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春風起,又是一年春滿園,在這春風中我們迎來了,春風四月天,清明小長假即將到來,今天就是清明假期了,可是你是否又知道昨天同樣也是一個中華的傳統節日呢?
「清明節」與「清明」的區別
「清明節」是以「清明」來命名的傳統節日,「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正兒八經的法定節假日,「清明」則是特指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天。
「清明節」起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是祭祀掃墓和踏青,這兩大習俗在中國代代傳承,直至今日。
「清明」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陽曆4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道:「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所以清明總是在陽曆的四月四日或者是四月五日。
「清明節」與「寒食節」的關係
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節氣其中一個節氣的稱呼,在後來演變成了祭祀先祖的節日並與寒食節有了關聯。清明節曾經被晉文公定在了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在山西一些地區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還有的地區的寒食節是在清明前兩天。
「寒食節」的由來
傳統上來說,寒食節的來歷是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定的節日。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早年被迫在外流亡十餘年。有一次因沒有食物晉文公餓暈,介之推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他吃,才讓他免於餓死。晉文公感動至極,後來他重回晉國繼承王位,賞爵封侯,忽然想起當年流落在外時的往事,想要賞賜介之推,但是那時介之推已帶著老母隱居於綿山。
於是晉文公便派人上山請介之推出山,然而綿山群峰疊巒,樹木參天,派人搜尋一日,搜遍整座山都未找到介之推。為難之時。誰知一位大臣竟想出放火燒山,逼介之推出山之計。結果山火燒盡也未見有人出山,士兵們再次進山搜尋,發現介之推與母親在一棵柳樹之下懷擁柳樹而死。晉文公得知介之推慘被燒死,難過至極。
次年春天,晉文公登山祭拜
介之推,發現當時介之推被燒死之地的那棵柳樹竟以死而復生,見樹如見人,他便折下一條柳枝隨身攜帶,好似介之推依然在他身邊輔佐自己。隨後便下令以後每年今日全國禁止生火,一律只能吃冷食,故稱為寒食節,以來紀念介之推。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寒食》 盧象
自此以後,寒食節在各朝各代的帝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並且還演變出了其他的各種習俗,有掃墓、插柳、戴柳、鞦韆、賞花、拔河等。
如今的寒食節已經逐漸離開人們的視野,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要說寒食節衰落的開始要從曹操當政時說起,當時他為了鞏固統治,規定不準吃不熟食物,以免老人和兒童以及虛弱的人吃寒食而生病。但是在我國某些地區至今依然保持著寒食節吃寒食的傳統習俗。
雖然寒食節已不再是主流,但是我們不能遺忘了老祖宗的清高氣節,以及中華的傳統美德。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化概覽》、《藝文類聚》、《後漢書·周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