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食,這個節日已經逐漸被遺忘

2020-12-19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武漢長春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 食 節

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

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

清明節前一或二日。

因其重要習俗為禁菸火、吃冷食

而又被稱為禁菸節、冷食節

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

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由來

春秋晉文公感念忠臣介子推之志,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習俗

禁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吃冷食。

祭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祭祖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踏青

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鞦韆

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遊樂項目。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

蹴球

盛行於唐,《州府元龜》載:「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淨腸

寒食節去野外採集野菜,不僅鍛鍊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女子傷春,在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賞春踏青,能夠預防精神上的疾病。對肝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

寒食詩詞

寒食上冢

宋·楊萬裡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寒食夜

唐·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寒食江州滿塘驛

唐·宋之問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

驛騎明朝發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蕭條戴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裡,愁看直北是長安。

寒食日作

唐·溫庭筠

紅深綠暗徑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平時牆婉娩,輕球落處晚寥梢。

窗中草色妬雞卵,盤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樓春意在,不能騎馬度煙郊。

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唐·韋莊

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嫋間花鈿,

捲簾直出畫堂前。

指點牡丹初綻朵,日高猶自憑朱欄,

含嚬不語恨春殘。

醉太平·寒食

元·王元鼎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

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

畫樓洗淨鴛鴦瓦,彩繩半溼鞦韆架。

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相關焦點

  • 歷師:那些年被遺忘的節日,花朝節只是其中之一!
    已經出場的歷神有小年、大年、除夕、元宵、花朝、寒食、清明,相比大年、清明等其他四個被世代傳承的大節日,花朝和寒食就顯得不怎麼被人所知了,甚至已經無人問津!這個節日逐漸被遺忘,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就包括我們的男主!如果不知道也不要介懷啦,聽我介紹!
  • 少見風格的國漫,被遺忘的傳統節日將會消失,歷神們又該何去何從
    《歷師》這部動畫的風格在國漫中是很少見的,近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動畫作品也變得越來越多,除了介紹詩詞和一些朝代文化的,現在又多了一個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也讓人們看見中國動畫這一塊逐漸在找回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正在做屬於自己的東西。
  • 歷師:那些被人遺忘而消失的中華傳統節日
    但是因為人類漸漸地遺忘花朝節,花朝自身的神力漸漸消散,身體也越來越虛弱。雖不至於身形俱散,但也沒有多餘的神力可以支持自己繼續與對抗邪祟同樣被人們所漸漸遺忘的還有另一個節日——寒食節。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 冷處理背後,是傳統節日被遺忘的無奈
    ,你猜測的沒錯,花朝節也是傳統節日中正在被逐漸遺忘的節日之一。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大腦裡呈現出很多問號:還有花朝節啊,第一次聽說,花朝節是幹什麼的呀,花朝節和什麼有關呀,為什麼會有花朝節這樣的節日,為什麼談到這個節日的人這麼少?別著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花朝節。
  • 《歷師》:傳統節日擬人化,花朝寒食清明美顏盛世
    中國最為傳統的節日原本一共有22位,分別是除夕,新正,路神,人慶,上元,花朝,上已,清明,端午,天貺,乞巧,寒食,中元,中秋,伏日,重陽,下元,社日,亞歲,臘八,小年和大年。是不是有很多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
