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殘酷的刑罰背後是人性的撕裂,是對人性的體恤反思

2020-12-04 蕭硯歌

莫言的長篇小說《檀香刑》以酣暢淋漓的筆墨描寫了五種不同的刑術:斬首、閻王閂、腰斬、凌遲、檀香刑。

在一次次剝示這些刑罰變異本質的同時,莫言又以濃鬱的體恤情懷,反思了人性中豐富與複雜的內質,並將這些內質投置在親情與欲望之中,以種種撕裂的方式,使它們不斷地處在自我煎熬與自我折磨的矛盾狀態。

它表現在作品中的,是一個個鮮活異常、性情激昂的生命個體,在面對殘酷的刑罰時,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突圍表演,最後卻無一例外地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01 人性在親情中的撕裂

小說中的三個重要角色孫丙、趙甲和錢丁,通過眉娘這一特殊的紐帶,分別變成了親爹、公爹和乾爹。

儘管這「三爹」在倫理關係上還顯得有些暖昧,但這種特殊的角色身份,使他們構成了一種傳統意義上的親情關係。

在小說中,他們也的確不時地體現出這種親情意味。

比如,身為高密縣知縣的錢丁在薅了孫丙的鬍鬚後,慨然給了他五十兩銀子,讓他開個茶館營生;他一次次地放走孫丙,固然心存一份民族正義的信仰,但誰又能否認其中親情的作用呢?

趙甲給孫丙精心地實施檀香刑,雖然有著權力的強大盤壓,有著自我刑技標榜的意味,但他臨刑前對孫丙的那番話,也確實暴露了他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

「孫丙,親家,你也算是高密東北鄉轟轟烈烈的人物,儘管俺不喜歡你,但俺知道你也是人中龍鳳……只有這樣的檀香刑,只有這樣的升天台才能配得上你,落到咱家的手裡,該著你千秋壯烈,萬古留名。」

這些情感,都浸潤著傳統親情的價值取向,呈現出人性中自然而質樸的溫馨力量。

遺憾的是,這種情感的生發不是處在日常生活的狀態下,而是被強權勢力逼壓後的被動分裂,是酷刑面前的一種你死我活、凸顯各自人生價值的利用關係:

趙甲企圖通過孫丙來完成自己作為大清第一劍子手的完美形象;錢丁希望利用趙甲的特殊身份和孫丙的生命代價,來保全自己的生存之位。

無論是錢丁還是趙甲,放在人生第一位的,都是被皇權所同構了的社會角色的責任和義務。他們的社會角色屬性已完全扼殺了親情關係。

莫言的獨到之處就在於,他並不是以平面化的方式來草率地處理這種關係,而是讓人物不時地處在種種親情的撕裂過程中。

他一方面不斷地尋找著倫理道義上的種種安慰,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親手扼殺這些道義的生長。

