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六種獨特的制瓷工藝

2020-08-27 中普藝術檢測中心

吉州窯是我國宋元時期著名的民間窯場,窯址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根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可知吉州窯創燒於晚唐,發展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元代雖仍有燒造,但已漸趨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過小規模的短期生產,隨之便廢棄停燒了。吉州窯是一座同時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窯制瓷技藝,生產多種器型、釉色、紋飾產品的綜合性瓷窯,其燒造的瓷器品種多樣,古樸典雅,富有濃鬱的地方風格和民族藝術特色。吉州窯產品大致可分為青釉瓷、乳白釉瓷、黑釉瓷、白釉彩繪瓷、綠釉瓷和瓷塑等幾個主要品類,此外還有青白釉瓷、碎紋瓷、琉璃器等等,尤以成功燒造於南宋時期的黑釉貼花瓷和白釉彩繪瓷著稱於世,在中國和世界的陶瓷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一、吉州窯釉下彩繪瓷

宋吉州窯彩繪海濤紋瓷瓶

彩繪海濤紋瓷瓶高13.6釐米、口徑2.8釐米、底徑5.3釐米。此瓶體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繪醬色波濤紋,造型別致,紋飾生動。

吉州窯釉下彩繪是受磁州窯影響而出現的。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北方地區一些瓷窯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磁州窯部分工匠也遷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繼續從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窯也燒制了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白地釉下彩繪裝飾品種。這種裝飾的吉州窯瓷器在墓葬當中也有發現。吉州窯釉下彩繪對景德鎮青花瓷器有較大影響,元代後期青花瓷器中的藍地白花畫法即借鑑于吉州窯,元青花、釉裡紅瓷器回紋邊飾也取材于吉州窯,海水的畫法與吉州窯之間也有著淵源關係。

吉州窯的瓷土來源於贛江對岸的雞崗嶺和窯場周圍,或二者兼而用之。生產場地就在贛江邊的沙丘地上,無法避免砂粒進入瓷土,因而胎質中含砂量大,使胎質粗松吸水力強,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屬聲。這是由吉州窯的生產環境所形成的個性特徵,因而成為了區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徵。

由於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時往往發生阻刀、跳刀現象,在器底及圈足內能清楚地看見跳刀痕。而胎體表面留下波浪痕經施釉後,其痕跡雖有所減弱,直面觀測不易發現,但用手觸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豎條形的起伏,在適當的角度側視,肉眼可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象。

二、吉州窯黑釉瓷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致,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吉州窯屬民間窯場,產量大,生產也就較為隨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難掛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產特點。以黑釉為例,與建窯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窯所特有的「流淚」現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顯現淡淡的黃線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溫差影響,幾乎所有的黑釉窯變瓷的釉面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不規則的冰裂現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輕微起伏處,釉料難以掛附均勻,若選擇適當的傾斜角度觀察釉面,還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過多,釉面形成許許多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顯得粗糙乾澀,有如「雨花石」見水就亮的特質,因為水會迅速填滿缺釉毛孔,使釉面渾然一體,自然就晶瑩剔透了。

三、吉州窯彩繪瓷

南宋吉州窯黑褐地白花蓮花紋梅瓶

高29釐米,口徑6.2釐米,足徑9.6釐米。瓶小口,外卷,短頸,溜肩,橢圓形腹,矮圈足。黃白色胎,器體輕薄細緻,瓶口、頸部施白釉,肩以下為黑褐色,有兩道白色弦紋,弦紋以下是黑褐色釉,底足部分有一道較寬的白釉弦紋。這件梅瓶裝飾工藝是釉下彩繪。

吉州窯的釉下彩繪以鐵元素為色劑,一般不施化妝土,直接在胚胎上用鐵質彩料繪畫,然後再罩一層薄透明釉,燒成後彩繪多呈黑褐、褐色或紅褐色。其彩料隨所含金屬比例不同,而導致多種的呈色效果出現差異,同時窯溫的變化也影響彩繪色調。

吉州窯彩繪瓷脫胎於磁州窯,磁州窯胎質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層淡色化妝土,然後再繪黑彩,以求色彩和諧。永和窯胎質白中泛黃,黑色釉與胎色反差過於強烈,顯得生硬,不受人們歡迎。而直接在坯胎上著褐彩釉,自然、和諧、古樸的特徵顯而易見,且省工料,這就是吉州窯彩繪瓷絕大多數為褐彩的原因。

早期的吉州窯瓷器,繼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風格,入宋以後逐步向挺拔、俊俏發展,到南宋中後期達到頂峰,元以後向肥碩、厚重發展,明代以後則轉向輕薄、規整。這與同代各窯的發展趨勢基本相同。

