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2020-12-05 民生周刊

文/民生周刊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像隔了一塊透明的玻璃,有人會以為自己看得清楚,於是指點一二。

但其實,很多情況下看到的只是表象。

而真正成熟有格局的人卻能做到: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

曾在一部劇中,看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位大媽在健身房裡因運動過度,導致心臟麻痺而死。當記者採訪同一個健身房的人時,關於她的八卦驟然四起。

「是因為太胖了,想變美才會這麼拼命減肥的。」「哎,因為太過嫉妒別人,這下把命都搭上了。」

在事情還未查明真相前,記者就以「過度愛美減肥致死」為主題作為新聞上了電視。

事實上,大媽努力減肥,是要減重做肝移植手術,拯救肝硬化末期的女兒。為了快點做上手術救心愛的女兒,這位大媽2個月內從180斤減到140斤,沒日沒夜地跑步才因過度,不幸去世。

然而那些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話有多大分量,那些記者並不知道事件背後的真相,就抓住噱頭博眼球。

自以為看透,話已出口後才發現自己看到的不是真相的全部,但對別人的傷害已經覆水難收。

這就像是冰山,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只不過是看到了十分之一的冰山,還有十分之九的冰山在水下,被人們忽略。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這冰山一角,眼見不一定為實。

「如果我們不了解,就閉嘴,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如果了解,那就更應該閉嘴。

凡事不要總是帶著自己的偏見,先入為主地去評價、議論別人。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別人有過怎樣的經歷,心中有怎樣的痛處。

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不聲張別人的難處,是一種善良

網友小麥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是現在的父母抱養來的,這個事情是在她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才知道。

養父母對她很好,也從來沒有告訴過小麥說自己是他們抱養的。

一天,鄰居阿姨毫無徵兆地突然指著說:「你是你媽撿來的,你知道嗎?」

小麥突然一愣,低頭就哭了。而鄰居阿姨站在一旁哈哈大笑。

「那個阿姨的笑聲,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陰影。

後來關於小麥不是親生的這個事實,大家也都不藏著掖著了。

過年過節的時候,親戚們總會拉著小麥的手,語重心長地囑咐,「雖然你不是你媽親生的,但你媽待你就像親生的一樣。」「你的養父母救了你,以後你可要好好孝順他們。」「如果親生父母找上門來,要有良心,可別跟著跑了啊。」

「這些人表面上是在關心我,實則一字一句都在重複揭開我的傷口,讓父母也跟著流血。

王小波說:「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

每個人都有一處不為人知的傷口。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拿別人的傷口來「自我感動」,生而為人,不輕易觸碰別人的傷口,是最大的善意。

電影《奇蹟男孩》裡的小主人公奧吉,一出生就身患惡疾,面目畸形。他的身邊總少不了異樣的眼光,路人會議論他,認為他是怪物。學校裡有壞小孩嘲諷他,說他是醜八怪。

殊不知,小小年紀的他,做了27次手術,在無數次和死神搏鬥後才能活在這世上。

電影結尾時,奧吉說了這麼一句話:「善良一點,因為大家的一生都不容易。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不聲張別人的私事,不嘲諷別人的難處,克制自己的評價,是對人對事最好的尊重,也是為人最大的善良。

不活在別人嘴裡,是一種格局

《莊子·天道》中有一則士成綺見老子的故事。士成綺愛慕玄虛,四處參師訪友,一心想有所收穫。

有一次,他來拜見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亂七八糟,猶疑間,對老子說了這樣一段話。

「先生,我聽很多人說您是個聖人,我千辛萬苦,從很遠地方過來。找到了您之後呢,似乎又不是聖人。看您宅院裡,老鼠洞邊的泥塊夾雜著多餘的食物和果蔬,這些都被輕易地丟棄在了一邊,積累了這麼多的糧食米粟,卻沒有好好保藏,這些都是為富不仁、不節儉的做法。」