比如,孫丙起初純粹是一種人性的本能衝動,當德國人殺死他的妻子、孩子,並血洗馬桑鎮之後,他開始了復仇之旅。

在他被捕之後,卻又堅守中國傳統民間英雄的節操,拒絕替身,蔑視最殘酷的檀香刑,要讓自己死得大義凜然。

作為大清第一劊子手,趙甲的自我價值追求是達到劊子手的最高境界。

在他眼裡,人只是「一條條的肌肉、一件件的臟器和一根根的骨頭」——人與動物在本質上已經沒有區別。

所以,當兒媳孫眉娘可憐巴巴地問趙甲是否真殺他爹時,口稱「是親三分向」的趙甲認為用最殘酷的刑具釘死孫丙是他的福分。

錢丁更是一個矛盾體,他一方面有一個父母官的基本品德,一方面不得不屈從官場權勢。

為保住自己的生存之位,他不得不把孫丙押上刑場,最後不忍看到受刑的孫丙遭罪,衝上刑臺,拿起匕首刺進了孫丙的胸膛。

這種種親情關係的毀滅,體現出來的實質是強權盤壓下的人性潰敗,是親情力量在面對酷刑時的脆弱不堪。

02 人性在欲望中的撕裂

伴隨著這種親情撕裂的過程,還有人性在欲望裡的撕裂。

莫言以飽滿的激情敘寫了眉娘與錢丁之間的愛情,它充滿了情與欲的力量,展示出生機勃勃的原始的人性狀態。

在眉娘身上,它是風情萬種,天然率真,無所畏懼,執著不懈。

為了愛,她舍尊嚴,受嘲諷,上求神仙,下求屈辱,完全是一副無怨無悔的野性之美,是民間文化培植下的,沒有遭受任何世俗汙染的生命形態。

在錢丁身上,它是食、色、性的高度融合——肥美的狗肉、醇香的黃酒、漂亮的少婦,消魂的愛欲,將他全部的生命打造得蓬蓽生輝,青春煥發。

小說非常精細地描繪了他們在欲望狀態下的煎熬情形:

眉娘一次次地在月光下赤身遊走,通體都散發著情慾的熱氣;錢丁在得不到眉娘時,便病倒在床,而眉娘一旦出現在眼前,立即復活過來。

來自民間生命的魅力——眉娘的愛情是激活錢丁生命力量的源泉,眉娘的天生麗質以及她在追求個性自由和美滿愛情時表現出來的勇氣和力量,是錢丁夢寐以求的撫慰他疲憊心靈的港灣。

他倆依託著堅實而強大的欲望基礎,以非理性的方式和手段不斷地衝擊著極為森嚴的道德律令和倫理規範,衝擊著官與民之間嚴格的等級秩序,帶著叛逆者的意味。

投入民間,是錢丁對自我已然麻木身心的拯救,但救贖、到達自由自在的彼岸世界的過程卻是一個生命毀滅的過程。

當真正的災難來臨時,當酷刑的淫威脅迫到自我生命的存在時,這種非理性的、閃耀著生命最為生動的光華,便迅速被遮蔽。

錢丁始終俳徊在原配夫人和眉娘之間,他形容自己的夫人與眉娘:「一個是冰,一個是火。」

雙重的道路使他左右搖擺、無所適從。在經過漫長的心路歷程之後,他義無返顧地投向火焰之中。

而眉娘由愛而生恨,最後在萬般無奈下殺了趙甲後逃跑。

兩人都徹底地被推向生命的兩難境地,被推向無奈而又無助的欲望刑場。而造成這種欲望撕裂的幕後黑手,依然是強權意志對人性本能的摧殘。

03 酷刑中的人性審視

《檀香刑》在展示一場場刑罰時,實際上也通過一些重要的犯人,將人性中應有的道義與尊嚴義無反顧地推向了刑場。

從戊戌六君子、錢雄飛到孫丙,以及義和拳成員、朱八等貓腔戲班子成員,他們都表現出捨身取義、視死如歸、彪炳歷史的英雄氣概,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民族的尊嚴、人性的道義,正義的復歸。

他們代表著一批民間精英分子的人生理想——對良知和氣節的極力維護。

但是,他們的行為,在殘酷的刑罰面前,卻只是一種血色記憶,既失去了其自身所應有的歷史作用,也失去了人性的本質力量。

這種人性的撕裂與潰敗,體現出來的是權力話語對倫理話語的強制性盤剝,是對人性光輝的無情嘲弄和瘋狂吞蝕。

這種情形在錢丁的生命際遇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作為一個在封建傳統文化澆鑄下的一個知識分子代表,他既能文又能武;既有深厚的傳統智慧,又有一定的開放胸襟。

可悲的是,腐爛的政治環境不僅沒有給他提供這種人生的詩意空間,反而將他推向了另一種刑場——良知和道義的刑場,使他不斷地遭受著各種精神的酷刑,忍受著各種人性價值被撕扯的痛楚。

他對清朝的皇權體制有著清醒的認知,認為:

「這大清的氣數,已經到了盡頭。太后擅權,皇帝傀儡,雄雞浮卵,雌雞司晨,陰陽顛倒,黑白混淆,小人得志,妖術橫行——這樣的朝廷,不完蛋才是咄咄怪事!」

但是,忠君思想與效命朝廷的理想又迫使他無法做出反抗。

他的內心中有著強烈的道義力量和為民請命的生存理想。然而,他那在皇權體制中培養出來的膽小怯儒的個性,又使他不可能旗幟鮮明地展露自己的人生信念。

所以,當他無可奈何地看到孫丙被送上刑場,情不自禁地嘆道:

