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制瓷工藝,黑瓷(天目瓷)的介紹與欣賞

2020-12-14 一起來漲知識

黑瓷,是一項古老的制瓷工藝。是民間常用器皿常見的釉色之一--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圖為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黑瓷為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出現黑瓷。東漢時期,浙江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勻。東晉德清窯的黑瓷,以浙江德清窯所產黑釉為代表,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

至宋代,黑瓷品種大量出現,河北定窯生產的黑瓷,胎骨潔白而釉色烏黑髮亮;福建建窯燒制的黑瓷,因含鐵量較重和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形成了免毫紋、油滴紋、曜變等黑色結晶釉,頗為珍貴。江西吉州窯的玳瑁斑、木葉紋、剪紙貼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窯生產的黑瓷,也很有特色。元、明、清時期,黑瓷乃是民間常用器皿常見的釉色之一。

黑瓷也稱天目瓷,原指福建的建窯瓷器。約在日本的鎌倉時代(1192-1333年),日本來我國留學的僧人曾從天目山把這種瓷器帶到日本,並稱它為"天目",後來人們把黑瓷統稱天目瓷,並在國內外有關陶瓷的論著中普遍使用。另有一說,認為這種黑色並略帶青紫、醬褐色的瓷器,最早發現於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黑瓷產生在南方,但是在以後的歷史中,生產黑瓷的中心卻在北方,宋代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黑瓷儘管也較著名,但是看不出與早期德清黑瓷之間有傳承關係,據認為這兩個南方黑瓷廠的一度興盛有其特殊的歷史與人文背景。南北方不同的黑瓷風格更是大相逕庭。縱觀整個黑瓷的產生發展,不同地域的黑瓷是各自獨立產生,後來又慢慢互相影響。

根據記載的考古資料,山西黑瓷在唐代肯定已經出現,並且具有了相當的規模,燒制黑瓷的窯址起碼有渾源窯、平定窯、河津窯、鄉寧窯、交城窯、介休窯、太原窯。那麼比唐代略早的隋代山西有無黑瓷生產呢?可考的隋代墓葬中不見黑瓷,僅見青瓷,所以隋代山西有無黑瓷生產尚不能肯定。

唐代黑釉瓷器的裝飾方法不很豐富,資料中可以找到的黑白雙色裝飾的器物,以裏白外黑的碗,黑釉白邊的罐比較常見,還有黑釉瓷塑動物。唐代山西黑瓷中比較有特色的是交城窯的花釉瓷器,也有人叫唐鈞,它以黑褐釉為地,釉上隨意灑點月白色彩斑,如雲霞,似巖漿,瀟灑自如,器型有拍鼓和瓷罐,可惜未見有完整器物。

