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9日 08:00 來源:文匯報 作者:樊錦詩
字號內容摘要:給各位老師和同學報告的題目叫「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主要講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敦煌莫高窟產生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史書記載,在公元284年,有號稱「敦煌菩薩」的竺法護等高僧在敦煌首次翻譯佛經,這也是敦煌教授佛教的時間。位於敦煌東南鳴沙山東的莫高窟,在1700多米的長斷崖上,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張大千1941年到1943年到敦煌去,別人問他到敦煌去幹什麼,他說宋代的我都看過,我要到敦煌去看六朝和隋唐的壁畫。我們現在把敦煌變成數字電影,出書解讀敦煌,有30個經典洞上線,用百度搜索「數字敦煌」就可以搜到我們的網址www.e-dunhuang.com,用手機、計算機都可以瀏覽,看到高清的數字敦煌資源庫的圖像,還有3D虛擬漫遊的圖像.
關鍵詞:壁畫;藏經洞;彩塑;佛教;文書;藝術;敦煌莫高窟;中國;文化;菩薩
作者簡介:
敦煌地處中西交通咽喉,敦煌的洞窟建築、彩塑、壁畫,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藝術品,是經過了一千年的文化交互形成的,世界上很少有這樣連續一千年,吸收多民族藝術風格又自成體系的石窟藝術。
今天,我來到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給大家做演講,感到很榮幸。給各位老師和同學報告的題目叫「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主要講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敦煌莫高窟產生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在4000多年前,已經有先民在此活動,考古曾發現人形彩陶罐。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很多少數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有月氏、烏孫、匈奴。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曾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當時中國與歐亞大陸間的交通被全線打通。漢武帝很有眼光,他立即把蘭州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區收歸西漢的範圍,並設了河西四郡。為了開發這個地方,漢朝從內地向敦煌河西走廊移民,這些移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灌溉技術,改變了少數民族原來的遊牧形式。順理成章地,以儒家為主的漢文化也傳到了這個地方,為敦煌開窟打下了堅實的漢文化基礎。所以我們接受外來宗教跟思想藝術的時候,實際上是有準備的,而且是有選擇的。這些舉措確立了敦煌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再說說敦煌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的北邊不是山脈就是高原,這種地方交通肯定不便。在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後9世紀,河西走廊成為中國通向西方的主要渠道。漢代的敦煌,向東可以到長安、洛陽,再往東可以到朝鮮半島、日本;往西走就是新疆,再向西經過西域的南北兩道,翻過帕米爾高原,可到中亞、南亞印度、西亞古波斯,乃至地中海古希臘和古埃及,波斯再往西走就是現在的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地中海往西走就是古希臘、羅馬;向北走,如果越過戈壁沙漠,可以到達天山北部,天山北部西行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史書上說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它既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也是宗教文化知識的交集地,在古代的交往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產生於公元4世紀的莫高窟,就位於中西文化交匯交融的地點。
敦煌以東有個遺址叫懸泉置驛站,這個地方有一個漢代遺址,出土了幾萬件文獻。公元前86年到公元前74年,敦煌作為漢王朝的西大門,接待過大月氏、大宛、龜茲、于闐等29國的使節。絲綢之路全線貫通後,東漢、三國、魏晉時,從西往東來傳播佛教的西亞高僧、中亞高僧,如安世高、支謙、康僧會,以及西行求法的中國高僧都曾經過這裡。史書記載,在公元284年,有號稱「敦煌菩薩」的竺法護等高僧在敦煌首次翻譯佛經,這也是敦煌教授佛教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