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助力: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數位化助力: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

  石窟全景漫遊沉浸式體驗展區 (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供圖)

  本報實習生 劉黎雨

  敦煌莫高窟已經走過了1000多年的歲月,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對其珍貴的彩塑和壁畫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迫在眉睫。隨著遊客的日益增多,如何破解遊客參觀洞窟與文物保護二者之間的矛盾,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上世紀90年代,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首次提出「數字敦煌」,即利用計算機數位化技術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畫和彩塑的珍貴資料。經過3年多建設,「數字敦煌」的主要載體——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即將與遊客見面。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將於8月1日試運行,9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屆時,莫高窟的遊覽模式將發生改變,參觀莫高窟將分為參觀數字展示中心和洞窟遊覽兩部分,遊客必須通過網絡、電話等形式預約才能正常參觀。

  此外,適逢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數位化成果展」將於本月下旬在敦煌研究院蘭州分院舉辦,屆時免費向觀眾開放。這是迄今為止數字敦煌項目最大規模一次集中展示。

  打造全新參觀模式

  數字展示中心開放後,莫高窟的遊覽方式將發生重大變革,由進洞參觀聽講解,變為先在遊客中心了解歷史背景、觀看電影,再到實體洞窟參觀,往來由擺渡車統一接送。

  據了解,數字展示中心由遊客接待大廳、多媒體展示、數字影院、球幕影院、郵局、餐廳、購物區等構成,能夠為觀眾遊覽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遊客在數字展示中心,將觀賞到介紹敦煌和莫高窟歷史文化背景的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藝術的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各長20分鐘。《夢幻佛宮》是全球首部超高清8K實景數字球幕電影,影片對莫高窟最具藝術價值的7個代表洞窟進行了全方位展示,每一幅壁面、每一尊雕塑都毫髮畢現,栩栩如生,讓人如臨其境。

  「數字展示中心能夠擴展敦煌藝術的展示空間和場所,立體展示莫高窟創建的自然、歷史、文化背景和不同歷史時期的佛教藝術,讓遊客得以近距離、全方位與敦煌親密接觸。」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此外,莫高窟的開放模式也將由此發生重大變化:所有遊客必須通過網絡、電話等形式預約後才能參觀。敦煌研究院莫高窟開放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萍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遊客不預約直接到現場,除非當時有空額門票或餘票,否則可能無法順利參觀。

  7月3日零點,敦煌莫高窟參觀預約系統順利升級上線,首張訂單于當日中午12時30分成功產生。

  縮短洞內遊覽時間,減少人為損害

  李萍表示:「數字展示中心的建成,最主要的作用是分流遊客,儘量減少遊客在洞窟內的參觀時間,在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之間尋求一個緩衝帶和平衡點。」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通過長期的實驗監測研究,基於參觀組人數、洞窟實體容量、洞窟的大小、參觀洞窟的時間、二氧化碳濃度5個關鍵參數,最終確定的莫高窟每日比較安全合理的遊客接待量為3000人次。而目前在旅遊旺季,莫高窟日均客流量達6000多人次,遊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溼氣,都對洞窟壁畫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壞。

  一直以來,莫高窟面臨尷尬處境。一方面,旅遊旺季遊客抱怨參觀時間過短;另一方面,管理人員擔憂人數過多對洞窟和壁畫造成損害。現在,敦煌文物數位化有望解決這一難題。「數字展示中心開放後,整個參觀用時將由目前的120分鐘延長為150分鐘至180分鐘,但在實體洞窟內停留的時間將縮短為75分鐘。莫高窟日最大遊客承載量也可由3000人次提升至6000人次。」相關工作人員說。

  敦煌藝術走出洞窟

  建院70周年之際,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合作,首次推出「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數位化成果展」,旨在給觀眾奉獻一個高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全新的數字敦煌。塑像3D列印、1∶1複製洞窟、石窟全景漫遊、投影儀虛擬展示……在即將開放的展覽上,觀眾可以親身體驗、感受「數字敦煌」的研究成果。

  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主任吳建介紹,展覽將分不同的區域來展示敦煌石窟的藝術魅力。複製洞窟展板上鑲嵌莫高窟332窟、259窟佛龕,佛龕裡展示3D列印的塑像。「運用幻維自適應圖像三維重建技術,將莫高窟彩塑三維數位化,最終通過3D列印技術複製彩塑作品。重建的模型誤差小,色彩還原度高。」吳建說。

