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央美美術教育:中國五代畫家,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關仝

2020-12-05 藝術加盟

關仝(生卒年不詳),中國五代畫家,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寢忘食。

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的氣勢。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關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村山驛的生活景物,能使觀者如身臨其境,「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論者謂其晚年成就,較之荊浩更能青出於藍,是荊浩畫派的有力繼承者,與荊浩並稱為荊關。關仝傳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圖》及《關山行旅圖》等。

《山溪待渡圖》描繪大山下水濱有人待渡,畫中大山矗立,石質堅凝,氣象壯

山溪待渡圖

偉荒寒,與宋人論述關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關)仝能一筆而成」(《五代名畫補遺》)的風貌相似。《關山行旅圖》畫深秋季節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簡括有力,景物高深,虛突富有變化,穿插各種人物活動,使畫面更富生活氣息。

關仝 關山行旅(局部)

《宣和畫譜》著錄御府藏畫中有其《秋山圖》《江山漁艇圖》《春山蕭寺圖》等94件。傳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圖》軸、《關山行旅圖》軸等,相傳為其所作,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至明末,睢州的袁樞袁可立子)是收藏荊、關、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明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鑑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張庚《國朝畫徵錄》:「樞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山水出入董(董源)、巨(巨然)、子久(黃公望)間。」樞之父袁可立乃抗清名臣,明亡,樞在金陵絕食憂鬱而死,作品流失無算。

【關仝】 溪山幽居圖 | 國畫

關仝(約907-960間),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寢忘食。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與李成、範寬形成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三個主要流派,並與荊浩、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

《宣和畫譜》著錄御府藏畫中有其《秋山圖》、《江山漁艇圖》、《春山蕭寺圖》等94件。傳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圖》及《關山行旅圖》等。《山豀待渡圖》描繪大山下水濱有人待渡,畫中大山矗立,石質堅凝,氣象壯偉荒寒,與宋人論述關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關)仝能一筆而成」(《五代名畫補遺》)的風貌相似。《關山行旅圖》畫深秋季節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簡括有力,景物高深,虛實富有變化,穿插各種人物活動,使畫面更富生活氣息。關仝不善畫人物,畫中人物多請胡翼代為繪製。胡翼,字鵬雲,五代畫家,主要活動於後梁之際,善畫佛道人物,也能畫樓臺車馬,亦精於摹古。

關仝的畫風對當時及後世均有很大影響。北宋著名畫家郭忠恕,早年就師事關仝,不僅氣勢宏偉,其筆法也不落俗套。此外,關仝的弟子還有王士元、劉永、王端等。王士元是汝南宛丘人,古人說他無一筆無來處,畫精微,只是缺乏深山大谷煙霞之氣。劉永是開封人,曾習諸家山水,一日見到關仝的畫,大為感嘆:「此乃得名至藝者乎?向所謂登泰山而小魯。」於是專法關氏,果然登堂入室。王端字子正,山東人。山水得關氏之要,曾在大相國寺畫過壁畫,又善寫肖像,宋真宗很欣賞他。劉永、王端皆有四時山水傳於宋世。元代無錫畫家倪雲林,本屬江南山水畫派,但也從關畫中吸收了皴筆橫豎交接、層層相疊的畫法,並將關畫的中鋒為主改為側鋒為主,成為一種新的皴法——折帶皴,用於表現太湖沿岸的坡石,從而完成了倪氏的典型風格特徵。

關仝 山水相片 鏡心 紙本

唐末,黃巢起義因遭鎮壓而失敗,藩鎮割據的形勢更加嚴重起來。唐朝政權傾覆以後,出現的五代十國分裂是藩鎮割據的連繼。五代十國是:在黃河流域,以開封為都城(曾一度在洛陽)前後共有五個朝代(梁、唐、晉、漢、周);同它們並存的是分散在長江上下遊的十個國家,其中以西蜀、南唐和吳越較重要。此外,北方契丹族建立了遼,党項族在西北建立了西夏。五代十國出現新的政治中心,反映了全國範圍內經濟中心的東移與南移和新的經濟因素的生長,也反映了外族侵入形勢的嚴峻。

