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有些媒體又在炒作端午節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否則就是沒文化。
這些人引用所謂民俗專家的話,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江而死的伍子胥、屈原、曹娥,所以不能說快樂。其實這種拍腦袋想出來的結論,才是沒有文化的表現。
且不說端午節的起源要比伍、屈、曹的死早,只看看古人怎樣過端午節就知道端午節能不能快樂了。
唐玄宗李隆基曾在端午節大宴群臣,讓大家作詩,他自己寫了個序,說: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不就是互道快樂嗎?
唐文學家、宰相權德輿有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五日就是端午,說端午是良辰,良辰不就是要快樂?
到了宋朝,端午節同樣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晏殊:宮闈百福逢嘉序,萬戶千門喜氣多。這簡直是普天同慶的樣子。
歐陽修:嘉辰共喜沐蘭湯。不但要喜,而且是共喜,這不就是互道快樂?
蘇軾:好將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不但要喝酒慶祝,還要唱歌。
唐玄宗、權德輿、晏殊、歐陽修、蘇軾這些人沒有文化嗎?
端午節是傳統節日,從古過到今,古人能快樂,現在反倒不能快樂了?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不考慮端午節的紀念意義,快樂一下也無妨。那麼來看一下現代詩人的詩:
佳日逢重五,風和雨乍晴。
榴開爭夏豔,麥熟喜秋成。
丹墨圖鍾鬼,騷經誦屈平。
堆盤欣節物,角黍雜紅櫻。
這是現代詩人吳未淳先生1980年端午寫的,佳日、喜、誦屈平、欣,看看這些用詞。紀念屈原和快樂並不矛盾。
端午節不能說快樂的說法,是2015年才有的,最先的版本說是「非遺專家楊廣宇」的觀點,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什麼「非遺專家楊廣宇」。所以,這種說法完全是營銷號為了吸引眼球憑空杜撰的噱頭。
不明真相的群眾怕被人說「沒文化」,又「好心」地向別人科普,這種說法就這樣瘋傳開來。
所以,不要聽信什麼端午節不能互道快樂,只能說安康這樣的鬼話。該快樂就快樂,讓那些不想快樂的人去安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