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於婷
這兩天,「逗鵝冤」一詞刷屏網絡。本來是騰訊訴老乾媽合同違約,但是隨著貴陽警方的一紙公告,劇情發生了大反轉,讓吃瓜群眾都不知道從哪裡下口了。
據貴陽警方通報,現已初步查明,有3人偽造了老乾媽的公章,跑去和騰訊籤了個推廣合同,騙取了隨合同贈送的一款遊戲禮包用於倒賣,目前3人已被刑拘。
假章3人組騙了贈品就跑了,騰訊老老實實按照合同約定為老乾媽做了推廣,但是老乾媽遲遲沒付錢,騰訊只好把老乾媽告了。老乾媽也被告得一臉懵,於是就報案了。案件還在調查中,真相到底是什麼樣,只有等最後的判決出來才清楚。
但是這個案例本身,卻給大家提了個醒:籤合同的時候,怎樣防範各種騙局?為此,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蜀都公證處的公證員,來給大家進行一個「科普」。
隨著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合同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租房要籤合同,買賣要籤合同,裝修要籤合同,演出要籤合同。有的人在合同上打起了歪主意,合同詐騙的花樣越來越多,讓人防不勝防。普通人沒有辨別真偽的經驗,也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這時候,就需要合同公證了。
合同公證是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對於當事人之間籤訂合同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合同裡有沒有坑,籤合同的是不是李鬼,公證員幫你驗一驗。
合同公證為什麼靠譜?
首先,公證機構要審查合同雙方主體資格是否真實。假老闆?假營業執照?假授權書?假公章?不存在的!如果辦合同公證的話,李鬼在第一關就過不了。公證機構在辯別假人、假證、假章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支持,想做假來冒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次,公證機構要審查的是合同雙方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有的合同雙方私下裡約定好,為了達到或掩蓋某種目的,合同上做做手腳,實際操作按約定進行。蜀都公證處前不久就遇到這樣一件買賣合同,買方和賣方業務員是朋友關係,賣方業務員表示這個月業績考核不達標,還差15萬,希望朋友幫幫忙,把25萬的合同寫成40萬,貨物還是按25萬賣給他。合同主要是為了交給公司完成業績。買家礙於情面就答應了,和公證員交談時也並不避諱這個私下約定,公證員當即嚴肅地告知了他合同的法律效力,白紙黑字,籤了就鐵板釘釘了,25萬就真變成40萬了。買方這才後怕起來,最後他們還是把合同改回了25萬。
此外,公證機構要審查合同內容是否合法、有沒有合同陷阱。有的合同對貨品規格、數量、交付時間及質保維修沒有明確約定,有的合同對貨款的支付方式、支付比例、支付時間沒有明確約定,即使雙方本來都沒有詐騙或違約的本意,也常常會因為合同約定的不明確產生糾紛,蒙受經濟損失,甚至鬧上法庭。經驗豐富的公證員,會對條款約定不明確的合同提出修改建議,並提前約定好產生爭議後的解決途徑。
「合同公證小可以防糾紛,大可以防騙子。」為避免合同後期履行過程中遇到問題,公證員建議,可以在籤訂合同前辦理相關公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