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英(1871~1949年),原名啟讓,字勺圃,號雲龍山民、東涯老人,出生於徐州市銅山縣三堡鄉榆莊村。晚清桐城派學者,是我國近代博古通今的著名學者及徐州彭城書派的傑出代表。
他精通小學,能詩善文,屬一代通儒。伯英之父張仁廣頗善詞章,尤喜書法,手不釋卷。
伯英幼承庭訓,少負異才,弱冠時詩文、書法已嶄露頭角。他與其叔張從仁(字雲生)年齡相若,幼年時一同就讀於蕭縣李輔中家之私塾,受業於徐葵南先生,與其子徐樹錚為同窗好友。
1887年,金壇馮煦(清丙戌探花,翰林院編修)任徐州雲龍書院山長。伯英時年17歲,遂為馮煦入室弟子,被譽為後起之秀。
1902年清廷補行「庚子辛丑恩科」考試,張伯英與張從仁赴金陵應試,叔侄同科中舉,傳為佳話。是年,張氏叔侄為維持家計,開館授徒。
1911年,張伯英設館於南京下關鐵路局,與徐樹錚同寓。1914年,段祺瑞任陸軍部長,徐樹錚為陸軍部次長,遂聘張伯英為秘書。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段祺瑞為北洋政府臨時執政,張伯英任副秘書長。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張伯英目睹官場的腐敗黑暗,毅然引退,從此不再涉足政壇,開始了鬻字治印的書畫篆刻生涯。張伯英定居北京神武門菸袋斜街北官坊口,書齋號為「小來禽館」。
伯英曾得王羲之《十七帖》,帖中有「來禽」等語,故稱小來禽館。現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即為張伯英所珍藏,卷首有「銅山張氏小來禽館」鈐印。
1937年,日寇侵華,北平淪陷。張伯英隱居於地安汀外北官坊口私寓,閉門讀書以明志,借鬻書收入以自養。日本人曾出重金想收購《十七帖》,張伯英視金錢如糞土,堅決拒絕。
張伯英晚年貧病交加,生活清苦猶醉心於金石書畫,節操高尚清雅。張伯英與康有為、梁啓超、于右任、張學良、林琴南、齊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於品鑑金石書畫聞名於京津。
張伯英一生酷愛書法,早年從顏體入手,再學魏碑,卓然成家。明清以來徐州書法界人才輩出,形成彭城書派。彭城書派素來以北碑為宗,方勁古拙,蔚為風尚。
張伯英秉承彭城書派傳統,又植根漢魏而化以蘇、黃,筆力凝重,楷書結構緊斂而不拘謹,字體規整端正而有灑脫之致,用筆方圓兼備,寬博雄放,緊湊嚴密。深厚功力出之於傳統,行之於獨創。後又受康有為、包世臣等金石學派的影響,精習《張玄墓誌》等北碑,骨格自然,超凡拔群。
其又精於碑帖評鑑,曾仿《四庫提要》體例著有《法帖提要》七卷。其中列舉了自宋至清刻帖512種,詳細分析論及了各家書法流派的優點與不足,為我國書法碑帖學界的權威名著。對弘揚祖國傳統文化貢獻頗多,為時人所敬重。
清末民初,張伯英與趙聲伯並稱南北二家,又與傅增湘、華世奎、鄭孝胥並稱書法四大家。至今,北京前門大柵欄「億兆棉織百貨店」、琉璃廠西大街「觀復齋」、東大街「墨緣閣」的牌匾,皆為其所書,依然高懸門前。
張伯英先生一生正直,頗有節行。他不屑於和封建軍閥同流合汙,拋棄官位,以賣字、賣文為生。北平淪陷後,他隱居不出,並屢次致書當時任徐州偽市長的叔父張從仁莫做偽事。他與康有為、梁啓超、羅振玉、鄭孝胥等過從甚密,但卻力主共和,反對復闢。
此外,他還與于右任先生、張學良將軍及齊白石等私交深厚。張伯英尤重獎掖後學,書畫界多人都曾受其教益。
張伯英歿後,齊白石曾有詩讚之云:「寫作妙如神,前身有宿因。空悲先生去,來者復何人?」足見其書法造詣之深,影響及今。
啟功先生以後學者的身份撰文回憶張伯英時寫道:「先生仙逝已50餘年,追憶教言,尤有理解未足處,其愚鈍可慚,而求教未足,仰叩未盡為可深惜也!」可見,得其真髓且歸納、綜合、升華其特色者,代不乏人。
感受書法魅力 了解書法知識
請關注百家號:書法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