  複製洞窟展區中,第220窟整窟1∶1複製洞窟總面積達113.8平方米。吳建告訴筆者:「以往複製品使用的是美術臨摹,本次展覽首次運用計算機等數位化手段,充分運用二維圖像與三維模型相結合的方式,使得不可移動文物突破物理限制走出敦煌,一個真實的敦煌將走出洞窟,並且走出中國、面向世界,形成了獨特的展陳方式。」

  除了逼真再現敦煌石窟藝術,展覽也給觀眾提供了互動平臺,利用VR虛擬漫遊為觀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石窟藝術全景節目。「本次展覽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了敦煌莫高窟不同時段的藻井、飛天及蓮花形象,以沉浸式的展陳手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達到了動靜結合的效果。」吳建說。

相關焦點

  • 千年大計 希捷助力敦煌石窟數位化保護
    漫漫絲路上的千年守護希捷科技助力敦煌研究會、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啟動希捷敦煌石窟數位化保護項目,探索數據應用新模式  2017年7月6日,希捷科技(NASDAQ:STX)攜手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的綜合性機構敦煌研究院及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宣布在敦煌莫高窟啟動
  • 敦煌莫高窟逾三成洞窟實現數位化「永久保存」
    記者9日從敦煌研究院獲悉,歷時30餘年的「數位化」之路,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計完成230多個洞窟的數位化採集,這意味著其逾三成洞窟實現了「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初衷。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距今1650多年歷史的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由於洞窟內的彩塑和壁畫都是由泥土、木材、麥草等材料製成,隨著時間推移和參觀遊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護面臨巨大壓力。
  • 敦煌莫高窟約90個洞窟完成數位化處理(圖)
    這就是莫高窟數位化工程的成果:經過數字攝影採集方案設計、通過定製軌道、攝影車、攝影框等專有設備逐行逐格進行攝影採集,將上千甚至更多的原始圖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圖像。  有1600多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至今保有735個洞窟。過去一年裡,敦煌研究院新完成了20多個洞窟的數位化檔案拍攝,至今已實現了約90個洞窟的數位化。
  • 九牧走進敦煌莫高窟 助力文物保護開發
    10月25日,「古建美 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敦煌站暨敦煌莫高窟衛生間改造公益捐贈項目籤約儀式在敦煌研究院舉行。本次活動,民族品牌九牧廚衛與敦煌莫高窟籤約,向莫高窟捐贈一批具有敦煌文化特色元素的衛浴潔具,助力莫高窟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
  • 敦煌莫高窟率先數位化文保 守護者生活如僧侶(圖)
    專題策劃/龍迎春文/記者龍迎春、吳婉虹錄音整理/實習生鄭婷婷、陳小林、張鵬凌、李悅圖片/記者吳婉虹、敦煌研究院提供敦煌莫高窟:率先進入數位化文物保護時代藝術價值:每一個窟洞都有獨特之處敦煌莫高窟,前身是1944年常書鴻先生設立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
  • 敦煌·數字·大賞:數位技術重現莫高窟輝煌(組圖)
    作者:甘霖文/圖  2014-08-30 11:01  編輯:耿寧   敦煌展區與敦煌莫高窟進行實時視頻連接,以及石窟虛擬360度全景體驗,猶如身臨其境。  →初唐時期的332窟彩塑,運用自適應三維重建技術,通過對莫高窟內塑像進行三維掃描數位化處理,經3D列印重建,與以往其他複製方法相比,具有誤差小、還原度高的優勢。
  • 講好「敦煌故事」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
    莫高窟的保護是第一位的  一座球狀和線條混搭的建築拔地而起,黃色的外貌和周圍的戈壁渾然一體,這便是觀眾到敦煌莫高窟的第一站——數字展示中心。觀眾在這裡觀賞《千年莫高》《夢幻佛宮》兩部高清電影,然後再實地參觀莫高窟。
  • 雙面敦煌:數位化讓千年石窟「活」起來
    1935年,在巴黎塞納河畔的舊書攤上,留洋學生常書鴻偶然看到一本由法國探險家伯希和所著的《敦煌石窟圖錄》。絕美的中國傳統藝術,給原本醉心油畫的他帶來極大的心靈震撼。9年後,在國民政府的支持下,常書鴻與同仁在瘡痍之上建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被流沙堆掩的莫高窟終於結束了400多年的沉寂,有了專門的保護機構。
  • 「數字敦煌」本月蘭州首秀,展出3D列印莫高窟塑像
    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目前正在進行最後調試,並將於今年9月對外開放。 澎湃記者 周平浪 圖       時值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2014年6月底,「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成果展」將在敦煌研究院蘭州分院舉辦,具體時間仍在最後商榷。這是迄今為止數字敦煌項目最大規模一次集中展示。