四、吉州窯玳瑁釉瓷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罐唇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製作工藝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產習慣影響。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餅底、矮圈足為主;到了北宋前期則發展為高圈足、大圈足,中後期又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變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徑逐漸縮小,並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處橫旋一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元中期以後,除黑釉盞繼續保持上述形狀外,其餘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發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發展。這個發展趨勢,經過了一個循環往復、沿襲改革的變異發展過程。這個規律為吉州窯瓷品的斷代依據之一。

五、吉州窯剪紙貼花瓷

宋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

宋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高5.3cm,口徑10.5cm,足徑3.5cm。碗敞口,碗式較深,淺足露胎。裡外施兩種釉,外施醬釉,點以淺黃色斑點,裡為窯變花釉。碗內壁飾3組醬色菱形開光式剪紙紋樣。將民間剪紙貼花藝術直接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是吉州窯匠師的創舉。

吉州窯受地理環境影響,在瓷土無法改變含砂量高的事實面前,窯匠們揚長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時尚,即在坯胎製作方面較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變化以彌補坯胎不足。其結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紛呈、千姿百態,坯胎粗糙隨意的顯著特徵。雖然隨著燒造技術的進步,施釉方法從半截釉,發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滿釉,表現了窯匠力求完美的願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觀念始終佔了上風,並且形成了生產習慣。因此,除少數極品外,絕大多數黑釉瓷的圈足內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較明顯,成為其鑑別窯口的顯著特徵。

吉州窯古陶瓷裝飾,無論是剪紙還是彩繪,講究簡練的畫風畫法和疏朗有致的圖案布局,往往寥寥數筆勾勒成形,或點綴幾筆以打破平面,極其寫意又十分傳神,絕無文人騷客筆下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即使同畫梅花也別具一格。其圖案均源於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為對象,如菱花、團花、梅花、梅枝、蕉葉、奔鹿、彩蝶、波濤、貓、狗、虎、馬、蟲、魚,常見「金玉滿堂」、「長命富貴」、「龜鶴齊壽」、「兒孫滿堂」、「多子多福」、「金桂玉蘭」等吉祥語剪紙,還有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繪泥塑瓷。這些裝飾圖案質樸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語特點鮮明,濃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六、吉州窯黑釉瓷

宋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

宋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高19cm,口徑5cm,足徑6.8cm。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內凹足。通體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紋飾部分露黃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畫,裝飾效果極強。

吉州窯裝飾技法豐富多彩,有剪紙貼花、白釉剔花、白地彩繪、黑釉白彩以及木葉紋和玳瑁釉。宋元時期以黑釉和白釉黑彩最為典範。黑釉胎質疏鬆,呈白黃和灰白色胎內有砂粒、氣孔。製作較粗,圈足處理好像用模扣印後在外壁隨意用刀刮削而成。白釉褐彩知足較規範,胎質較精細,直接用褐彩繪畫後高溫燒成。白釉黑彩為釉下彩,胎質細白,繪畫纖細,有薄而光亮。

合肥中普藝術品檢測中心2015年在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創立,專注於古董藝術品光譜檢測斷代,實驗室掌握了先進的古董科技經驗和技術。中心匯集了幾乎國內所有窯口的全部數據,採用先進的螢光光譜儀,高清晰數碼觀測顯微鏡,對疑似文物進行無損檢測。除了硬體設施外,檢測還新引進了目前英國高校和其他專門研究機構等較完整的古陶瓷資料庫、青銅器資料庫等系統,在提供傳統專家目鑑的同時,亦推行了科學檢測的方式。

中心採用能量色散X螢光分析(EDXRF),通過對藝術品的主、次量及微量元素組成測試分析,尋找其組成成分中的特徵「指紋」元素,可為古藝術品的斷源、斷代研究和真偽鑑定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焦點

