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無不千變萬化,唯有中秋夜之朗朗明月和人們濃濃的中秋情思,年復一年,世世代代,亙古不變。這就是中秋節之所以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的神奇所在!
「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之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皎潔明月,誰不期盼與家人團圓?千裡迢迢,不遠萬裡,日夜兼程往家奔,古今一也。
「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聖曉」的熱鬧景象,是古人嚮往團圓、慶團圓的形象體現。而今人也在這一天,將兩代甚至三代人邀約一起,品月餅,飲美酒,共慶佳節話今昔。
然而,好景並非年年有,當主觀願望與客觀實際不相統一時,有時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杜甫與白居易的詩句,正是兄弟姐妹背井離鄉,各自東西,彼此不得相見,相互思念思鄉的真實寫照。
古人因為連年戰亂、災荒不得相聚,今人在和平時期又能年年相聚、家家團圓嗎?也不能。孩子上大學了、出國了、戍邊了,父母居家很孤單;為了早日脫貧發家致富,父母不得不遠離家鄉親人,遠走高飛去打拼,留守子女卻無時無刻不期盼父母歸!而遊子呢,又何嘗不日夜思念父母、子女和家鄉?為了民殷國強,為了儘早實現中國復興夢,把我們偉大的中華建成世界上最富最強的國家,哪一家不夜以繼日發憤圖強?哪一個人不夙興夜寐奮力打拼?
遺憾!如蘇軾詩中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得相聚怎麼辦?古有「鴻雁傳書」,可寄託思念之情,如「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徵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等。然而「鴻雁傳書」只是傳說,而今通過手機微信、視頻,將遠在天涯海角的距離縮短到面對面,聲像俱真,如同晤面,這是以往任何時代做夢都難以想像的事情,而今卻成為人人共享的千真萬確的事實,這還不足以彌補不得相見的遺憾!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記得我上高小時,遠沒有今天這樣先進。離家雖不遠,但學校上晚自習雷打不動,不能在中秋節的晚上回家團圓。父親便在八月十五一早,去鎮上趕集時,專給我買了一斤月餅送到學校,讓我晚上和同學一起圓月。我非常感動,由衷地感謝父母的惦念。
1965年 8 月,我大學畢業分配到一個縣城教書。在縣招待所住了七八天,至16號才接到去文教局報到的通知。令我驚喜的是,無功受祿,我有了第一桶金,不是掘來的,而是從天降,憑生第一次,興奮之情油然而生。高興之餘,我掐指一算,此時恰值中秋節前夕,我只想著盡一分孝心,感恩父母和家人。那時,大學畢業生第一年的工資是每月 42 元 5 角,而半個月僅有 21元2角5分,該如何分配呢?家中有父母、祖父和弟妹,便寄去 10元;給外祖父、舅父二老寄去 5元。雖不能回家探望,過節時也不能與家人團聚,但將孝心寄回家,薄禮敬親人,能讓長輩和家人高興高興,我也心安理得一些。自此始,我便每月將薪水的一半寄給父母,補貼家用。以後每逢「中秋月正圓」,條件允許時,我必攜妻兒購月餅、水果回家團圓,共度佳節。因工作離不開時,就讓孩子為爺爺奶奶送去過節的費用和月餅等,同時也培養孩子的孝心和感恩之心,將中秋情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渠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