老子看也沒有看士成綺,話也沒有說一句,對此沒有任何反應。

後來士成綺覺得自己太過分了,又回來找老子道歉。

誰知道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

「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別人說兩句就急著跳腳,多半是內心還不夠篤定。智者之所以是智者,因為他不被別人的目光和評價所限。

生活中,我們很難不受別人的影響,也很難改變別人的看法。而我們唯獨能做的,就是明智地不活在別人嘴裡,選擇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自在地活著。

「假如你是一棵樹,別人對你的態度就是一陣又一陣的風。如果你很在意別人的意見,那意味著,隨便一陣風,都會把你劇烈搖動,甚至將你吹倒。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尊重自己的內心,看重自己的想法。

餘生不長,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取悅自己,專注於自身能力和修養的提升。

主播:毛寬語

廣播電視臺節目主持人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名而行無過矣。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十點讀書(ID:duhaoshu)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旅遊」

相關焦點

  •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話留三分軟,事到五分滿,人留七分暖。它根植於內心的善意,表現在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的細節之中。01知人不評人曾讀過一個故事:火車上,一個男孩望向火車窗外叫道:「爸爸,你快看,樹在自己往後退!」父親笑笑,寵溺地看著自己的孩子。
  • 「夜讀」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類人,隨意評價別人,背後議論別人,把別人的事情當做八卦的樂趣和談資,自以為看透世事,便可指點一二。殊不知,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有些人有些事,就像這冰山一角,眼見不一定為實。就像韓寒說的那樣: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凡事不要總是帶著自己的偏見,先入為主地去評價、議論別人,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別人有過怎樣的經歷,心中有怎樣的痛處。
  • 薦聽丨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古人說:「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說話要懂分寸,看破不說破;不要過分苛責,留三分薄面;敬人不要卑躬屈膝,要有自己的尊嚴。人生在世,說話做事是一門大學問,只有把握好分寸,人生才能舒適從容。
  • 薦讀丨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古人說:「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說話要懂分寸,看破不說破;不要過分苛責,留三分薄面;敬人不要卑躬屈膝,要有自己的尊嚴。人生在世,說話做事是一門大學問,只有把握好分寸,人生才能舒適從容。
  •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深度好文)
    而真正成熟有格局的人,卻能做到: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01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曾在電視上,看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位大媽在健身房裡因運動過度,導致心臟麻痺而死。有些人有些事,就像這冰山一角,眼見不一定為實。就像韓寒說的那樣:「如果你不了解,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凡事不要總是帶著自己的偏見,先入為主地去評價、議論別人。
  • 夜讀丨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
    就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懂得每個人都不容易。對待陌生人不是乾癟單薄的客套,而是推己及人的和顏悅色,這就是你的教養。一輩子那麼短,希望你能成為一個和顏悅色的人,也希望你能遇見一個心裡有暖意的人,彼此溫柔相待。
  • 聰明的人,會低調處理這三件好事,不聲張,否則好事變壞事
    一、自己有關係不聲張 小李大學畢業,家裡人通過關係給安排進他爸爸朋友的公司。 小李能力確實也是出色,再加上他爸爸的這層關係, 公司老總對他青睞有加,有意提拔。
  •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知人不評,評人不言
    老子說:知人者智。 為人處世多年,身邊的人是冷是熱,心裡都會有個數。 心直口快是小聰明,知人不評卻是大智慧。知人是目光如炬,評人卻是多此一舉。 知人不評人,是一個人起碼的修養。 1、評頭論足,是傷害友誼的元兇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 大學須知:知人不評人!