五代的美術,在繪畫創作的方面大多在中原、西蜀、江南三地區內進行。中原地區,由於長時期的戰亂和契丹入侵,生產受到嚴重的破壞,只有到五代後期(後周柴榮)才逐漸安定下來。五代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家創造了大地山川雄偉壯麗而又富於人情味的景象,這種偉大的記錄,正是古代山水畫史的一個進步。在這類畫面上,它不僅包含了對於人的勞動創造的讚美,還形象地印記著人的活動所發揮的不可缺少的組織結構作用。正如畫理上所述的一種美的創造性再現,無不具有「可行、可望、可居、可遊」之勝境的決定性因素。唐末五代的山水畫家荊浩和他的追隨者關仝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是古代重要畫家之一。由於關仝與同時代其他山水畫高手對山水審美內涵的開拓,他們親臨踏勘,通過艱苦跋涉,面對自然的寫生和加工後的概括提煉,才使這種類型的全景山水畫風得以確立,並走向成熟。關仝繼承並發展了荊浩開創的北方山水畫派雄風,已成千年宗師,不愧同為划進代的傑出畫家。

北派關仝:山溪待渡圖,北方人剛強,南方人柔強,這民風幾千年來沒變:禪宗有南禪北禪,武術有南拳北腿,書法有南帖北碑。中國山水畫到了五代、北宋也分出南派北派,這就是影響人心理、從而影響人審美的地理因素,其中「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北人以氣骨勝,南人以色澤勝」(明朝《曲律》)。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派.多寫江南山水,畫面上輕煙淡巒,平沙淺渚;以關仝、李成、範寬為代表的北派,多寫高山峻岭,畫面山氣勢雄偉,造型峭撥。如果再細看北派山水畫,「齊魯之士唯摹營丘(李成),關陝之士唯摹範寬」,可見同為北派,東北之域與西北之地還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南派)董源得山之神氣,(東北)李成得山之體韻,(西北)範寬得山之骨法」——明朝有浙派、吳派、松江派,清朝有虞山派、婁東派、新安派、江西派,民國有(北)京派、(上)海派、嶺南派等,多以地緣為標誌。

山水畫從五代開始,作為中國繪畫藝術的一種有獨特意義的樣式,也有了穩固的地位。山水畫與花鳥畫一樣,也成為展示人們精神世界的有力的憑藉。荊、關、董、巨等人創造了真實動人的藝術形象,而成為山水畫中的優秀範例。

工畫山水,早年師荊浩,刻意力學,晚年有出藍之譽。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筆法簡勁,氣勢極壯,石體堅凝,山峰峭拔,雜樹豐茂,有枝無幹,時稱「關家山水」,與荊浩並稱「荊關」。

作品綜述

編輯

關仝的傳世作品有《待渡圖》、《山溪待渡圖》、《關山行旅圖》等。取景多是山勢雄偉的大山和深山,構圖豐富,形象真實。

作品介紹

《待渡圖》帶有鮮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聳立,氣勢堂堂;遠山迷朦,意境幽深。關仝繪畫在取勢造意上豪放非凡。此圖大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山勢直立,佔據整圖 1/2畫面,相當穩定。這種構圖方式在古代早期山水畫中常見,而最忌諱的是景物的對稱。作者將主體大山布局於畫面右上側,其他厚重的景物集中在畫面的左下側,取得了均衡變化的效果,穩定中求危勢,峻拔中取墩壯,整幅畫面豐盈飽滿。畫中堂堂大山矗立,石質堅凝,氣象壯偉荒寒,用筆剛健有力,顯示出山石的堅實質感。所畫樹木有枝無幹,用筆簡勁老辣。與宋人論述關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關仝)能一筆而成」的風貌相似。

根據另軸各名家的多幅題跋可推斷,此幅《關仝待渡圖》描繪的是一幅夕陽西下的傍晚美景。早期山水畫還常常安置人物活動於山水之中,而且適當表現以簡單的情節點化主題。《待渡圖》構圖緊湊,勾皴簡括有力,景物高深,虛實富有變化,穿插其中的水濱有人待渡的場景,使畫面更富生活氣息。岸邊五個待渡者一邊寒暄,一邊翹首以盼小船靠岸,挑擔者似乎剛到岸邊,肩上的擔子還未來得及卸下。一位頭戴鬥笠的船翁弓著腰奮力撐杆,小舟徑直朝岸邊劃來。對岸,依山而建的樓閣相互掩映,吸引了不少文人義士,待渡者似乎也正欲返回樓閣中。這一處人物和場景的呼應,充滿著純樸的山區生活情趣,賦予了山水濃厚的人情味。足見關仝駕馭複雜的山川景物、布局構圖以及刻畫生動的藝術表現能力。