  • 今日寒食節,欣賞這八首古詩,在詩中尋找這個中國傳統節日的影子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雖然如今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但是在過去,它曾經是中國民間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幾乎傳承了2000多年,寒食節一般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天,2020年的寒食節是4月4日,也就是今天。古時候,在寒食節這一天,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度過和紀念它,比如說在這一天,要禁菸火,只吃冷食,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又加入了掃墓、踏青、蕩鞦韆、鬥雞等等風俗。寒食節被稱為是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一個節日。寒食節的由來,主要人物是晉國公子重耳和他的臣子介子推兩人發生的故事。
  • 寒食清明詩中的節日風俗——踏青遊玩
    在唐代,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人性中珍惜生命、追求享受的力量得到較自由的發揮與張揚,從而使得寒食清明節日風俗「初因淡化」。人們在上墳掃墓之餘踏青遊玩。《唐會要》卷二十三載,唐高宗李治認為:「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故下詔禁止。
  • 被遺忘的節日——寒衣節
    ——《尋夢環遊記》對於已經逝去的親朋,我們一般都會選擇清明節或者中元節去祭奠。但其實,還有一個被人們逐漸遺忘的祭祀節日——寒衣節。它就好似那些離開的人,慢慢地被我們遺忘。寒衣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不過也有學者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在宋代以後。
  • 逐漸被遺忘的傳統節日,很快就到來的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
    這跟兩個中國傳統節日有關,也就是上巳與寒食。上巳節在春秋時代已經流行,當時人會到水邊沐浴以驅除疾病災厄,稱為祓禊。《論語》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在講魯國的上巳祓禊。漢代以前,上巳的日期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定為農曆的三月初三。由於是官定的假日,人們會外出踏青、野餐。
  • 中國被遺忘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從先秦到南北朝, 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所以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於是就有個寒食粥,也就是節日前將粥煮好,以備節日時食用,自然就成了寒食。寒食在中原已經不多見,但在浙江和福建仍保持"寒食"之傳統,如食潤餅卷。
  • 寒食節有兩千多年歷史,地位曾超過清明,為何後來被遺忘?
    原先的寒食節其實是一種較為壓抑的節日,因為節日是帶有紀念亡人的性質且人們只能吃又幹又硬的冷食。但在隋唐時期,人們將寒食節的內容大為擴充,就食物來說,冷硬的寒食被人們改造成各種各樣的既考究又美味的食物,例如幹粥、醴、酪、挑菜、青團等,吃寒食不但不再是一種折磨,發而成為飲食的新風尚。
  • 寒食,中國人自己的感恩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寒食》詩,是唐代詩人韓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因著這首詩,人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節日:寒食。一千年過去了,寒食幾乎被大家遺忘了。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
  • 清明寒食起新火,探尋逐漸遺忘的火文化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假期結束,祭祖歸來,隨手翻閱古人吟詠清明詩詞,發現在作為為數不多的,集上巳、寒食、清明於一身的清明節,祭祖掃墓已經是我們當今過清明的主旋律,而在唐宋時期,清明期間,「清明改火起新火」,也是清明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 寒食節在古代是個什麼節日?寒食詩詞知多少
    現在的寒食節不再是法定節日,一般和清明節合併起來過,可是你知道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寒食節曾經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群星燦爛的古代詩壇,流傳至今的、有關寒食節的詩詞也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吧!
  • 寒食節:四海通寒食,千古為一人,一個不應被忽視的節日
    寒食節:四海通寒食,千古為一人,一個不應被忽視的節日大多數人可能只知道清明節,卻不知道清明節前的寒食節,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古人的節日逐漸地失傳,今天的人可能對這個節日略感陌生,卻是唐宋時極為重要的節日,唐朝每遇寒食
  • 10首寒食詩詞,回味古時的節日習俗
    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 10首寒食詩詞,回味古時的節日記憶
    04-04 12:18:15 來源:詩詞天地鑑賞會 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
  • 今天是清明節,但昨天同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你知道嗎?
    「清明節」與「清明」的區別「清明節」是以「清明」來命名的傳統節日,「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正兒八經的法定節假日,「清明」則是特指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天。「清明節」起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 清明是24節氣中唯一的節日,但與「寒食」並非同一天
    「清明」是24節氣中唯一一個節日,因為與中國傳統習俗中的「寒食節」臨近,所以二節合一,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重耳,這個名字好奇怪呦!重耳應當讀作重(chóng)耳,重複的意思,他出生時,除正常的耳朵外,耳前還有一個或幾個耳贅,醫學上稱為「副耳」,民間叫做「拴馬樁」。
  • 寒食、清明竟是兩個節日?禁菸火吃寒食為哪般?天朗氣清緬懷先人
    聽說武漢大學的櫻花已經開了,希望綻放枝頭,時間不做停留,清明節已到眼前,2020仍在前行。比起清明節,很多人已經很久沒有聽說「寒食節」了,甚至還有人認為寒食節與清明節就是一個節日。那真正的情況又是什麼呢?宋人陳元靚在其編寫的《歲時廣記》第十五卷記載道『』清明前兩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