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在古代地位極高,與之密不可分的曆法與物候深受人們關注

2020-12-17 沒有那麼多機

本文系作者沒有那麼多機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在沒有用星象來確定曆法以前,先商時期的人們是根據物候現象的周期變化來掌握農牧生產的時節的。在對動植物生長、發育、活動規律的長期觀察及霜、雪、結凍、解凍等自然界非生物現象的循環出現中,我們的祖先積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識。他們據此制定了曆法,並把它記錄在《夏小正》中。翻開這部成書於3000多年前的《夏小正》,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不僅對物候現象的觀測相當認真、仔細,且把物候、氣象、天象和農事活動的對應關係排列得相當清楚。

《夏小正》

當大雁北飛,柳樹抽出了花序,梅、杏、山桃孕蕾開花,田裡的韭菜長出了綠芽時,便表示大地回春了。各種動物都對季節的變化作出了反應;蟄居了一冬的田鼠出來活動了;雌雄野雞相對「嘎嘎」鳴叫,發出了愛情的信號;魚兒或許感受到了冰面上的春光,由水底上升到接近薄冰層的地方;水賴出來捕食魚類,魚多得吃不了,就棄置在水邊…這時空氣中還能感覺到料峭的春寒,但凝結了一冬的堅冰正在慢慢融化。

春回大地雁北歸

天上又能看到鞠星了,黃昏時參宿在南,北鬥七星的鬥柄向下。我們的祖先把這些物候現象、天象及氣象出現的月份定為夏曆正月(相當於今陽曆二月),並安排了相應的農事活動:修理耕具,整理疆界,為每個奴隸規定好要耕多少田;同時採摘芹菜,供祭祀用,而當大雁南飛,熊、羆(pi,音皮)、豹、駱、融等哺乳動物住到了洞穴裡,黃色的野菊花盛開時,則表示夏曆九月(相當於陽曆十月)到來了。

北鬥七星

這時人們要大抓冬小麥播種。《夏小正》的每個月都根據相應的物候現象、氣象及天象來制定,對指導農業生產及後來制定曆法都很有意義。除《夏小正》外,《詩經》中也有一些關於物候的記載,特別是《豳風·七月》,簡直可稱為一首有關物候學的詩。如「四月秀蔓」、「五月鳴蝴」、「六月莎雞振羽」、「十月蟋蟀入於床下」等句,就是勞動人民長期對物候現象作出的觀察。

《詩經》

戰國時《小戴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也記錄了物候歷,其物候部分在《夏小正》基礎上略有修改。到了漢代,《逸周書·時訓解》則把《夏小正》和《呂氏春秋·十二紀》所記的物候按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五天為一候)依次敘述,使物候觀測與季節氣候的變化比以前各書結合得更為緊密,使我國古代的物候歷朝前邁了一步。

星象歷以星跡為準

先商時代,中國跨入了以星曆定農時的階段。雖然星象歷要比物候歷準確得多,但物候知識一直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物候歷在我國曆法史上的地位,就好像一條跑道的起點,它開啟了中國曆法的先河,為後世曆法的創作的起到了鋪墊和借鑑等作用,可以說沒有它怎麼也不會產生後來的輝煌。

