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後的修筆人

2020-12-06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褚萌萌 趙冠南)一支上好的鋼筆,筆尖通常由黃金製成;由於黃金質軟,其上會焊有一個堅硬的金屬小圓球。將這個小顆粒焊到筆尖上,再將其從中切割,以使顆粒的縫隙和筆尖中縫保持一致——這是修筆行當裡最難的技術,俗稱「點金尖」。

「這是我的拿手活。」89歲的修筆人張廣義語氣中帶著一絲自豪,「幾十年前,北京『點』得好的,也不過就三位。」他口中的另外兩位,早在十幾年前就不再以修筆為生了。

在北京繁華的東四南大街,老舊的「廣義修筆店」仿佛封存住了一段時光。推開木框玻璃門,走進不到十平方米的店鋪,只見用了幾十年的兩層櫃檯裡擺著多種國產鋼筆,工作桌上堆滿了微微生鏽的精巧機器,四面牆上貼著微微泛黃的字畫、報紙、獎章。

圖為張廣義坐在位於北京鬧市區的小店中。店鋪仍保持著上個世紀的裝潢,仿佛封存了一段舊時光。新華社記者褚萌萌 攝

「我就愛這個,愛了一輩子。」張廣義生長在父親的文具店中。十幾歲時,他開始「琢磨」起鋼筆,後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開了自己的修筆店,一修就修到現在。

從熱鬧到冷清,這麼些年,張廣義的小店見證了鋼筆在中國的「起起落落」。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北京的修筆行不少於十家,有國營的,也有個體的。「那時候,趕上人多,找我修筆都得排隊!」張廣義回憶,曾經,擁有一支樣美質優的鋼筆是人們普遍的心願,寫得一手漂亮字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甚至會引人爭相「攀比」的事。

70多年裡,張廣義修了數十萬支鋼筆。找他修筆的有外國大使、文藝名人,也有小學生、工廠工人。他「認筆不認人」,用自己研發的小機器認真修著每一支筆。

張廣義的工作桌上堆滿了微微生鏽的精巧機器,其中不少是他自己研製的。新華社記者褚萌萌 攝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廣義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個體勞動者」。帶著這份榮譽,他還定期去天安門廣場,為國旗班的戰士們義務修筆。

然而,鋼筆需要灌墨、清洗;在如今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輕便便宜、用完即丟的水筆和原子筆顯得更實用。近些年,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的流行,進一步抹去了鋼筆的墨水印跡。

前幾天,張廣義得知,自己神交已久的上海老同行,剛剛關了店,回甘肅老家養老去了。據他了解,全國專門修鋼筆的店,如今只剩下四家了。

張廣義還一直堅守在原地。「有些小時候找我修過筆的顧客回來看我,跟我開玩笑:『我都要退休了,您還在這呢。』」由於年事已高,從幾年前開始,他只在每天下午3點開門營業一小時。

門庭若市的舊況已不復存在。但由於能修的人少了,張廣義總會接到全國各地的諮詢電話。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中國在2015年已成鋼筆銷售額第一的國家,佔全球鋼筆總銷售額的48%。在全球範圍內,預計到2020年鋼筆銷售額可達15億美元。

在電子時代,「書寫」從大眾的剛需,變成了小眾的個性化需求。鋼筆也從日用品變成了禮品、收藏品、時尚用品。

「時尚是顧客很關注的一點。」凌美鋼筆的銷售員趙先生介紹,該品牌銷售最好的一款就「擁有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以及輕質的材料」。他工作的專櫃位於北京西單,日均銷售鋼筆50支左右。自2008年進入中國市場開始,該品牌已開設100多家專櫃。

