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12-06 光明網新聞中心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我國古人以五天為一候,三候十五天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一年歲流轉。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國際氣象界譽之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春分初候玄鳥至

清明初候桐始華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一書由農業及糧食領域專業作者李學峰著述拍攝,由中國攝影出版社編輯出版。該書感時應物,從中國農曆的曆法源頭晉南地區說起,以影像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讀說明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的特點和來龍去脈,同時將與每個節氣有關的天文、氣象、物候、農事、民俗等知識娓娓道來,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意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揭示了自然的魅力和農業生產中的趣味,頗具科學性、知識性和欣賞性。《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是一部集氣象科技與攝影藝術為一體的科普攝影作品,圖文並茂地科學解讀了「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的來龍去脈,有效傳播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首發式後的研討會上,來自中科院、社科院和影像文化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從農業、氣象與二十四節氣的關係,世界遺產與中國文化自信,節氣與文學、民俗等方面的聯繫及當下傳播,非遺進校園的現狀和可能性等方面深入研討了《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一書的文獻價值和出版意義,同時就翼城地方藉由「曆法之源」這一稱號如何拓展新的文化旅遊和氣象發展空間,並李學峰下一步的拍攝創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寒露三候菊有黃華

  大雪三候荔挺生

  本次活動由中國攝影出版社、中共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辦,翼城縣委宣傳部承辦,翼城縣氣象局、翼城縣糧食服務中心等單位協辦。(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馬列)