  • 敦煌莫高窟:世界最偉大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莫高窟290窟菩薩(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莫高窟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鳴沙山的崖壁上,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數位化不會減弱敦煌的魅力
    不容迴避的難題,讓守候稀世珍寶敦煌莫高窟50年的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憂心不已: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畫正在緩慢退化,千百年後的人們何以領略莫高窟的神韻?面對日益增多的遊客,如何破解保護和利用的矛盾?  由大學、研究機構、科技企業各方聯手推進的敦煌數位化工程,猶如一縷明媚的科技之光,照進古老的莫高窟。
  • 「雲遊」莫高窟 暢享敦煌文化之美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雖暫時不能與海內外遊客見面,但莫高窟「雲」端一直在線,民眾可以通過網絡足不出戶便可暢享敦煌藝術之美,隨時隨地擁有一個「觸手可及」的線上敦煌石窟。敦煌壁畫是如何繪製的?即使對敦煌文化了解不多的用戶也可以從藝術類型、朝代、顏色等角度去探索感興趣的內容,去感受醇厚的色彩、流動的線條和生動的意趣,去了解更多壁畫背後的故事,完成一次專享而獨特的雲端之旅。  此外,該小程序還整合了預約購票、智慧景區導覽、傳統文化課程體驗等功能,為莫高窟景區遊客提供全方位的線下創新服務。
  • 大幅高保真莫高窟複製壁畫「散花飛天」亮相敦煌
    8月6日,通過數位化採集後列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複製壁畫320窟「散花飛天」亮相敦煌。近日,「絲路美地·敦煌」展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展覽展出了大幅高保真複製壁畫、3D列印彩塑、複製洞窟等,此次展覽通過數位化、多元立體展示,讓民眾「零距離」體驗敦煌藝術之美。
  • 莫高窟兩百餘洞窟數位化:九色鹿觸網全景漫遊
    今年以來,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開啟探索「窟內文物窟外看」參觀新體驗模式。近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研究所副所長俞天秀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通過數位化技術,能夠把莫高窟很多壁畫甚至整窟都「搬」到戶外,不僅有更為豐富的洞窟數字遊覽感觀,遊客還可以通過手機與敦煌壁畫中憨態可掬的動物「互動」。
  • 敦煌莫高窟佛像雕刻藝術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於敦煌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有「絲路明珠」之稱。 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 「雲遊」敦煌,一覽莫高窟的春夏秋冬
    莫高窟「雲」端一直在線,讓你在家就能 一覽莫高窟的春夏秋冬 遊覽「數字敦煌」 探索敦煌文化創意內容 漫遊精品展覽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雲遊」莫高窟吧!
  • 敦煌藝術:美美與共,攜手守護
    石窟保護進入國際合作保護文化遺產的新時代,如與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合作保護莫高窟第194窟、53窟,與美國梅龍基金會合作進行數位化敦煌項目等。1984年趙聲良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2003年,他在日本成城大學取得美術史博士學位之後準備回國。當時的「海歸」是香餑餑,至少兩家著名的大學想請他去當老師,但最終他還是決定回到敦煌。
  • 數字敦煌:咫尺天涯,科技讓敦煌不再遙遠!
    藉助高科技手段,「數字敦煌」讓一批敦煌藝術精品通過數字平臺、數字展覽、手機App等途徑走出敦煌。在2003年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樊錦詩提交了《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建設數字影院和球幕影院等現代化多媒體演示場所,向觀眾全面展示莫高窟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石窟藝術經典。
  • 敦煌莫高窟的世界文化藝術價值
    敦煌莫高窟的世界文化藝術價值 2016年12月09日 08:00 來源:文匯報 作者:樊錦詩 字號 內容摘要:給各位老師和同學報告的題目叫「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主要講以下幾個問題
  • 莫高窟:敦煌的茫茫戈壁上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代表!
    文/高登權坐落在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的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現存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文化。到了敦煌才知道,高窟的票必須是頭一天買,第二天才能到景點。沒辦法,第一天買完莫高窟的票之後,我們去了玉門關景點。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來到莫高窟的景點大門前,坐上前往莫高窟的大巴車,經過大約四十分鐘的路程,到達了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