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馬上就要清明節了,對於小編來說是三天美好的假期,相信各位讀者也會在清明節和家人一起踏青享受生活,但是大家對於清明節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吧。
清明節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個節日,它其實融合了多個不同的節日並不斷變化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改火節,北方冬天寒冷人們需要生火取暖。
但是到了三月末四月初時天氣乾燥容易發生火災,再加上此時氣溫回暖,於是就出現了「禁火」制度,即民間一律不得生火,並且在禁火期間還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之後再重新鑽木取出新火表示新的開始。
由於禁止了火,人們只能使用提前做好的食物,所以改火節也就慢慢的演變成了寒食節,一開始的時候禁火時間很長,但是食用冷食對人體的健康很是不利,所以寒食節的天數就逐漸變短,最初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漢代的時候變成三天。並且慢慢增添了、祭祖、踏青、鞦韆、鬥雞、蹴鞠等新的元素。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一個節日,叫上巳節。古代人們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就是上巳,所以上巳節也稱三月三或者重三,在此節日人們會結伴沐浴,後來又增加了祭祀和宴飲的習俗,到了今天上己節的習俗依然在南方的少數地區流傳。
上巳節和寒食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於是慢慢的互相交融就形成了清明節,在宋朝開始,清明節就已經代替了這兩大上古節日。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很多豐富的文化內涵,很多地方存在一些差異,但是主要的習俗就是祭祖和掃墓,這也體現著中國傳統思想的天人合一,清明期間萬物復甦,各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給人的心情也是充滿希望,而祭祖便是不忘根源,告慰逝者的同時也增強了族群的凝聚。
清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放假的天數也是不同的,由於唐代便已流行祭祀,當時很多官員便會在寒食節還鄉祭祖,因為孝字當先,於是唐玄宗便規定四天假期以供各地官員祭拜祖先。
後來又追加到五天,這是清明歷史上第一次有法律規定的假期,後來到了宋代放的假就更長了,當時放假七天與元日、冬至放假時間一樣。這時清明已經是一個非常有人氣的節日,據記載每到寒食節郊外人眾絡繹不絕,規模很大。
再到後來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沒從法律上規定清明節放假,直到07年才規定放假一天,但是隨後的08年又改為放三天假。到此也就成了我們現在要過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