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情思
王治義
不知不覺已是立秋時分,這一「秋」字,在今人的眼裡,只是季節的變化,只是夏天的結束,是萬物收穫的季節。但在古人眼裡,秋除了是收穫,是喜歡,但秋更多的是寂廖與孤獨失意,是悲涼哀怨,是思親友的,其意象之多,思情之多,是令人思考與玩味的,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處境,擁有不同的情緒。
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針對秋的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極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其實,這正是劉禹錫的人格寫照,精神寫照。他獨特的性格,倔強的脾氣,在詩裡折射,他不正是那一隻鶴嗎?有詩可佐證其倔強的脾氣:「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看看,這「又來的劉郎」多麼倔強多麼自信,又多麼地富有挑戰性與戰鬥性。這秋,在劉禹錫的世界裡,哪有悲寂之哀?
宋玉在《九辯》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作者悲涼悽愴的感情融於瑟索荒涼的自然秋景之中,開啟了「悲秋」意象的先河。秋天處在萬物繁茂的夏季和嚴寒荒蕪的冬季之間,是生命軌跡由盛轉衰的過渡階段,此時天地之間景物蕭瑟冷落,時間的流逝最為明顯,往往會使人生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而羈旅天涯、孤苦伶仃的遊子對此尤為敏感。客居他鄉的遊子心態、對故鄉的思鄉之情,在梧桐落葉、孤帆遠去的意象之中傾瀉出來。你讀孟浩然的詩句《早寒有懷》,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柳永的《雨霖鈴》,你讀出的是悲傷、悽涼!我在想,古代的交通不發達,信息流通慢,音信難得,團聚不容易,自然遇秋多悲思。而作為士子,晉級的路非常艱難,只有一條仕途之道,所以,當人進入生命的秋天時,事業未就,能不悲涼嗎?
同樣待秋,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任何時候都是意氣風發,激情滿懷。你讀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卻又是一番意味來,那紅紅的楓葉,比二月的花都美,這豈不是人自身到秋時的信心與激情的寫照嗎?古詩「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這秋沒有衰敗,卻美如春。在這種詩境裡,秋天了,你是感知不到衰的。
你讀毛澤東的:「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豪情,這自信,這要主宰蒼茫大地浮沉的果敢,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你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毛澤東到中遊擊水浪遏飛舟的壯舉!
立秋了,新的季節來臨,而對於進入人生之秋的人來說,是什麼?應是:更加務實,更加富有朝氣,更加充滿戰鬥的激情。即使頭髮華白,但那是最美的風景,是由少年到青年到中年的不斷積累,是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是成熟、是穩健、是發展,更是時代社會的中流砥柱。秋天到了,該是人生的碩果纍纍時,「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裡」!
立秋了,早晚涼爽,正是美好的開始!願每一個到了人生之秋的人「霜葉紅於二月花」!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