商場櫃檯裡擺著的時尚造型鋼筆。新華社記者褚萌萌 攝

國內外的鋼筆品牌還紛紛採用鑲鑽、彩繪等技藝,生產出各種具有收藏價值的鋼筆。國產品牌英雄近年來就憑藉黑檀木鋼筆、寶石筆等,走出了經營下滑困境,實現逆轉營收。

隨著「文藝範」在年輕人中的流行,鋼筆還成為製作手帳的必備品,在電商平臺上打開了又一銷路。

「時代確實不同了。」張廣義感嘆,如今有年輕人甚至帶著「萬把塊」的鋼筆來請他修理。

不過,這位可以稱為「筆痴」的老人有時也會有點生氣。「好多人根本不懂鋼筆,瞎用!多貴的筆,用久黑墨水了都會堵,堵了再甩就容易把筆尖甩壞。」他先是氣得拒絕修理,然後又細心叮囑每一位顧客:「要用藍墨水,否則要定期清洗。多貴的筆都一樣。」

在張廣義手中,高端的禮品鋼筆、時尚的手帳鋼筆、日用鋼筆,都是一樣。他以幾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對待著每一支筆。雖然鋼筆以新的形式流行開來,但張廣義的生意並未隨之回溫。他幾十年間帶的四個徒弟,都陸續轉了行。

日頭漸落,陽光斜射進了小店的玻璃門。店鋪位於鬧市區,要是租出去,每月能有上萬元租金,相當於老人修筆一年的收入。

正要關門間,一名中年男子走進了店鋪。「看報紙得知有這家店,但是一直沒見開過門。」在附近工作的秦先生剛好在「營業時間」路過這裡,就進來買了一支筆。「我喜歡用鋼筆,也想支持一下老人家。」他說,知道店還開著,以後他一定會在這裡修理自己的鋼筆。(完)