「餘不得不承認,在這高密小縣的偏僻鄉村生長起來的孫丙,是一個天才,是一個英雄,是一個進入太史公的列傳也毫不遜色的人物,他必將千古留名,在後人們的口碑上,在貓腔的戲文裡。」

與民間土生土長的孫丙相比,他只能自嘆弗如,羞愧交加。他是另一種意義的悲劇代表,體現出理想與正義被強權掏空後的尷尬和絕望。

小說中,袁世凱一針見血地指出:

「你(錢丁)是一個坦率的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不趨炎附勢人,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但也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

這種「不識時務」恰恰表明他那心靈深處尚未派滅的人性之光,也是他最後終於在絕望中走向反抗的精神支撐。

小說是一種敘述生命的藝術,哪怕是其中的一顆雨中的白菜,都必須成為一個鮮活的生命實體。

對於沉浸在強大的民間文化氛圍中的《檀香刑》來說,這種生命內在的鮮活與豐富,顯得至關重要。

《檀香刑》的成功,也正是建立在這種對人性內在的豐富性與複雜性的有效表達中。

它以人性撕裂的尖銳方式,將敘事不斷地刺入深遠而廣闊的歷史文化中,在鞭撻與詰難的同時,表達了莫言內心深處的那種疼痛與悲憫的人文情懷。

莫言的《檀香刑》看似殘酷,但殘酷的背後,卻有著強烈的體恤之情——那是對生命中血性之美的關愛,對人性永不朽滅的偉岸精神的膜拜。

因為真正的大悲憫不是避開罪惡和殘酷,而是在罪惡和殘酷裡,把人性抓出來狠狠地進行審視與拷問。

相關焦點

  • 《檀香刑》,殘酷的刑法,忠實的人性
    有人曾經問莫言他為什麼寫《檀香刑》,他總是猶豫不決,什麼也說不出來,然而他覺得很難回答,的確,這本書說要寫「貓腔戲」,但似乎不是全部,整本書孫丙的主要特點是這本書的精髓。《檀香刑》記錄民間口頭歌謠,用歌唱的方式講述一個傳奇故事,在經歷了家庭的崩潰之後,孫丙殺死了從德國到山東修建鐵路的技術人員,並被腐敗者清王朝判處「檀香刑」。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刑法,讀了之後,整個身體都因刑法的殘酷而顫抖。在封建王朝的中國中,統治者用這種殘忍可憎的方法恐嚇平民。
  • 莫言嘔心瀝血5年大作,《檀香刑》用什麼故事揭露人性
    01相比較用83天莫言創作出的50萬字的《豐乳肥臀》,《檀香刑》可以說是莫言苦心孤詣的嘔心瀝血之作,因為這部作品,從起初的醞釀,到最後成書,是整整5年時間。檀香刑首先是種酷刑,在查遍史書中,沒有這種刑罰的記載,只能說是莫言自創的一種刑罰。其殘酷滅絕程度,到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地步。
  • 莫言:真正的大悲憫不是軟心腸,而是在殘忍的《檀香刑》裡拷問人性
    孫丙伴之而生隨之而死,是民間文化與民間生命相互映襯的極端表現形式,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孫丙在明明可以逃生的情況下卻甘願接受檀香刑。在他看來,殘酷而漫長的檀香刑恰是他的「戲劇人生」的最完美結局,以生命完成的戲劇,是達到物我兩忘極致的藝術境界必由途徑,受刑的過程可以說既是孫丙人格生命的最大張揚,也達到了他藝術生命的頂峰。
  • 莫言嘔心瀝血5年大作,《檀香刑》用什麼故事揭露人性!
    相比較用83天莫言創作出的50萬字的《豐乳肥臀》,《檀香刑》可以說是莫言苦心孤詣的嘔心瀝血之作,因為這部作品,從起初的醞釀,到最後成書,是整整5年時間。檀香刑首先是種酷刑,在查遍史書中,沒有這種刑罰的記載,只能說是莫言自創的一種刑罰。其殘酷滅絕程度,到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地步。
  • 《檀香刑》:莫言的大踏步撤退文學代表作,哲學下的酷刑文化反思