《關山行旅圖》

五代 關仝 絹本水墨 縱144.4釐米,橫56.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關仝,又名童或同,長安人,工畫山水,師從荊浩,刻

關山行旅圖

意力學,遂自成一家,時人稱「關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與李成、範寬齊名,在北宋號「三家山水」。《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幹,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秋山晚翠圖》

五代 關仝 絹本淡設色 縱140.5釐米 橫57.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仝師從荊浩,有出藍之譽。人們稱他的山水特

秋山晚翠圖

點為「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古雅,人物幽閒,」時稱為「關家山水」,與荊浩同為北方山水畫派創始者,並稱為荊關。畫面正中畫峭拔的主峰,山澗叢生寒林秋樹,澗水懸瀑曲折而下,氣勢壯偉。畫上無款,僅邊幅上有明代王鐸題語,指明為「關仝真筆」,並譽為「結撰深峭,骨蒼力垕,」「磅礴之氣,行於筆墨外」。畫上鈐有明紀察司半印及「秘園」、「乾隆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石渠寶芨初編》著錄。

相關焦點

  • 五代、北宋間的四大山水畫家之荊浩的畫作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董源、巨然被畫史並稱「董巨」;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荊浩、關仝,史稱「荊關」,四人合為五代十國、北宋間的四大山水畫家。下面,我們就重點了解下荊浩的畫作藝術特色。
  • 五代四大家 關仝作品欣賞
    關仝五代後梁畫家。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與李成、範寬形成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三個主要流派,並與荊浩、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北宋米芾說他&34;。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
  • 中國五代四大家: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五代四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簡稱荊、關、董、巨。他們的畫風,從唐朝以來,形成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成為「唐風」至「宋格」的一大橋梁。明王世貞說:「山水至二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二李係指李思訓父子)。
  • 五代 關仝《秋山晚翠圖》
    關仝(約907-960間),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寢忘食。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 五代「四大家」帶你領略中國山水
    中國山水畫歷史源遠流長,而五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五代「四大家」山水畫主要代表分別是: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他們的畫風從唐朝以來形成了較明顯的變化,成為「唐風」至「宋格」的一大橋梁。這種表現大自然雄偉之美的「全景山水」揭開了水墨山水畫光輝的一頁,為後來的關仝、範寬等人繼續發展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基礎。關仝與師父荊浩同為北方山水畫派開創者,其代表作《關山行旅圖》。
  • 五代後梁畫家 · 關仝
    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生卒年不詳。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寢忘食。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
  • 五代十國「山水四家」妙在哪裡?
    以董源為開創者的「荊關董巨」四大家出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的裡程碑。關仝則代表北方山水畫派,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與李成、範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生卒年不詳。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寢忘食。
  • 畫作賞析:被譽為「古今第一」的五代及北宋畫家李成!
    李成五代及北宋畫家。字鹹熙,唐宗室後裔。原籍長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曾任蘇州刺史,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成為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後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
  • 五代山水大家——巨然
    巨然,中國五代南唐、北宋畫家,僧人。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隨後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歷史上巨然與荊浩、董源、關仝並稱五代四大山水畫家, 「前之荊、關,後之董、巨,闢六法之門庭,啟後學之茅聵,皆此四人。」
  • 著名文人畫家:得董源畫風之嫡傳-五代最傑出的僧人畫家巨然
    雖然五代十國夾在唐與宋之間,僅僅只存在了五十幾年的時間,對於漫長的幾千年的中華歷史來說簡直就是彈指一揮間。然而這個時期對於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的發展來講,又是至關重要的。巨然作為"荊關董巨"四大山水畫家之一,在山水畫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極大的影響。