相關焦點

  • 70多年修了50萬支鋼筆,他是京城最後一位修筆人
    01 【北京800餘名川籍農民工乘「愛心專列」返鄉過年】 2020年春節臨近,農民工返鄉進入高峰期。1月8日上午9時38分,北京西開往成都東的G307次「凱翼號」愛心專列準時出發,800餘名川籍農民工佩戴紅圍巾、手提春聯和窗花等禮物,乘坐該趟列車回家過年。 @新京報
  • 「鋼筆楊」後繼無人 修筆店成最後的風景
    「鋼筆楊」後繼無人 修筆店成最後的風景 成都市水碾河南路42號,「最後修筆店」的招牌已經泛黃、褪色。看著大爺失望的背影,楊紅英有些無奈,她說,其實,修眼鏡是她的副業,但如果沒有這個副業,僅靠修鋼筆,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 「現在電腦普及,一次性、換筆芯的筆更是種類繁多,用鋼筆的人越來越少了。」楊紅英告訴記者,現在來修筆的人,除了一些用慣了鋼筆的老年人,基本上就是學生。「維修費用低廉、客戶群又相當有限,收入之少可想而知。」
  • 施天水丨上海灘最後一位「修筆匠」
    他叫施天水,是上海灘最後一位「修筆匠」。 也有電話聯繫後,把家中待修的鋼筆用快寄過來的外地人。他們早就聽說施老師傅修筆堪稱一絕,等待著自己心愛的鋼筆在他手下起死回生。他們甚至會連可能用到的工具,都一併寄過來。
  • 【讀城·17】「金陵最後修筆人」的30餘載堅守
    ——那是修鋼筆的!」當年的相聲大師侯寶林相聲段子說的正是鋼筆盛行時代的誇張寫照。3月23日上午,陽光明媚,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西區食堂門口,記者見到了被譽為「修筆大王」、「金陵最後修筆人」的胡旭年,他在支撐起破舊的遮陽大傘,擺好各種修鋼筆的工具和待出售的鋼筆、印章後,開始了一天的修筆活兒。
  • 北京最後一處修鋼筆店:為執著於書寫習慣的「懷舊者」
    「這是北京最後一處可以修筆的地方了。」一個工作日的下午,一位年輕人根據網上的地址,按圖索驥找到了店裡。運氣不錯,老爺子張廣義恰巧開著店,正站在櫃檯後面給另一位客人修筆。「老人家,我這支鋼筆筆尖有點問題,您看能修嗎?」年輕人開口道。「我試試,修好了,收您50元,修不好分文不取。」張廣義擺弄起筆尖來。一小會兒工夫,鋼筆就修好了。
  • 鋼筆壞了,你還能找到修筆人嗎?不知不覺中,有些職業正在漸漸消失
    如果不告訴你張老的職業,他也就是北京城無數老人中極為普通的一員,而職業恰恰賦予了他別樣的「使命」:他是北京最後一位修筆老人。張老曾說,等他去世,店也就關門了。久而久之出了名,門庭若市,北京的鋼筆圈裡,不少把張廣義視作「偶像」,經常過來修筆。文物學者王世襄也曾來過,還給張廣義題詩一首:「半釐小肆客爭臨,筆好人誠愜眾心,若問緣何常燦爛,只因骨內有真金。」印象中,他修過的最貴的筆,是一支萬寶龍牌的進口鋼筆,3萬元,但最後修好了,儘管對方要重謝,但張廣義也只收了200元。他對於鋼筆的感情,遠超過錢。
  • 滿街難尋的「修筆匠」書寫「筆上新生」 鋼筆品牌改走高端
    「修筆匠」在長沙難覓蹤跡。鍵盤輸入和中性筆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書寫方式,鋼筆沒了市場,修鋼筆的人將何去何從?還有手錶、單車等等「老物件」重要性逐漸不比當年,與它們息息相關的老手藝,在新生活裡又將面臨什麼變化?三湘都市報自今日起推出《老手藝與新生活》系列報導,為您講述。 3月10日,在長沙一高中教英語的易老師求助三湘都市報,表示「想找個地方修自己的鋼筆,卻幾經輾轉,無功而返。」
  • 文化濰坊:濰縣城往事——劉鬍子修筆部
    每次有慕名而來修鋼筆的,老兩口都笑臉相迎,送上茶水,兩條小狗也站起身來,抱著前爪搖動表示歡迎。當年能擁有鋼筆的都不是一般人,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使用石板和石筆,三至六年級的小學生也只能用鉛筆,初中以上的學生才開始用鋼筆。再就是政府的公職人員和幹文差事的人員才擁有鋼筆。
  • 「修筆大王」胡旭年:鋼筆成學生新寵品牌鋼筆改走高端路線
    金陵最後修筆人 一個人堅守30年今年73歲的胡旭年家住鼓樓區金陵小區,據胡師傅回憶,16歲那年支邊自己去了新疆牧區工作,由於自己喜歡書法、篆刻,沒事時就喜歡在鋼筆上刻字。因此,胡師傅對鋼筆的各個配件都很熟悉。直到1989年,他才和妻子一起從新疆回到了南京。
  •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既然是一個本尊所加被的法門,所以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達到感應道交,因為你沒有感應道交,你就不能啟動佛陀對你的加被。但這個感應道交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淨土的感應道交跟外道的感應道交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老是心外求法,弄到自己邪知邪見,結果一事無成。你那個是方法錯誤的!
  • 修佛難修人更難也
