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之:促織

2020-12-15 男海縱橫

《促織》是《聊齋志異》裡的名篇,也是《聊齋志異》裡最傑出的、閃耀著反封建的思想光輝的一篇。它寫的是一個「離魂」的故事。其實,這種故事本身並沒有新奇之處。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無論是六朝志怪還是唐宋傳奇裡,這種題材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的。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中的《龐阿》可以說是「離魂」故事的鼻祖。它寫的是石氏女對龐阿一見傾心,因無由自達,常常魂不守舍,她的夢魂常到龐阿家,以至多次被捉住送回。唐人陳玄佑的《離魂記》比《龐阿》的 》的僅僅是「粗陳梗概」有了進步。主人公倩娘的性格較為鮮明,其故事情節也更為曲折了。到了《聊齋志異》裡的另一篇《阿寶》,這種離魂故事就發展得更完美了,情節上更為曲折動人,人物形象更為鮮明可感了。

與以上這些「離魂」故事最大不同的是,《促織》不再是因男女雙方兩情相悅或者一方單相思的「精誠所感」而演繹出的「離魂」型的愛情故事。它寫的是一個在外力殘酷壓迫之下的小人物「魂飛魄散」的人間慘劇,而且「離魂」的主人公不再是才子佳人,而是一個還不通世事的九歲小孩。這就決定了《促織》與以上這些作品相比,除了在藝術上更為精美之外,更主要的是它有著更高的思想價值。

《促織》這篇小說的題材顯然與呂毖《明朝小史》卷六「宣德紀」中如下的一段記載有關:

宣宗酷好促織之戲,譴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譴,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

《促織》雖然是取材於這段史料,但絕不是機械地照搬。蒲松齡發揮了自己的傑出的藝術創造的才能,展開了豐富的想像,使《促織》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遠非原來的史料所能相比。

《促織》一開頭就指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這同時也是交代故事的起因,其實也是悲劇的社會根源。下文就成名一家圍繞促織這隻小蟲子的得與失,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成名因沒有促織交差,被「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只得「轉側床頭,惟思自盡」。在故事情節來說,正是山窮水盡的時候,卻又忽然別有洞天,有了轉機:成名得到了神卜的指點,居然捕到了一隻「狀極俊健」的促織。於是「大喜,籠歸,舉家慶賀,雖連城拱壁不啻也」。然而,一曲未終弦,錚然而變。好奇、頑皮的兒子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織。面對如此巨變,夫妻二人,一個「面如死灰」,一個「如被冰雪」。要找兒子算帳,最後卻「得其屍於井」,成了一個人蟲兩空的慘劇,「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至此,故事情節已有了兩大轉折。緊接著又有一個轉折,不過這一轉折不象上面的兩個轉折那樣大起大落,而是舒緩、沉著得多了。傷心欲絕,只待一死的成名忽然又聽到了促織的叫聲。循聲搜尋,發現了一隻「頓非前物」的小促織。因為太弱小了,不想要它,但小蟲子「忽躍落襟袖間」,成名只好勉強收留它,不過還是「惴惴恐不當意」。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這隻小蟲子勇不可當,不僅打敗了「一切異狀」之促織,而且還善鬥雞,還能「應節而舞」。於是,「上大嘉悅」,於是成名否極泰來,入學、受賞。最後,作者才交代,原來這隻促織是成名兒子的魂魄所化。

