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從古至今,無論是成就於皇家大院,還是發跡於市井村野,大凡成大器者,莫不將「做事為要,做人為先」根植於心。
因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一個人只有將人做好了,做到位了,他做事才有了根基,才能更加順利。
現實生活中,放眼望去,多少人敗在「不會做人」上!不勝枚舉。
那麼,究竟該如何「做人」呢?
記住下面這3大做人智慧,人生會越來越順——
有的人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讓人避而遠之;有的人總喜歡嚴厲地責備他人,使對方產生怨恨,不覺中使彼此的溝通難以進行,事情也辦得一團糟。
其實,只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天丈夫回到家,發現屋裡亂七八糟,到處是亂扔的玩具和衣服,廚房裡堆滿碗碟,桌上都是灰塵……
他覺得很奇怪,就問妻子:「發生什麼事了?」
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皺著眉頭對我說:『一整天你都幹什麼了』,所以今天我就什麼都沒做。」
由此可見,指責他人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別人不舒服你也不會舒服。
做人智慧1——
批評就像家鴿,最後總是飛回家裡。當你想指責或糾正你的對象時,他們會為自己辯解,甚至反過來攻擊你。
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學會寬容和尊重,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人都有這樣一個共性: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不願意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但現實生活卻不可能滿足我們這一願望,所以要嘗試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
同住在一棟樓裡,你喜歡安靜,但是鄰居可能成天把音響開得震耳欲聾;你喜歡清潔,可有的人總是把破破爛爛的東西堆滿了過道;你不願被人打擾,隔壁卻經常到家裡來借根蔥要頭蒜的;你不喜歡寵物,卻總有人牽著寵物與你一同上下電梯。
在單位,也有不喜歡的同事,但由於工作關係,我們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
其實,這種煩惱是不必要的。人的一個主要特性就是社會性。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不可能離群索居。
笛福筆下的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還會有一個」星期五」陪著,最後他還是回到了人群中。
可見,人是不能脫離人群、脫離社會的。
正如老話所講:「人一上百,形形色色。」生活中什麼人都有。除了親人、知己和朋友,我們還要學會和各種人打交道,包括我們不喜歡的人。
做人智慧2——
不要只想著和喜歡的人打交道,也要學會和不喜歡的人打交道。
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裡,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
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
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對方一個臺階下,讓他忘記你的仇,記住你的恩情。
求人辦事難免會有吃虧受氣的時候,如果受了氣,不妨把注意力轉移到解決問題的對策上,千萬不要停留在與人鬥氣上。
與人鬥氣,百害而無一利,自己不僅心情不快,還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可是對解決問題卻沒有任何好處。
因此,在遇事後,必須改變一下思維模式,另闢蹊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問題解決後,你所受的氣自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何不就此了事,適可而止豈不更好。
相反,如果你不給對方臺階下,使其丟盡顏面,將其趕盡殺絕,使事情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這樣,將來某日對方或許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你。
做人智慧3——
遇事較真兒、窮追不捨,這並不是做人應掌握的正確道理,這麼做,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
聰明人在為人處世時,從不把對手趕盡殺絕,而會主動給對方一個臺階下。因為他們知道:與其樹敵,不如為友。
- The End -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