    他並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而是因為他職業深化了他的人性之惡。"半傻子"趙小甲是全書的一大亮點。這是個痴愚的傻子,行刑時根本沒有感情,這是這種人設,使得讀者將所有的視線都集中在"檀香刑"這一刑罰本身上,更能體現出作者對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控訴,以及對人性的感悟。在莫言筆下,人物的善與惡、美與醜、事物的黑與白,永遠沒有明顯的界限。
  • 讀了莫言的《檀香刑》,才明白世界上還有這樣令人髮指的刑罰
    而檀香刑,是完全一種對人性桎梏的折磨和懲罰,有些不忍卒讀的味道。說實話,在網上對《檀香刑》的評價也比較高。後來專一百度了下,檀香刑是歷史上不存在的,是莫言根據自己的想像創造的一種酷刑。不得不佩服莫言的想像力,天馬行空,汪洋恣肆。檀香刑是一種極致殘忍折磨人的刑罰。
  • 《檀香刑》,最殘酷的刑法,最堅貞的人性
    曾經有人問過莫言,為什麼要寫《檀香刑》這本書,他總是吞吞吐吐說不出個所以然,感到非常難以回答,確實啊,這本書說是寫「貓腔戲」,好像又不全是,整本書的主角孫丙,才是這本書的精髓。 《檀香刑》記錄了民間口頭傳誦的歌謠,用歌詠的方式,訴說了一段傳奇的故事,孫丙在經歷了家破人亡後,殺死了德國來山東修建鐵路的技師,然後被腐敗的清王朝判了「檀香刑」的故事。
  • 《檀香刑》:貓腔中的時代絕唱,重刑裡的悲憫反思
    而那些可怕的刑罰,更是體現出亂世之中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悲劇生存景況。受到這樣殘酷的刑罰,孫丙依然大聲唱著貓腔。只是聲音悽厲,盪氣迴腸。對於山東的農民而言,他們的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那可歌可泣的貓腔。因此對於孫丙來說,貓腔就是精神的全部寄託,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也要唱出一曲亂世中的生命悲歌。
  • 帶你讀莫言作品《檀香刑》,看看那個時代中的黑暗與人性
    《檀香刑》這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作品,讀過這本書的人應該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作者的野心,因為這本書的突破性實在是非常大。作者想寫偉大的作品,所以他才會在語言和結構方面做了那麼多突破性的實驗,而《檀香刑》這本書就是一個具有強烈先鋒性質的實驗性文本。
  • 檀香刑是什麼刑罰?能讓人整個身體都發顫,非常考驗人性的堅貞
    很多人都問過莫言為什麼會寫《檀香刑》這本書,但是面對這樣的問題莫言自己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也非常的難以回答。的確,這本書大多寫的就是「貓腔戲」,但是又不全是。本書中的主角其實叫做孫丙,他才是這本書的精髓所在。這本書記錄了百姓們口頭傳誦的歌謠,用這些歌謠的形式記錄了一段的非常傳奇的故事。
  • 《檀香刑》最讓人看不下去的莫言作品,最殘酷的刑罰
    這是《檀香刑》的最後一句。這是悲劇,我們從書名就知道。這是個以刑罰為題的書,真的難以用什麼開心的字眼去描述。故事,很簡略的講述無非就是一個女人(孫媚娘)的老爹(孫丙)的小老婆被德國人糟蹋了,這個老爹是個戲子但是召集很多人打算去起義。這個女人的老公(趙小甲)是個沒本事的人,突然她的公公(趙甲)回來。公公是名震京城的劊子手。這個女人的情人是縣衙的老爺(錢丁)也是她的乾爹,老爺負責監審這個案子。老爹被抓,公公執刑,乾爹監察。
  • 古代「癢刑」是什麼樣的一種刑罰,能把犯人折磨而死?其實還真能
    觀看者觀看行刑,感受到刑罰殘酷又泯滅人性的特點,卻礙於諸多原因沒有站出來反抗,其實就客觀表達了對行刑者,也就是統治者權力的一種認可,賦予了這種刑罰合法權和合理性。觀看者在對權力卑躬屈膝的同時也接受了權力馴化,等於是集體承認了權力超脫個人、超脫人性的至高無上性。
  • 中國什麼都落後,但是刑罰是最先進的,中國人在這方面有特別的天才