  • 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晚唐的仕女畫家們幾乎都處於墨守「周家樣」的階段,「周家樣」控制了晚唐仕女畫壇。五代、北宋間的四大山水畫家: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董源、巨然被畫史並稱「董巨」,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荊浩、關仝,史稱「荊關」,四人合為五代、北宋間的四大山水畫家。荊浩的山水畫傳世作品僅有《匡廬圖》荊 浩:[ 「北派山水之祖」「全景山水」 繪景「六要」是山水畫理論經典之作]五代·後梁 字浩然,隱於太行山之洪谷,因號洪谷子。
  • 古來山水畫第一人—五代宋初大畫家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鹹熙,原籍長安(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捲動的雲,後人稱為「捲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
  • 青州宋代山水大家李成作品賞析丨美在中國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鹹熙。原籍長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故又稱李營丘。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李成-晴巒蕭寺圖 絹本淡設色 縱111.4釐米 橫56釐米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晴巒蕭寺圖》以直幅形式畫冬日山谷景色,畫中群峰兀立,瀑布飛瀉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樓閣,山麓水濱築以水榭、茅舍、板橋、間有行旅人物活動。
  • 2015教資國考美術考點:五代宋元美術史
    五代宋元美術史1.五代南唐人物畫家周文矩的代表作是《文苑圖》,顧閎中畫過《韓熙載夜宴圖》。2.「荊關董巨」是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四位五代山水畫家,荊關和董巨分別代表北方和南方山水畫派。3.「黃徐體異」是指西蜀畫家黃筌、南唐畫家徐熙的不同花鳥畫題材和風格,花鳥畫地域風格和個人風格的分立,表明這個畫科的成熟。4.翰林圖畫院是最早的官立專門繪畫機構,存在於兩宋。北宋徽宗時是翰林圖畫院的鼎盛期,曾將科舉制引入畫家的選拔和培養。5.北宋翰林圖畫院畫家等級分為待詔、藝學、祇候、學生四等。當過待詔的名家有郭熙、李唐、馬遠等。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關仝《關山行旅圖》,天下獨絕
    在五代後梁時期,關家山水在荊浩的基礎上,有出藍之譽,冠絕當時。關仝(約907-960間),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同、關穜。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勤學苦練,達到痴迷的程度。北宋的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的山水畫風格淳樸,主體鮮明,簡潔豪放,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又有人評其畫曰:「其畫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湧出,而又峰巖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遠,磴道邈絕,橋杓村堡,杳漠能備,故當時推尚之。」
  • 【五代、北宋四大家】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關仝【周末特刊——精品回顧】
    五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一些畫家在唐代以青綠或水墨青綠在屏障上揮寫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礎上,深入大自然中進行創作
  • 改變了北宋山水畫的發展趨勢,山水畫家李成,人稱古今第一
    李成(919~967年),五代宋初山水畫家, 他的畫作被世人稱作「古今第一」。他還是宋朝初期北方山水畫三大家中的其中一位,他的繪畫風格改變了後來北宋山水畫的發展走向。從他的代表作《讀碑窠石圖》 中可以看得出來,他的繪畫特點就是「惜墨如金」給人以遙距千裡卻秀色可掬的感覺。
  • 北宋山水畫家範寬
    範寬,宋代傑出畫家。字仲立,一說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北宋山水畫家,生活於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因為他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範寬自名。為山水畫形成期北方畫派之主流畫家。與兩位師長並稱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李成、範寬兩位大師在宋初山水畫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風貌,分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畫家。  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
  • 小央美美術教育:南宋畫家,梁楷,名滿中日的大書畫家
    由此,我們再看中國人的山水畫、減筆花鳥畫,那些看似「逸筆草草」、「墨戲」的作品,表面上看,雖然實在不能和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深刻內容」相提並論,甚至媲美。但是,正是這些字號為「山樵」「野老」「逸民」的畫家、詩家們,他們的骨子裡對自然的歌頌和嚮往,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等,卻不是所有西方美術觀點所能夠理解的。這就是中國的山水畫至今盛況不衰的原因之一。
  • 創獨具風貌的關家山水,突破荊浩山水格局-三家鼎峙之關仝
    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就已經有了雛形,只是那時候山水並不是畫面的絕對主角。以顧愷之為代表的魏晉畫家們將山川、河流、樹木等作為畫面的背景,雖然只是配角,但也得到了用心的刻畫。直到隋唐,展子虔創作《遊春圖》並被視為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