[ 責編:董大正 ]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首發式與研討會在翼城縣舉行
    元月3日,由我縣本土學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氣象學會會員李學峰用三年時間著作而成的《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與研討會在我縣舉行,該書從中國農曆的曆法源頭(晉南地區)說起,以影像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讀說明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的特點和來龍去脈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作者讀者見面會舉
    本網訊(記者 張雪嬌)1月9日,中國攝影出版社在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舉行了《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作者讀者見面會。活動由中國攝影出版社策劃部主任鄭麗君主持。
  • 二十四節氣與物候
    中國農業博物館張蘇  物候是指動植物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協同進化而形成的生長發育節律現象。依據不同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活動的變化節律進行生產活動的時間制度稱為「物候歷」。在二十四節氣發明之前,我們的遠古祖先最初使用的是「物候歷」。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物候歷」被廣泛應用於漁獵活動和早期的農業生產之中。
  •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二十四花信的故事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  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是源於黃河流域,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 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 聽丁一匯院士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在採訪中,丁一匯院士闡釋了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並強調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是大科學,涵蓋了天文、地理、人文、農事等等,是人類觀察大自然變化和農耕時代需求相結合的一個產物,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攝影出版社2019 年10 月第1 版,作者李學峰)編寫之際,我們曾邀請丁一匯院士為該書作序。結合採訪視頻及序言,再次感受下節氣的魅力:
  • 日本七十二物候:立春
    人民網東京2月4日電 七十二物候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 上遊•文薈丨二十四節氣與物候:七十二候和二十四番花信風
    七十二候為一種物候歷,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古書記載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為與月、旬配套又將每月的26日至月底(無論大月、小月)算為一候,所以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每一個候均有一個物候現象相應,七十二候記載的就是這些內容。
  • 天道惟時:從物候認知到觀象授時
    《太初曆》對曆法進行精密運算和驗證,對舊曆進行改革以順應農時,以正月為歲首,設立二十四節氣,針對農業生產、農事活動和四季變化,做到了日月五星與時間季節的對應。《太初曆》以後,二十四節氣測定趨於更加精密和完善。至《授時曆》,定一歲為365.2425日,每月為29.530593日,其精確程度與現代值近似。曆法進步使得人們更好地把握了時間。
  • 天道惟時:從物候認知到觀象授時
    《太初曆》對曆法進行精密運算和驗證,對舊曆進行改革以順應農時,以正月為歲首,設立二十四節氣,針對農業生產、農事活動和四季變化,做到了日月五星與時間季節的對應。《太初曆》以後,二十四節氣測定趨於更加精密和完善。
  • 《故宮知時節》:解讀紫禁城裡的節氣與物候
    記者丨何安安5月5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立夏,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 七十二候》新書線上發布暨讀書分享會直播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內紫禁書院舉行。「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按照傳統曆法,一年有十二個月,每月二節氣,每節氣三候,每候五日,共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一表述,最早的完整記載見於《逸周書·時訓解》。風被視為起始,風起所以雲湧,風吹所以草動,風生所以水起,風調所以雨順。一年又一年,這是古老的立法。夏。《故宮知時節》內頁。
  • 物候絕色|2021年文創檯曆
    ,六個節氣為一季,四季為一年,於是便有了「歲(年)時(四季)節(二十四節氣)候(七十二物候)」一說。 七十二個物候,七十二種顏色 跨越千年的物道合一
  • 鏡頭裡的二十四節氣
    原創 李學峰 中國攝影出版社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國人驕傲,是先民智慧,是時令指南,亦是生活美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故宮知時節》線上發布 宋英傑詳談節氣與物候
    本報訊(記者 張恩傑)5月5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立夏,由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 七十二候》新書線上發布暨讀書分享會直播活動當天在故宮博物院內紫禁書院舉行。本書作者、央視《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宋英傑,以「立夏」節氣為開啟,對節氣和物候做了詳細介紹。
  • 節氣不過氣
    在日本,二十四節氣除了將「驚蟄」稱為「啟蟄」外,其他均與中國的節氣稱謂一致;其七十二物候則結合了日本的特點形成了本土化演變。「二十四節令鼓」已在2009年被列為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也有立春時節寫春聯、寫春帖、立春祝、吃「五辛菜」等習俗。
  • 農業在古代地位極高,與之密不可分的曆法與物候深受人們關注
    本文系作者沒有那麼多機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在沒有用星象來確定曆法以前,先商時期的人們是根據物候現象的周期變化來掌握農牧生產的時節的。在對動植物生長、發育、活動規律的長期觀察及霜、雪、結凍、解凍等自然界非生物現象的循環出現中,我們的祖先積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識。他們據此制定了曆法,並把它記錄在《夏小正》中。翻開這部成書於3000多年前的《夏小正》,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不僅對物候現象的觀測相當認真、仔細,且把物候、氣象、天象和農事活動的對應關係排列得相當清楚。
  • 「節氣」不過氣:不斷修正、與時俱進
    在中國周邊的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沿襲二十四節氣傳統。在日本,二十四節氣除了將「驚蟄」稱為「啟蟄」外,其他均與中國的節氣稱謂一致;其七十二物候則結合了日本的特點形成了本土化演變。「二十四節令鼓」已在2009年被列為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也有立春時節寫春聯、寫春帖、立春祝、吃「五辛菜」等習俗。
  • 「節氣」不過氣:不斷修正、與時俱進
    在中國周邊的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沿襲二十四節氣傳統。在日本,二十四節氣除了將「驚蟄」稱為「啟蟄」外,其他均與中國的節氣稱謂一致;其七十二物候則結合了日本的特點形成了本土化演變。「二十四節令鼓」已在2009年被列為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也有立春時節寫春聯、寫春帖、立春祝、吃「五辛菜」等習俗。
  • 一文說清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月令七十二候和穀雨三候,建議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曆法中二十四個特定節令,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物候與萬物之美
    故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故宮知時節》一書,名如這首詩,講述的是故宮節氣與天地萬物之美的故事。由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宋英傑先生撰寫的此書,以故宮博物院院藏詳解七十二候的《月令圖》為緣起,從文化與科學兩個維度,圖文並茂地解讀古今節氣與物候。中國古代曆法中,關於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四時、八節、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
  • 古埃及曆法與「二十四節氣」驚人相似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呂迎旭)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再次引起人們對這一古老民間曆法的關注。在埃及,也有一部歷史久遠並傳承至今的曆法,它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說起起源,這部古埃及曆法比我們的「二十四節氣」還要「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