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是一項古老的制瓷工藝。是民間常用器皿常見的釉色之一--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圖為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黑瓷為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出現黑瓷。東漢時期,浙江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勻。東晉德清窯的黑瓷,以浙江德清窯所產黑釉為代表,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
至宋代,黑瓷品種大量出現,河北定窯生產的黑瓷,胎骨潔白而釉色烏黑髮亮;福建建窯燒制的黑瓷,因含鐵量較重和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形成了免毫紋、油滴紋、曜變等黑色結晶釉,頗為珍貴。江西吉州窯的玳瑁斑、木葉紋、剪紙貼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窯生產的黑瓷,也很有特色。元、明、清時期,黑瓷乃是民間常用器皿常見的釉色之一。
黑瓷也稱天目瓷,原指福建的建窯瓷器。約在日本的鎌倉時代(1192-1333年),日本來我國留學的僧人曾從天目山把這種瓷器帶到日本,並稱它為"天目",後來人們把黑瓷統稱天目瓷,並在國內外有關陶瓷的論著中普遍使用。另有一說,認為這種黑色並略帶青紫、醬褐色的瓷器,最早發現於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黑瓷產生在南方,但是在以後的歷史中,生產黑瓷的中心卻在北方,宋代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黑瓷儘管也較著名,但是看不出與早期德清黑瓷之間有傳承關係,據認為這兩個南方黑瓷廠的一度興盛有其特殊的歷史與人文背景。南北方不同的黑瓷風格更是大相逕庭。縱觀整個黑瓷的產生發展,不同地域的黑瓷是各自獨立產生,後來又慢慢互相影響。
根據記載的考古資料,山西黑瓷在唐代肯定已經出現,並且具有了相當的規模,燒制黑瓷的窯址起碼有渾源窯、平定窯、河津窯、鄉寧窯、交城窯、介休窯、太原窯。那麼比唐代略早的隋代山西有無黑瓷生產呢?可考的隋代墓葬中不見黑瓷,僅見青瓷,所以隋代山西有無黑瓷生產尚不能肯定。
唐代黑釉瓷器的裝飾方法不很豐富,資料中可以找到的黑白雙色裝飾的器物,以裏白外黑的碗,黑釉白邊的罐比較常見,還有黑釉瓷塑動物。唐代山西黑瓷中比較有特色的是交城窯的花釉瓷器,也有人叫唐鈞,它以黑褐釉為地,釉上隨意灑點月白色彩斑,如雲霞,似巖漿,瀟灑自如,器型有拍鼓和瓷罐,可惜未見有完整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