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
文/炎炎談歷史
清明節,又稱踏春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氣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作為傳統的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良傳統。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的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於是設計謀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無奈,最後自殺。申生死後,他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戰亂,只好流亡國外。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身邊不乏有才能出眾的朋友。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時候,跟隨他的臣子都陸陸續續棄他而去,身邊僅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
重耳在這期間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餓,差點暈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動得留下淚水。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晉國殺晉懷公而立。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繼任國君,即晉文公。
晉文公當上國君後,自然要封賞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但是晉文公卻忘了流亡途中為他割肉充飢的介子推。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綿山隱居了。
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追悔莫及,他於是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命人搜山,但是並沒有找到介子推。晉文公情急之下火燒綿山,想逼介子推現身,沒想到這樣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等晉文公發現介子推的時候,他背著母親死在一棵老枯柳樹下。介子推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悲痛萬分的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發現去年燒死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並且當場折下幾支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從此以後,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在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比如拔河、蕩鞦韆、鬥雞等等,但是掃墓祭祖仍是千年不變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