    大學的生活圈子,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是大學的人形形色色,有跟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也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人,可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記得:知人不評人!大學,人多,事情也多,關於人的是非也是更多的,就看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人?是在別人對他人品頭論足之時,你與他們一起或者是為他反駁,又或者是做到左耳進右耳出。這些,我們都不知道,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知人,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只有對他足夠了解,你才會跟他有共同語言,明白他的為人處事是否與你的三觀價值相同。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做人,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恍然大悟)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恍然大悟) 有一種大智若愚, 就是知人不評人,
  • 知人不評人,看破不說破,方為人上人
    評價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而真正有智慧的人能控制自己的嘴,三思而後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經歷,我們看到的,並不一定是他人的全部。如果隨意評價他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傷害。更何況,有些人的評價,只是主觀臆測。做人累不累,自己去體會,生活苦不苦,自己最清楚!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世上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的好!
  • 晨讀丨識趣的人,都明白這三個道理
    特別是當兩個人還不了解彼此的情況時,說得越多越容易出錯,什麼時候觸及別人的底線或隱私了,得罪了人,自己都不清楚。 這也正是為什麼,那些自來熟的人,身邊通常不會有什麼真朋友。熱情只有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才能讓人感到舒適,否則,就會變成負擔和壓力。 一段關係,從陌生到熟悉,一定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 夜讀丨平靜,人生最好的境界
    浮躁的社會,喧囂的世界,讓很多人的心很難平靜。生活中,很多人不是不想平靜,也不是不知道平靜的好處,更多的是找不到很好的切入點。有時看似也很忙,卻未能忙出什麼成績來,於是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對未來充滿了迷茫,找不到自我。平靜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能力。一個人只有學會讓心平靜下來,才能更好地總結過去,看清未來,認識世界。
  • 知人,不評人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有時候作為旁觀者,我們很難知道事情的全部。面對未知的事情,面對道聽途說的事情,少做評論,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後來,電視臺來採訪,健身房的人議論紛紛,有的說她是因為丈夫出軌,想要挽回丈夫;有的說她是要身材不要性命,過度減肥鍛鍊而去世。對於這個事件,網上也有很多人譏諷嘲笑。後來醫院出來澄清,原來是她兒子要肝移植,她鍛鍊是為了減去脂肪肝,救兒子的命。為了儘快手術,這位大媽在2個月內從180斤減到140斤,她每天沒日沒夜鍛鍊,才導致了過勞死亡。
  • 人最大的修養,是知人不評人!
    人最大的修養,是知人不評人! 知人識人,已經很難。 然而更難的是, 在知人之後管住自己的嘴, 不對他人的生活妄加評論, 橫加幹涉。
  • 向太陳嵐談張栢芝撒謊成性讀書少,網友:知人不評人是最大的修養
    另外,她還說張栢芝每次說出匪夷所思的話時都深情投入,不經過大腦吹牛,讀書少邏輯思維混亂,被放養長大沒有規矩方圓,從小單親後來離婚,並用精神病來形容張栢芝的狀態。我想向太之所以說這樣的話,起因應該是這樣的:前些天張栢芝在綜藝節目上的表現引發爭議,有網友吐槽她是「撒謊精」她在節目中表示自己天生不喜歡吃肉,稱吃肉會被被媽媽打的。
  • 夜讀丨陳道明:我勸你做個「無用」的人
    他始終保持一身風骨,透著一種寧靜的氣質,無論周遭多浮躁,人心多功利,他依舊是那個追求「無用」之人,從容不迫,穩如泰山。「無用」,方得從容不拍戲的時候,陳道明更喜歡待在家裡讀讀書、寫寫字,彈彈琴、下下棋,或者是給妻子女兒做點針線活兒。
  • 夜讀丨越無能的人,越愛挑別人的錯
    全民夜讀來自民生周刊00:0007:48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讀音頻文/京博國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把責任推卸給環境和別人,還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原因?《四十二章經》中有一句話:「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事情不順利,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立刻開始怨天尤人,而要學著去反躬自省,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曾看過一個小故事。
  • 夜讀丨我沒有靠山,自己就是山!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你無法要求別人一直在那給你依靠,別人也無法做到設身處地。這樣一來,依靠別人會有很大的風險,如今的社會,人人都深不可測,輕易相信別人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的行為,依靠別人,就意味著輸贏的主動權在別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