參考資料

《夏小正》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 中國古代曆法
    《夏小正》正文僅400餘字,該書除記載人們根據對天象和物候的觀察決定農時季節的內容外,還按10個月的順序記述了每月的星象,另外,對每月的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做的農事和政治活動也有記載。例如,書中記載道: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鬥柄懸在下。三月,參則伏。四月,昴則見,初昏南門正。五月,參則見,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鬥柄正在上。
  • 天道惟時:從物候認知到觀象授時
    關於物候的認知,早期人們在獲取食物的過程中,通過自然地理及動植物的變化辨識方位和季節,將植物開花結果、動物出沒、氣候變化與季節更替進行關聯,從而產生以物候現象來確定季節時間的物候歷。物候曆本質上屬於太陽曆,反映了地球公轉運動的生物表徵,體現了先民對自然節律的認知和利用,由此建立起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此過程同樣引發了對天文天象的觀察,而天文曆法是時空關係建立和認知的基礎。
  • 元旦由來的背後,隱藏著道教與中國古代曆法相輔相成的關係
    本文通過對元旦由來的初探,延伸至農曆、二十四節氣等曆法名詞的介紹,來看道教與中國曆法在起源、演化、傳承發展上的關係。元旦(資料圖)元旦元旦,可以理解為「首日」。其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天道惟時:從物候認知到觀象授時
    如《豳風·七月》便類似物候詩,其中「四月秀葽,五月鳴蜩」「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反映了人們對物候知識的歸納;而在《召南·小星》《小雅·節南山之什》等諸多篇章中都涉及天文、節氣、測天經驗等內容,其中一些物候及農事記載與《夏小正》基本一致。
  • 農業調查「土」寶貝——統計「物候歷」
    農業調查「土」寶貝——統計「物候歷」 2020-08-03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首發式與研討會在翼城縣舉行
    元月3日,由我縣本土學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氣象學會會員李學峰用三年時間著作而成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與研討會在我縣舉行,該書從中國農曆的曆法源頭(晉南地區)說起,以影像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讀說明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的特點和來龍去脈
  • 山西古文化「三個一」系列報導之七:「曆法之源」天象觀測體驗活動...
    襄汾陶寺遺址,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認定為帝堯都城、最早中國之所在,陶寺古觀象臺遺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觀象臺遺址。鄉寧雲丘山曾是唐堯、虞舜、夏禹之望嶽觀天測時的起步初始。翼城舜王坪,相傳舜王當年曾耕織於該地,其間繪製了黃河流域的物候歷——《七十二候立》,該物候歷為中國最早結合天文、氣象、物候常識等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
  • 曉梅說古代天文曆法:「夏時」是怎樣的?《夏小正》唯一記錄?
    由於水火兵災的危害,記述夏代曆法的「夏時」散佚得很厲害,到了東漢時代,就只剩下《夏小正》一書了。東漢的鄭玄為《禮記·禮運》孔子語「吾得夏時焉」作注時說:「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夏小正》見於西漢戴德編纂的《大戴禮》一書.《史記·夏本紀》也說:「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
  • 這裡最早叫「中國」——探尋華夏「曆法之源」(圖)
    如今,陶寺古觀象臺作為華夏「曆法之源」,古代中國農耕文明時期科技進步成果的代表,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農曆與二十四節氣也已經從農業生產指南,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逐漸走向了世界。在科技手段如此發達的當下,它仍能有效指導農業生產的開展,仿佛一種「神奇」的存在。  「曆法之源在山西,『二十四節氣』始於『二分二至』。」  2003年,在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發掘中,專家發現了一處由排成一段圓弧的13根夯土柱組成的遺蹟。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淵源有多深3000年前我國已有系統物候歷在我國,物候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簡文帝的《皖春賦》,賦中說:「嗟時序之回翰,嘆物候之推移」。
  • 二十四節氣與物候
    中國農業博物館張蘇  物候是指動植物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協同進化而形成的生長發育節律現象。依據不同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活動的變化節律進行生產活動的時間制度稱為「物候歷」。在二十四節氣發明之前,我們的遠古祖先最初使用的是「物候歷」。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物候歷」被廣泛應用於漁獵活動和早期的農業生產之中。
  • 土家族曆法申遺成功 含"風水""奇門遁甲"等[圖]
    風水學內容首次獲「保護」  土家族民間曆法名列省級非遺  東方網6月24日消息:不久前,我省公布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在70餘項公布的非遺名錄中,民俗「巴東土家族民間曆法」榜上有名,這一包含有「風水學」、「奇門遁甲八卦」及「陰陽五行學說」等內容的項目申遺成功,引起人們關注。
  • 上古時期沒有完善的曆法,但普通的農夫也懂天文,這是為什麼?
    農業文明最顯著的特點是靠天吃飯。因此,我們的祖先對星象和天文,要比今天的人們關注的多,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有不少詩篇描寫了星象與農時的關係。如《幽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或稱「大火」,就是「心宿」三星中最亮的一顆,稱「心宿二」。
  • 【科技日報】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淵源有多深   3000年前我國已有系統物候歷   在我國,物候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簡文帝的《皖春賦》,賦中說:「嗟時序之回翰,嘆物候之推移」。
  • 中國古代在天文曆法上的成就
    春秋時期我國曆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早160年。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張衡隋唐時期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曆》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曆法體系的成熟
  • 天文曆法知識,在春秋列國中,秦國最具天文曆法傳統
    在農業、畜牧業孕育、成長的過程中,上述認識會越來越深化。人們不斷地努力掌握天體變化規律,明確年、月、日、時的序列安排,因為這是發展生產、順應自然的需要。天文曆法知識就是這樣逐漸積累起來的。至遲在五帝時代,我國天文曆法初級知識體系已趨形成。古文獻概述那個時代部族首領們的功業,幾乎都要強調其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
  • 我們生活中那些常用的古代曆法,都怎麼來的
    它是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方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歷、夏曆,俗稱陰曆。中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曆為據。二十四節氣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科技著作之《夏小正》和《博物志》!
    在我國古代,農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農業生產與季節、天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知識,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又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夏代的曆法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當時已經依據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
  • 古埃及曆法與「二十四節氣」驚人相似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呂迎旭)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再次引起人們對這一古老民間曆法的關注。在埃及,也有一部歷史久遠並傳承至今的曆法,它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說起起源,這部古埃及曆法比我們的「二十四節氣」還要「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