故事情節共有三大轉折,環環相扣,跌宕起伏。三大轉折中,有兩個轉折是作者憑藉豐富的想像,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來實現的,但它卻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特別是成子魂魄化促織這一情節,揭露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可謂是入木三分。原史料中只是非常寫實地記載了夫妻雙亡,而蒲松齡則幻想出這一情節,用看似喜劇的反諷方式大大加深了小說的悲劇色彩,加強了它的批判性,再現了封建君主「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黃宗羲語)的罪惡。這一情節,並非完全是蒲松齡向壁虛構的產物,而是他在借鑑前人作品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認識而作出的藝術創造。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只有「暫時做穩了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可得」這樣的兩個時代。人,從來是沒有被當作人的。豈止是不被當作人,甚至也不被當作奴隸,而是被當作蟲豸。我們看看《促織》中的成名,特別是成名的九歲的兒子,他們不都是蟲豸嗎?他們的境況甚至比蟲豸還不如。  小小的一隻促織,卻能讓人如痴如醉,如瘋如傻。得之使人生,失之使人死。圍繞促織的得與失,一家人的情感是大悲和大喜的截然不同的變化。更為可悲的是成名的兒子,作為一個天性未泯的九歲小孩,只不過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揭開瓦盆來想看一看這隻讓「舉家慶賀」的小蟲子,卻幾乎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在兒子生命垂危的時候,成名想到是兒子弄死了促織,「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兒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隻小蟲子重要。而且,豈止如此,成名的兒子就是投井了這事也不能完結,他還必須要讓自己的魂魄變成一隻促織,代替那隻促織,再次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格鬥。而且他必須要贏得那些格鬥,才可以保他的父母無虞,才可以彌補他的「過失」。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早已不復為人,哪裡還有半點做人的價值,做人的尊嚴?他跟促織這類小蟲子沒有了本質的不同,它們同是供統治者玩樂的一種東西而已。至此,蒲松齡用他那支「高人一等」、「入木三分」的如椽巨筆,將封建專制制度對人們的沉重壓迫,對人性的摧殘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它可以把活生生的人變成鬼,甚至讓你做鬼也不得安寧,必須要變成蟲豸,繼續為統治者服務,繼續供他們玩樂。