    修佛難修人更難萬物蒼生,人作為食物鏈的頂端,是因緣了上天的眷顧,本可以如飛鳥爬獸遊魚般做好自己本身即可,來生仍可投胎做人,妖歷盡千年要幻化為人,難道好好的作妖不行嗎,做人多難。人之初的本能是未被教化的,如動物般原生,原始狀態的人,是看作不文明的,甚至不應稱作是人,直立行走不能代表什麼,有了思想才算脫離了動物而成為人。古人遺留下的神化之筆早已洞悉一個道理,妖修人做盡好事歷經千年都成不了人,人修佛甚至什麼都可以不做,隱居山林每日詠經便可修成正果,想做人就是這麼難,難到無數賢者投奔山林。
  • 修筆匠壓了幾千個鋼筆尖 他說這行當再也無法傳承
    他為什麼與修鋼筆結緣?在這個電腦普及的時代他的生意還好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走進了這個小店 … …  解放路附近有個鋼筆維修站 不少網友都知道這個地方    不久前,一位濟南網友在論壇發帖想要找一個修鋼筆的地方,不少人都支招說,在歷山路和解放路交叉口有一個鋼筆維修站。 「 多年前我路過時看到有個牌子掛在窗口。」
  • 《清敕修大藏經》重刊開光法會在北京廣化寺舉行
    《清敕修大藏經》,亦稱《清藏》、《龍藏》,是我國官刻藏經的最後一部,也是目前流通最廣、佛教信眾最為熟知的一部大藏經。以往我們對文物保護總有這樣一種認識,就是文物是不可觸碰的,而大藏經經板在文物保護方面確有其特殊性,專家介紹:長期放置不利於古老經板的保護。2009年,北京市文物局決定啟動《清敕修大藏經》經板保護和重新刷印、出版工程。
  • 明天 誰給我們修鋼筆?
    夫婦倆一邊道謝一邊走出筆店,修筆老師傅張廣義拉開小抽屜,放進了剛收的5元錢。「張爺爺您幫我修修這根筆,這是我在青島的姐姐託我幫著修的。」不一會,又一個上門顧客。張廣義戴上眼鏡,「這是800號的英雄金筆,筆尖掉了,我試著修修,不一定能修好。你拿著筆帽,兩天後來找我,給我看筆帽我就知道了。修好了我收20塊錢,修不好不收錢。」
  • 被稱為「幽靈地鐵」的北京3號線為何最後才修?專家:和龍脈無關
    在人口超兩千萬的北京,人們最常用的出行工具就是地鐵了。北京地鐵平均每天運載著數百萬人在地下穿梭。從客運量上看,北京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地鐵客運量最大的城市,沒有之一。雖然當被擠在地鐵上動彈不得時,人們總會抱怨擠地鐵的辛苦,但毫不誇張地說,假如沒有地鐵的話,北京人的出行將比現在困難十倍。因此,又愛又恨,正是北京人對地鐵複雜的心情。但每天都坐地鐵,你對它又有多少了解呢?就拿全北京最神秘、被譽為「幽靈地鐵」的三號線來說吧。
  • 小轎車被軍車撞壞,軍人只畫了幾筆,車主說這車不修了!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才輩出,今天要說的這個新聞不是國內的,是發生在俄羅斯在某個城市的道路上,一輛私人小轎車和一輛軍車不小心發生了碰撞,本來這是一場不愉快的事故,但是結果卻讓人震驚了!因為軍人的幾筆畫的修補,讓這位車主說,以後這車不用修了!到底這位軍人畫了什麼畫呢?
  • 修東強「十犬十美」畫展北京開展
    旺年鴻運  日前,青年實力派畫家修東強「十犬十美」畫展在北京後海湖畔的德藝軒開展。開學第一天  修東強,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藝術創作研究員,北京市東城區書畫協會理事,北京市鼓樓書畫協會理事,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藝委會委員
  • 《最後的兒子》:探究吉田修一的創作初心
    從芥川獎作家到芥川獎評委《最後的兒子》:探究吉田修一的創作初心繼《平成猿蟹合戰圖》《橫道世之介》之後,世紀文景近日出版了吉田修一的出道作品《最後的兒子》,回歸這位多面體作家的創作原點,探究吉田修一的創作初心。吉田修一就像他筆下的橫道世之介一樣,是個典型的東京「京漂」。大學畢業後加入自由職業大軍的吉田修一做過空調清洗工、遊泳教練、酒店服務生,在這些體力勞動過程中,他依然筆耕不輟。
  • 浦安修三姐妹傳奇的人生|浦安修三|北京師範大學|浦熙修|浦潔修|浦...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浦潔修、浦熙修、浦安修三個是親姐妹,她們是江蘇省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她們共同畢業於北師大,有著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她們的傳奇故事令人感慨。一、浦潔修浦潔修,1907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南門永康橋。
  • 童年的記憶——自來水筆
    一支筆,歷經幾千年。從中國傳統的毛筆,到國外的自來水筆、原子筆和鉛筆相繼傳入,國人的書寫工具在短短數十年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文獻記載,自來水筆起始於公元1884年,美國劉易斯·愛迪生·華特門應用毛細原理設計成具有毛細作用的零件--筆舌,它與鋼筆尖緊密互配,然後用滴管將墨水注入空心的筆桿,依靠毛細引力作用,使用墨水自動流向筆尖,形成了自來水筆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