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武漢長春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 食 節
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
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
清明節前一或二日。
因其重要習俗為禁菸火、吃冷食
而又被稱為禁菸節、冷食節
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
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由來
春秋晉文公感念忠臣介子推之志,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習俗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吃冷食。
祭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祭祖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鞦韆
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遊樂項目。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
蹴球
盛行於唐,《州府元龜》載:「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淨腸
寒食節去野外採集野菜,不僅鍛鍊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賞春踏青,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
寒食詩詞
寒食上冢
宋·楊萬裡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寒食夜
唐·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寒食江州滿塘驛
唐·宋之問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
驛騎明朝發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蕭條戴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裡,愁看直北是長安。
寒食日作
唐·溫庭筠
紅深綠暗徑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平時牆婉娩,輕球落處晚寥梢。
窗中草色妬雞卵,盤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樓春意在,不能騎馬度煙郊。
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唐·韋莊
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嫋間花鈿,
捲簾直出畫堂前。
指點牡丹初綻朵,日高猶自憑朱欄,
含嚬不語恨春殘。
醉太平·寒食
元·王元鼎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
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
畫樓洗淨鴛鴦瓦,彩繩半溼鞦韆架。
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