豈止是成名的兒子是這樣的鬼魂,是這樣的蟲豸,還有成名,成名之妻,乃至整個專制社會裡所有的小人物都是這樣的被異化了的鬼魂和蟲豸。這正是封建專制社會裡小人物命運的可嘆可悲之處!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聊齋志異文學名著賞析,明清小說名著解讀之聊齋志異答案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為蒲松齡書齋名,「志」為記載、記錄,「異」指的是奇聞異事,因而正如書名所說,其中記述的都是民間或作者虛構的荒誕、離奇的故事。《聊齋志異》共有短篇小說431篇,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其內容大致有四類: 1.
  • 聊齋志異——促織
    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 聊齋志異介紹
    《聊齋志異》也批評科舉制度的腐敗,如「考弊司」、「王子安」、「司文郎」、「三生」等;並揭露政治和社會的黑暗,如「席方平」、「促織」、「紅玉」、「竇氏」、「續黃梁」等。   《聊齋志異》尚有其他題材,如「勞山道士」寫好逸惡勞,「畫皮」寫惡鬼害人的伎倆;「黃九郎」寫斷袖之癖;「嬌娜」寫朋友之義;「張誠」寫兄弟之愛;「阿繡」寫男女互戀之愛;「堪輿」寫風水迷信;「仇大娘」寫仗義行為;「田七郎」寫獵人俠義;「促織」寫鬥蟋蟀的悲喜劇;「羅剎海市」寫海上奇遇記;「偷桃
  • 大話聊齋:聊齋志異還能流傳多久
    大家都知道《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是一部諷刺意味很強的文言短篇小說。書中內容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做了入木三分的諷刺。第二類是揭露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的罪惡,《促織》、《席方平》就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促織》寫了一個皇帝愛鬥蟋蟀,就不斷的讓百姓進貢蟋蟀,一個孩子弄死了父親千辛萬苦找來的蟋蟀,還怕父親的責怪打罵,小孩就跳了井。後來這個還孩子變成了一個蟋蟀,不僅鬥敗了所有的蟋蟀,就連大公雞都不是他的對手。統治者小小的愛好,竟然害的老百姓家破人亡。
  • 聊齋《促織》究竟在講誰的故事
    文章的題目原本想用《從聊齋《促織》看明朝的必然滅亡》,眾所周知,「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歷來就有因癖好而荒廢朝政的君王,類似例子在古代歷史中有很多,上行下效,往往會帶來深重的影響,從而亡國之君的出現也很正常。
  • 聊齋《促織》究竟在講誰的故事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說,它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繳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徵暴斂的罪惡現實。本文的題目原本想用《從聊齋《促織》看明朝的必然滅亡》,眾所周知,「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聊齋志異:對科舉制度作了有力的抨擊
    今天我們來講講《聊齋志異》。蒲松齡(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他生在一個書香家門第,了漢是他的祖上科場都不利。他父親讀書不成,棄而學商。《聊齋志異自序》裡說:「門庭之悽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條似缽。」正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他七十一歲循例出貢,四年後死去。蒲松齡生活貧困,加之以考場長期失意,使他對社會的黑暗,科舉制度的腐朽,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前後經過大約二一!·年的努力,用託筆幻想,寄意現實的手法,寫成了他的代表作《聊齋志異》。
  • 蒲松齡名作《聊齋志異》,十句充滿智慧的話,句句深刻,句句在理
    如果你聽說過《聊齋志異》,那麼你一定會知道蒲松齡。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蒲松齡。蒲松齡,又被稱為聊齋先生,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和短篇小說家,他是濟南府淄川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人。1640年,蒲松齡出生。
  • 影響華夏古代的志怪奇書《聊齋志異》
    內容[編輯]《聊齋志異》多寫人與花妖狐魅的戀愛故事,如「青鳳」、「蓮香」、「小謝」、「香玉」、「嬰寧」和「丫頭」等。《聊齋志異》也批評科舉制度的腐敗,如「考弊司」、「王子安」、「司文郎」、「三生」等;並揭露政治和社會的黑暗,如「席方平」、「促織」、「紅玉」、「竇氏」、「續黃梁」等。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3)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最早的改編電影當屬《聊齋·胭脂》。20世紀60年代以來,改編影視主要有《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續集》、《聊齋志異三集》、《辛十四娘》、《鬼狐外傳》、《鬼叫春》、《倩女幽魂》、《倩女幽魂2:人間道》、《倩女幽魂3:道道道》。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
  • 每日一點 | 名著閱讀:《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為蒲松齡書齋名,「志」為記載、記錄,「異」指的是奇聞異事,因而正如書名所說,其中記述的都是民間或作者虛構的荒誕、離奇的故事。《聊齋志異》共有短篇小說431篇,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其內容大致有四類: 1.
  • 聊齋志異中的促織中令人細思極恐的社會現象是如何的?
    在聊齋志異中,促織是一篇獨特的篇章,因為這個篇章看似在說促織這種很常見的市井遊戲,實則描述了一個悲慘的人物命運。極大的諷刺了封建黑暗的官僚主義的統治的罪惡和殘酷。在明朝的宣德年間,皇室裡盛行鬥蟋蟀的賭博遊戲,因此,每年皇帝都要向民間徵收。
  • 妖魔鬼怪皆是文章——《聊齋志異》
    其中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聊齋志異》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在他四十歲時,一部用文言寫成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已經初步完成。可他還是不斷增補和潤色,直到晚年,才算最後定稿。可以說,這部小說集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心血。那麼這篇著作主要到底寫了什麼呢?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聊齋志異》
    「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齡《聊齋志異》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成書於清朝初年。它的出現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在《聊齋志異》出現之前,也曾有不少志怪傳奇類的小說,但《聊齋志異》卻超越了它們,成為了這一類小說最傑出的文學名著,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將宗教迷信意識轉化為文學的審美方式。
  • 名著導讀《聊齋志異》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聊齋志異》是其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叄我們一起了解《聊齋志異》中的幾個經典故事。《促織》寫明朝宣德皇帝好玩促織(蟋蟀),責令地方上每年給他進貢,致使促織也成了可居的奇貨,「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華陽縣有位叫成名的人,因為交不出應徵的促織,被打得「兩股間濃血流離」。
  • 蒲松齡:厭作人間語以及《聊齋志異》藝術特色
    蒲松齡創作了很多種類的作品,他有詩詞作品《聊齋文集》,也創作了戲曲小說,代表作品就是《聊齋志異》,他還創作了用以演述民間故事的俚曲,代表作是《牆頭記》、《姑夫曲》等。當然,這些作品中,最具影響力成就最高的是他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而對於蒲松齡來說,作為一介書生,他還有手中的筆,不能正大光明的指責,隱晦一點總沒人管吧,所以也就有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以鬼怪亂力為依託,講述的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這本書有多出名,不用做多贅述。但是它通過狐仙,鬼怪,山石,鳥獸等揭露的官場黑暗,人性的詭辯,愛情的悽美等註定它成為傳世之作。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手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
  • 促織與鵪鶉,《聊齋》裡造就成名與王成命運的翻身之物
    《聊齋志異》卷一的《王成》與卷四的《促織》,讓王成和成名都由落魄走上了發達的命運,王成,命也;成名,時也。 「王成,平原(山東地名,今屬德州)故家(世家大族)子,性最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