    《檀香刑》是我最喜歡的一部莫言的作品,這部作品是裡面的主人公用生命譜寫的一首壯麗悲歌。「檀香刑」,一個聽起來古色古香的名字,但是這個刑罰的真正實行卻讓人心中一顫。德國的克羅德說,中國的刑罰是最先進的,是中國的藝術,他以一個異族看客的身份來觀看點評中國人的「自相殘殺」,讓人忍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
  • 《檀香刑》:莫言的這本書,你可能看不下去
    《檀香刑》沿襲作者一貫的寫實風格,在莫言筆下,世界的灰暗殘破,人性的瘋狂複雜,交織成一幅面目猙獰血腥恐怖的畫面。所以,即使女主角孫眉娘長得漂亮風流又性感,與縣太爺的情感戲刺激又神秘,依然掩蓋不了殺戮的濃濃血腥味。
  • 《檀香刑》:莫言的這本書,你可能看不下去。
    《檀香刑》沿襲作者一貫的寫實風格,在莫言筆下,世界的灰暗殘破,人性的瘋狂複雜,交織成一幅面目猙獰血腥恐怖的畫面。所以,即使女主角孫眉娘長得漂亮風流又性感,與縣太爺的情感戲刺激又神秘,依然掩蓋不了殺戮的濃濃血腥味。
  • 讀莫言長篇小說《檀香刑》一樁酷刑背後牽扯的真相
    發生在高密東北的「戰役」內憂外患的運動,產生於兵荒馬亂人不為人的時期,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一場極度殘酷的刑罰。 《檀香刑》從書名處就清晰明了的看出是某一種刑罰,單獨從名字看來略帶有樸素的意味,檀香木為刑罰起始,顯得那麼的詩意,但現實往往反差的可怕,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是沒人聽、詩意盎然帶有故事的名字越殘暴。
  • 《喊·山》:無聲吶喊的背後是人性的殘酷、冷漠與無知
    2、對比的展現手法:影片處處都在對比,這更加能展現出現實的殘酷與人性的溫情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在細微處刻畫每一個人物,把人性的兩面展現的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中的眾多人物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導演採用對比的展現手法,把一個地處封閉、信息滯後的農村裡形形色色的人物詮釋地活靈活現。
  • 王小波《黃金時代》:縱情歡愉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深刻反思
    王二和陳清揚都是下鄉知青,那時王二21歲,有很多的奢望,想吃相愛想變成天上的雲,人性的扭曲和欲望的壓抑,使他對自由十分的渴望。相比王二的「流氓」,陳清揚是另一個極端,她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因為長得年輕膚白貌美,群眾就說她是「破鞋」。
  • 電影《何去何從》:日本兵視角反思戰爭與人性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專電題:電影《何去何從》:日本兵視角反思戰爭與人性  新華社記者劉陸、黃碩  戰火紛飛的年代,硝煙無聲瀰漫。孩子們花了臉頰,老人們悲了面容,家破人亡,一切昭示著戰爭的無情。然而,不論是戰爭的哪一方,對於每個個體來說,都是受害者。
  • 直面人性的殘酷——「曾梵志:散步」展觀後感
    直面人性與世界的殘酷面具系列1996第11號 1996 布面油畫 60×50cm在「肉」系列中,他通過肉聯廠血淋淋的肉排和男女的肉體並置將生命的殘酷和血腥赤裸裸的表現出來,這個系列的創作也是曾梵志受藝術史上三個著名的「肉」作品所啟發的,倫勃朗的「肉」、蘇丁的「肉」和英國現代藝術家培根的「肉」,幾位藝術家所描繪的「肉」都揭示出人性的殘酷和生存的暴虐感。曾梵志還借用了文藝復興早期基督教三聯畫繪畫的圖示特徵,令這組作品具有在人性之外神啟的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