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的成名之作,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的鴻篇巨著。1982年,馬爾克斯憑藉本書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壇上一代文學宗師的地位。
1、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初次讀到這句話,便想起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前期繁華極盡,最後悽清至極,當初有多熱鬧,最終便有有多冷清。在絢爛過後的孤寂中,才體會到萬事皆空。
其實人生似乎也是這樣,一生會遇到很多人,真正能長久陪伴你的卻沒有幾個。就像是遠行的列車,我們或許會在中途相遇,然後相伴幾程,最後各自分別。相伴的過程越喜悅美好,離別後的苦悶寂寞便越沉重,燦爛的回憶足以敲痛人的靈魂。
2、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想方設法排遣寂寞的人,最終不過是沉淪無謂的歡娛和享受之中;寂寞唯一的出口是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時刻靜默冥想,學會和自己獨處,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才能真正逃過俗世煩憂,人間哀愁。
3、你那麼憎恨那些人,跟他們鬥了那麼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沉淪作為代價。
墨菲定律說:「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曾經那麼痛恨的那種人和那種事,與之爭鬥斡旋了那麼久,最終卻發現自己竟和他們越來越像。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這怕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所以,人要時刻警醒,不要忘記自己從前的樣子。
4、只有用水將心上的霧氣淘洗乾淨,榮光才會照亮最初的夢想。
心若蒙塵,不僅會看不清眼前的路,還會迷失從前堅持的方向。人的心其實和灶臺很像,經常要用,所以也常常會落塵埃,如果不定時清理,遲早會遮蓋住原本的樣子,變得面目全非。保留一顆赤子之心,不忘初衷,才能達到最初的夢想。
5、你的心,它如果幹涸,可以被滋潤;它如果空虛,可以被填充;但它不能被輕易交付。
只要一顆心還屬於自己,乾涸也罷,空虛也罷,總還有計可施。但要是輕易交付給旁人,一旦對方不珍惜,就只能落個鮮血淋漓的下場。我們愛一個人,就是把自己當成人質交給對方,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啊,一定要萬分小心。
美國著名作家歐文·肖稱讚馬爾克斯:他是個強有力的作家,有著豐富的想像。他繼承了歐洲政治小說的偉大傳統,其結果是歷史劇與個人戲劇合二為一。
餘華說:在那些剛出版就暢銷的文學作品裡,有些與世長存,比如《百年孤獨》;另一些則銷聲匿跡,也就沒有比如了。
百年孤獨融入了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等神秘因素,將現實與虛幻巧妙融合到一起,製造出引人入勝的魔幻之境,它用它獨特的魔幻色彩,突出孤獨主題、渲染悲劇氛圍。
孤獨分為個人的孤獨,家庭的孤獨,社會的孤獨。從這本書裡面我感受到了孤獨、愛情。關於孤獨裡面最著名的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喧囂,都將用寂寞來償還」。
他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他說:有的人註定在一個偶然出現在你的生命裡,卻要你用一生的時間來遺忘。
我們在不停地向未來前行,其它人同樣也在通往未來,我們都在匆匆向前,在途中會不停地失去與獲得,在與一個人分散後,重新遇見一個人,陪我們走一程,然後再分散。
我們雖有一面之緣,但是並不知道別人終點,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這趟人生中的終點,但總有一些人的驚鴻一瞥,驚豔了我們餘生的歲月。但最終的結局還是需要我們孤獨的去遺忘。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出生,在世間遊蕩幾十年,或更短的世間又孤獨的離去,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百年孤獨》
我們各有各的孤獨,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獨立的存在,從《百年孤獨》這本書裡,我們知道,孤獨是一種本能,我們要學會享受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