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周刊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像隔了一塊透明的玻璃,有人會以為自己看得清楚,於是指點一二。
但其實,很多情況下看到的只是表象。
而真正成熟有格局的人卻能做到: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
曾在一部劇中,看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位大媽在健身房裡因運動過度,導致心臟麻痺而死。當記者採訪同一個健身房的人時,關於她的八卦驟然四起。
「是因為太胖了,想變美才會這麼拼命減肥的。」「哎,因為太過嫉妒別人,這下把命都搭上了。」
在事情還未查明真相前,記者就以「過度愛美減肥致死」為主題作為新聞上了電視。
事實上,大媽努力減肥,是要減重做肝移植手術,拯救肝硬化末期的女兒。為了快點做上手術救心愛的女兒,這位大媽2個月內從180斤減到140斤,沒日沒夜地跑步才因過度,不幸去世。
然而那些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話有多大分量,那些記者並不知道事件背後的真相,就抓住噱頭博眼球。
自以為看透,話已出口後才發現自己看到的不是真相的全部,但對別人的傷害已經覆水難收。
這就像是冰山,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只不過是看到了十分之一的冰山,還有十分之九的冰山在水下,被人們忽略。
有些人有些事,就像這冰山一角,眼見不一定為實。
「如果我們不了解,就閉嘴,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了什麼。如果了解,那就更應該閉嘴。」
凡事不要總是帶著自己的偏見,先入為主地去評價、議論別人。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別人有過怎樣的經歷,心中有怎樣的痛處。
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不聲張別人的難處,是一種善良
網友小麥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是現在的父母抱養來的,這個事情是在她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才知道。
養父母對她很好,也從來沒有告訴過小麥說自己是他們抱養的。
一天,鄰居阿姨毫無徵兆地突然指著說:「你是你媽撿來的,你知道嗎?」
小麥突然一愣,低頭就哭了。而鄰居阿姨站在一旁哈哈大笑。
「那個阿姨的笑聲,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陰影。」
後來關於小麥不是親生的這個事實,大家也都不藏著掖著了。
過年過節的時候,親戚們總會拉著小麥的手,語重心長地囑咐,「雖然你不是你媽親生的,但你媽待你就像親生的一樣。」「你的養父母救了你,以後你可要好好孝順他們。」「如果親生父母找上門來,要有良心,可別跟著跑了啊。」
「這些人表面上是在關心我,實則一字一句都在重複揭開我的傷口,讓父母也跟著流血。」
王小波說:「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
每個人都有一處不為人知的傷口。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拿別人的傷口來「自我感動」,生而為人,不輕易觸碰別人的傷口,是最大的善意。
電影《奇蹟男孩》裡的小主人公奧吉,一出生就身患惡疾,面目畸形。他的身邊總少不了異樣的眼光,路人會議論他,認為他是怪物。學校裡有壞小孩嘲諷他,說他是醜八怪。
殊不知,小小年紀的他,做了27次手術,在無數次和死神搏鬥後才能活在這世上。
電影結尾時,奧吉說了這麼一句話:「善良一點,因為大家的一生都不容易。」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不聲張別人的私事,不嘲諷別人的難處,克制自己的評價,是對人對事最好的尊重,也是為人最大的善良。
不活在別人嘴裡,是一種格局
《莊子·天道》中有一則士成綺見老子的故事。士成綺愛慕玄虛,四處參師訪友,一心想有所收穫。
有一次,他來拜見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亂七八糟,猶疑間,對老子說了這樣一段話。
「先生,我聽很多人說您是個聖人,我千辛萬苦,從很遠地方過來。找到了您之後呢,似乎又不是聖人。看您宅院裡,老鼠洞邊的泥塊夾雜著多餘的食物和果蔬,這些都被輕易地丟棄在了一邊,積累了這麼多的糧食米粟,卻沒有好好保藏,這些都是為富不仁、不節儉的做法。」
老子看也沒有看士成綺,話也沒有說一句,對此沒有任何反應。
後來士成綺覺得自己太過分了,又回來找老子道歉。
誰知道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
「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別人說兩句就急著跳腳,多半是內心還不夠篤定。智者之所以是智者,因為他不被別人的目光和評價所限。
生活中,我們很難不受別人的影響,也很難改變別人的看法。而我們唯獨能做的,就是明智地不活在別人嘴裡,選擇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自在地活著。
「假如你是一棵樹,別人對你的態度就是一陣又一陣的風。如果你很在意別人的意見,那意味著,隨便一陣風,都會把你劇烈搖動,甚至將你吹倒。」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尊重自己的內心,看重自己的想法。
餘生不長,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取悅自己,專注於自身能力和修養的提升。
主播:毛寬語
廣播電視臺節目主持人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名而行無過矣。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十點讀書(ID:duhaoshu)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