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15日電(記者 劉尚君)為了生活,彝族女孩阿爾阿妹早早輟學背井離鄉去陌生的城市打工。無論是工廠還是滿是水泥灰塵的建築工地,都曾出現過她瘦小的身影。直到遇到了授漁計劃助學項目,阿妹才走出工廠,對上學這件事有了新希望。
涼山深處的地門妹妹不想放棄上學的機會,為此,只有15歲的她每天起早貪黑去山上打筍子,早出晚歸拼命幹活攢了1200元錢,家裡賣了值錢的牲口,終於湊夠了她上學的費用。初中畢業時,18歲的她再次面臨輟學。經過當地政府部門、授漁計劃及項目學校的審核,她順利地成為「授漁計劃」的資助對象,以後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
加多阿合是一個稚嫩的肩膀上肩負著自己未來和家人希望的孩子。他家是涼山州喜德縣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扶貧戶。曾經,他對自己的認知是:讀不起書就去打工,等掙夠了錢就娶妻生子。後來,通過「授漁計劃」的課堂,他發現自己有許多志向與想法。
……
阿爾阿妹、地門妹妹、加多阿合都是授漁計劃項目學校四川省檔案學校的學生。幸運的是,還有更多的自四川大涼山「家庭貧困和學習薄弱」的雙困生通過授漁計劃重返課堂。
2016年1月6日,「青年之聲·授漁緣夢」精準扶貧一幫一助學行動在四川雅安舉行,通過精準扶貧一幫一的模式,在四川省資助1000名孤兒、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在兩年時間內,為每人每年提供3000元助學金。這其中,包括了500名雅安地震災區學生。
據介紹,授漁計劃自2014年實施以來,全面貫徹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方針,鎖定對象,分類施策,通過一幫一精準幫扶模式開展對困境學生的扶貧助學和安全教育工作,幫助貧困地區的困境青少年實現平安成長,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016年,團中央「青年之聲」攜手授漁計劃開展「授漁計劃 青年之聲」精準扶貧助學行動,已資助四川大涼山、甘肅、湖北、山東、湖南、江西等省份的貧困學生近2000名,其中,資助大涼山彝族學子和雅安地震災區的學子928名。
2月11日,一則讓全國人民為之關注的「暖新聞」刷爆了授漁計劃項目公益圈:2月11日上午,農曆春節來臨之際,正在四川省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走進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沿著崎嶇山路,他一一走訪貧困戶,並與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座談交流,結合當地特點給村民們支招致富路。習近平表示,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感動之餘,一位曾深入大涼山當地參與拍攝「授漁學子」系列故事的導演王波有感而發。去年,他帶領攝製組團隊輾轉了近17個小時,第一次來到大涼山昭覺縣阿爾阿妹的家。鏡頭記錄下的貧窮和無奈,也又一次讓他們體會到了貧困的等級。
「『大涼山』一直貼著貧困的標籤,所謂深度貧困地區,就是連靠山靠天吃飯,都是奢望。」王波說,如今,總書記去到大涼山走訪、慰問,更表明了幫助貧困人民脫貧的決心,也證明了這些年授漁計劃做的事,走的路沒有錯。希望在扶貧路上,授漁計劃『扶貧先扶智』的精神能從幫助一個孩子開始,帶動一個家庭脫貧致富。
授漁計劃學子地門妹妹在四川省檔案學校讀書。
授人以漁,從「心」開始。四川省檔案學校作為授漁計劃公益項目學校,為當地貧困學生提供了免費的職業教育和成人大專教育,學生們在學校完成兩年的中專學習後,統一安排到合作企業開始三年「工學一體」的學習模式。通過定期走訪、開展座談會、建立授漁學子微信互動群等形式,了解學生近期思想動態與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對學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幫助、解決,對於政策性問題及時給予回復並跟進;對於反映實體管理中的問題,做好問題跟蹤並落實,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職業技能的同時,實現穩步就業,服務社會。
為了幫助授漁學子更好地成長成才,授漁計劃2017年啟動「授漁計劃·平安成長」項目,在部分省份的項目學校試點開展「五項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六項精進》課程培訓,針對困境學生開展扶貧助學、安全教育、心理輔導,在資助困境學生的同時為學生教育成長提供意見,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