相關焦點

  • 走進李封天目瓷窯,探尋天目瓷的前世今生
    言語間,他們難掩對河南天目瓷的喜愛,更是大聲呼籲加快對李封天目瓷窯遺址的保護性發掘步伐,留住河南天目瓷的根文化,讓新時代文明之光普照古窯遺址。何為天目瓷?它為什麼令這些重量級專家們如此感興趣?這或許是許多人想要知道的答案。在河南天目瓷焦作藝術館內,孫新民拿著一件殘破的碗盞愛不釋手,只見碗盞上的醬色釉如懸掛山崖的瀑布,自然地在碗盞表面流淌。
  • 匠邑l 一文看懂建盞和天目瓷
    建盞、天目分不清讀懂建盞和天目瓷的區別牢記一句話:建盞是天目瓷的巔峰代表啥是天目瓷此後日本人沿用「天目」一詞,作為對黑釉瓷的統稱,並在國內外有關陶瓷的論著中多有沿用。今天「天目」已成為黑釉一類陶瓷器的國際通用名。啥是建盞建盞起於五代,興盛於南宋,是我國黑瓷代表,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 黑瓷曾經輝煌過!
    杜甫誇讚白瓷美,人人都說白瓷好! 黑瓷:我哪還有地位......船上有越窯瓷器和少量的黑釉瓷器, 顯然這些黑瓷是供出口用的, 但在國外的瓷器出土中很少見到唐代黑瓷, 說明黑瓷的產量還是少,但不是沒有。
  • 非物質文化李封天目瓷燒制技藝賞析
    法治中國廉政網視社會與法河南(程傳忠編輯)天目瓷是我國古代鐵系黑釉陶瓷的統稱,位列宋八大名瓷之首,因其獨特的曜變藝術有「千金易得,一曜難求」之美譽。李封天目因風格獨特、實用性強,在我國天目瓷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皇家御用品茶神品——天目瓷
    開欄的話:天目瓷作為中站獨特的文化符號,因文獻記載的缺失,長期被世人所忽略。去年以來,河南天目瓷文化有限公司和焦作天目瓷研究所的成立,使塵封多年的李封天目瓷窯遺址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全面普及瓷文化、打造天目瓷文化品牌、助推中站文化產業發展、重現宋金時期李封天目瓷昔日輝煌,是中站人義不容辭的使命與責任。
  • 堯頭黑瓷:窯火越千年 手耕世家傳
    一窯經過六天六夜燒制的堯頭黑瓷,等待兄弟倆開窯面世。周家和杜家是堯頭窯兩個古老的制瓷世家。世代相傳的情誼在周新平和杜建奎身上延續,他們共同經營起一口燒窯。撬開洞口的磚牆,周新平一頭鑽進窯洞,轉身遞出或是烏黑髮亮,或是油狀醬色的堯頭瓷。在渭北熱烈的陽光下,一件件還帶著餘溫的堯頭瓷光澤耀眼,閃亮登場。
  • 非遺藝術一一河南天目瓷焦作藝術館開館
    11月30日上午,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河南天目瓷焦作藝術館開館。中國古陶瓷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兩岸四地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等行業專家和商協會領導應邀出席開館活動並參加座談會,弘揚陶瓷文化,傳承天目藝術,助力曜變精彩。
  • 在焦作有一個地方,天目瓷、古箏、茶道等傳統文化應有盡有
    在焦作有一個地方,天目瓷、古箏、茶道、書法等應有盡有,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果你對傳統文化有興趣,可以去欣賞。這一個地方就是位於焦作市人民路與孟州路西北側的河南天目瓷陶藝、茶藝、藝術館。在這裡不僅可以了解中國陶瓷藝術,還可以交流中國傳統文化。
  • 元青花的制瓷工藝
    元代制瓷工藝有拉坯,印坯,利坯,三種方式,拉坯難度最大。現代景德鎮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藝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器物的成型主要是用刀修出來的。元代制瓷工藝是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元代麻倉土和瓷石可塑性較強,可以拉的很薄,器物的內壁上半部不需要修胎,只對下半部修胎。元代青花制瓷工藝大器主要是以拉坯為主,實行分段拉坯接胎成型。其他印坯、利坯工藝次之。
  • 你必須了解的制瓷工藝「印坯」成型
    印坯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手工制瓷技術,古代以竹製或者木等物品代替模具,以模具外或者內印製所需要的陶瓷坯體,現代也經常使用。現代都以石膏做為模具。印坯的泥坯含水份約為30%左右。 模具內印 如今根據工藝要求有多種工藝結合成型的,例如比較複雜的雕塑瓷,就是通過部分印坯和部分注漿來完成的。
  • 景德鎮唯一5A景區,歷代古窯展示區,擁有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產線
    我們不可能去到每一個地方的古窯廠去了解中國古代制瓷的工藝。但是在「世界瓷都」景德鎮有一個歷代古窯展示區,擁有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產線。提到景德鎮,我們首先到的就是瓷器。景德鎮的制瓷歷史悠久,而且是有史料記載的。根據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生產陶瓷最早可追溯到漢代。
  • 建盞和天目瓷又是什麼關係?看完你就明白了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建盞所燒瓷為黑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產於建州建安縣而得名。由於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呈現多種紋理,筆者認為大致可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類。
  • 吉州窯六種獨特的制瓷工藝
    吉州窯是一座同時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窯制瓷技藝,生產多種器型、釉色、紋飾產品的綜合性瓷窯,其燒造的瓷器品種多樣,古樸典雅,富有濃鬱的地方風格和民族藝術特色。吉州窯產品大致可分為青釉瓷、乳白釉瓷、黑釉瓷、白釉彩繪瓷、綠釉瓷和瓷塑等幾個主要品類,此外還有青白釉瓷、碎紋瓷、琉璃器等等,尤以成功燒造於南宋時期的黑釉貼花瓷和白釉彩繪瓷著稱於世,在中國和世界的陶瓷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 景德鎮制瓷工藝之:「粉彩」
    景德鎮制瓷工藝之:「粉彩」 許多人對於粉彩工藝的了解 都止步於它是釉上彩 在成了瓷的白胎上繪畫 有多種顏色,畫面有凸起感 僅此而已了 如果你不走近生產者的面前 親自去看更多細節你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它
  • 你聽說過唐朝的天目瓷嗎?它就發源於咱焦作……
    12月8日 | 周日|晴 | 2℃—15℃ 12月9日 | 周一|晴轉多雲 | 3℃—15℃ 近日,河南天目瓷焦作藝術館開館。
  • 浙江天目窯址群再現新窯址 為解密天目瓷供依據
    浙江天目窯址群再現新窯址 為解密天目瓷供依據 圖為浙江臨安市西天目山的天目窯遺址群出土的瓷器
  • 淄博發現金代古窯址 保存完整制瓷工藝成山東省唯一
    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渭一古窯址現場  古窯內被燻黑的窯壁見證燒制工藝。  保留完好的陶瓷製作車間。  齊魯網淄博6月6日訊 (記者 王雨晴 通訊員 閆盛霆)6月5日,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渭一古窯址現場,經過文物部門清理並宣布,渭一古窯址是目前發現的山東省唯一一處保存完整制瓷工藝的古窯址。  據本次考古清理建設顧問、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任相宏介紹,古窯址始於金代,歷經元、明、清、民國到近代,一直是制瓷作坊,從取料基地、所需燃料煤炭、制瓷釉料,方圓在3平方公裡。
  • 同治粉彩瓷器,是清代瓷器的制瓷工藝走向下坡路的關鍵期。
    制瓷工藝在經過清康雍乾三代的社會經濟大發展下,推向了空前的高水平。乾隆過後,由於國力逐漸走向下坡。制瓷工藝也有所下滑。主要是表現在瓷器的制胎的細膩程度下降明顯。有些高端的制瓷工藝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