實最要之一著也。
  • 增加福報最快的方法有哪些?多積累福報,保佑家人平安!
    增加福報最快的方法有哪些?多積累福報,保佑家人平安!我們平時都說要多行善積德,這其實就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積累福報的方法。一個人要多積累福報,自己的運勢也會變得順利很多,也會有好運圍繞著你。那麼我們平時除了可以多行善事之外,還可以如何去增加福報呢?
  • 學佛不是求佛,求佛保佑其實是一種錯誤
    燒香拜佛,求佛顯靈保佑自己所求如願,這是大多數學佛者的心態,也是大多數學佛者的追求。可是真正的學佛,並不是求佛,去求佛保佑自己,其實是一種錯誤。 (一)許多人求佛,是因為佛法無邊
  • 燒香拜佛,想要菩薩保佑增財增福,請記得說這兩個字!
    大多數人拜佛,與其說是拜佛不如說是求佛——求福,求財富、求長壽等等。很多人到廟裡去拜佛,供養一些錢,就要求佛菩薩保佑自己,保佑生意發財,保佑在單位升遷一切順利,不久後就和人抱怨說拜佛根本就一點感應都沒有,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發心祈求佛菩薩的幫助,而把這個當成交易在和佛菩薩做,這怎麼可能會有感應呢?
  •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之處。只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
  • 劉藏元:佛菩薩保佑我畫觀音為大家
    自去年疫情以來到現在,多少人為了保命,有的求佛菩薩、有的求醫生、有的求好藥方求好藥、有的求財神保佑有錢,有句老話:錢,錢,錢,命相連!保佑有錢上好醫院能交醫藥費…。我今年70歲了,我自少年時期就愛好體育,至今堅持幾十年鍛鍊身體。我喜歡跑步,跳繩,打桌球,遊泳,打藍球,練搏擊打泰拳。我是畫家,16歲開始學畫,主要畫佛像觀音,至今仍在畫中國工筆畫,為佛菩薩造像。據說為佛造像者有11種功德:其中一:生生世世眼目清澈明亮…據說造佛像者"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造佛相者萬萬善:造一張佛像,等於做了一萬件善事。人不施恩,何來福報?
  • 印光大師說:用焦躁心去念佛容易著魔,是真的嗎?
    想靠放生增加現世福報是不是雜行?答:正行雜行是針對往生而言,對一個完全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人,相信這句佛號有一切福報功德,自然就不會靠做其他來積累功德福報。沒有貪功德心,反而能隨緣自在的眾善奉行,卻又不執著每天行多少善。問:老是有各種惡的或不好的念頭?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02一九三六年十月,印光大師在上海覺園舉行丙子護國息災法會演講。 一天晚上,年僅十八歲的上海女中學生楊信芳,夢見觀音菩薩向招手,對她說:「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
  • 印光大師告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心自有福報
    上一節說到居士趙茂林的孩子又吐又洩,印光大師讓其把孩子抱過去。趙茂林趕忙將兒子抱過去送到窗口。只見印光大師伸出手掌在孩子頭頂上撫摩,又轉身從一個瓶裡倒出大半碗冷水,和藹地說:「孩子,喝吧,喝下去就好了!」
  • 星雲大師:福報有定數,做到這三點,才能避免福報耗盡
    星雲大師說過:錢只能這輩子用,福報呢,生生世世都可以用。佛教認為:福報是比錢還要有用的東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只要堅持善行就能夠積累自己的福報,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想著助人行善,以求給自己帶來好運。但是生活中有些人積德行善積累了一些福報,以為福報會一直跟隨著自己。言行便開始肆無忌憚,再也不復之前的善行,結果導致生活中事事不順,事業和家庭中都煩惱連連。
  • 佛教:念佛人世間福報也具足嗎?念佛人需要培養世間福報嗎?
    福報分為出世間福報和世間福報。念佛人,能專修念佛,跟阿彌陀佛有累劫因緣,所以在出世間福報方面特別具足;但在世間福報上,假如跟眾生結緣不夠,世間福報還是欠缺的。在家居士,因為在世間修行,衣食住行難免要考慮,需要一定的世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