  • 追求裝飾致美的吉州窯
    的確,南宋吉州窯瓷器,其名聲雖不及同代「五大名窯」響亮,但卻也擁有獨樹一幟的風格。其中,黑釉瓷最能代表吉州窯的獨特風格,如玳瑁斑,鷓鴣斑、剪紙貼花、木葉紋釉等最負盛名,還有繪花、剔花、描金、堆塑和文字等。此外,多重裝飾帶也是吉州窯瓷器區別於其他窯口瓷器的顯著特徵,而且這種裝飾風格對後世瓷器裝飾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了青花瓷的裝飾風格,」韓先生特別指出。
  • 宋代吉州窯瓷器市場行情,風格特徵,吉州窯瓷器值多少錢?
    釉面黑、黃交相混合,有的在黑處混有黃褐色斑紋,也有的在黃褐之中略呈紅色,斑紋變化多樣,無一雷同,為吉州窯獨有的釉色品種。利用色澤與斑點大小的變化,使之產生特殊裝飾效果的技法,充分體現了吉州窯制瓷工匠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兔毫釉:是以鐵為呈每。劑的結晶釉。
  • 「軍民同樂 共慶佳節 同燃窯火」吉州窯五窯同燒活動即將開始
    為發展和傳承吉州窯陶瓷技藝,我所經過數十年的研究,逐步恢復了吉州窯已失傳近700年的生產工藝,重現了木葉天目、剪紙貼花、釉下彩繪及窯變釉等產品,培養了一批吉州窯制瓷技藝專業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柴窯名為東昌窯,今年已燒三次,窯內大約能放200多件小盞,燒制時間為30小時。
  • 吉州窯 黑釉瓷 木葉天目盞
    最具藝術魅力的還是黑釉瓷木葉盞吉州窯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它始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歷史,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
  • 吉州窯終燒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可分為青釉瓷、乳白釉瓷、綠釉瓷、黑釉瓷、彩繪瓷、雕塑瓷等。「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飲譽中外,灑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窯的標誌性品種,可以說吉州窯在中國陶瓷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中原的制瓷工藝與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相結合,2001年,吉州窯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
  • 吉州窯幾大名品全解
    窯址不遠處對面的雞岡山等周邊瓷土儲備量豐富,且品質高, 所以吉州窯取土十分方便,瓷需要大量的木材作為燃料,吉州地區一直都木材產 區,盛產松木。吉州窯附近的青原、東固山,綿延數十裡的密林為吉州窯發展提 供了充足的燃料。依託贛江進行出貨運輸,贛江流經南昌出鄱陽湖入長江可流 通到全國各地,產品外銷十分便利。吉州窯始於五代,盛興於宋。早期時燒制的瓷器品種雜多。
  • 稀世之寶《吉州窯黑釉剔花玉壺春瓶》
    精品展示《名稱》:吉州窯黑釉剔花玉壺春瓶《評語》:此件藏品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細看包漿很好呈現老瓷器的古韻,器身剔花紋飾精美,紋飾部分露土黃色胎,裝飾效果極強。經綜合鑑定為到代精品,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 吉州窯木葉盞,百年老桑樹葉、吉州原釉原泥燒制
    木葉盞,古吉州窯獨特陶瓷工藝品,葉與盞交匯融合的極致美學享受,中國瓷器史上的美麗瑰寶。取天然樹葉裝飾在天目器皿的釉坯上,經高溫燒制而成。在盞壁漆黑的釉色中,留下木葉絲絲絡絡的莖脈。其中木葉天目盞也曾在貴族中流行,後又入宮廷為皇家所愛,傳世的每一盞都價值連城。
  • 探尋千年木葉天目盞之謎——《非遺江西》在吉州窯拍攝
    四天拍攝期間,《非遺江西》攝製組探究了吉州窯木葉天目盞的整個製作流程。田疇練泥;揉泥;拉坯;修坯;晾坯;採葉;施釉;放葉;滿窯;燒成;出窯;以及最後的碎瓷。
  • 古代名窯大賞南方篇:建窯、吉州窯有何異同?
    、兩宋的繁榮,直至明清的鼎盛,各處窯工因地制宜,於胎釉、形意上均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近年來,建盞市場處於穩健開拓期,屢拍高價,2016年一隻建窯油滴盞創下7800萬的建盞公開拍賣全球最高紀錄,成為宋瓷拍賣排行榜前五名中唯一的黒釉瓷。
  • 一片葉子值千金的吉州窯到底有何魅力讓世人追捧?吉州窯解密
    磁州窯、吉州窯的彩繪瓷,開創瓷器裝飾新天地;吉州窯、建窯的黑釉瓷達到了後世各朝代無法效仿的程度。其中「剪紙漏花」和「木葉天目」這兩種工藝裝飾手法,是吉州窯藝匠的發明,充分反映了吉州窯瓷器是民間藝術傑作的地位,是吉州窯中最為名貴的產品。
  • 中國名窯入門:越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景德鎮窯有何特色?
    ,各處窯工因地制宜,於胎釉、形意上均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本地開採的絹雲母質黏土用於製作吉州窯黑釉瓷胎,這種易得且儲量較大的制胎原料與簡單的一元配方也符合吉州窯生產大量民用瓷的與需求。(3)燒制工藝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內部分工日益細化,普遍採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等技藝製作瓷坯,再採用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覆燒等技法進行裝燒
  • 曦和收藏語箋-宋代吉州窯瓷器風格特徵,市場行情價值分析
    釉面黑、黃交相混合,有的在黑處混有黃褐色斑紋,也有的在黃褐之中略呈紅色,斑紋變化多樣,無一雷同,為吉州窯獨有的釉色品種。利用色澤與斑點大小的變化,使之產生特殊裝飾效果的技法,充分體現了吉州窯制瓷工匠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兔毫釉:是以鐵為呈每。劑的結晶釉。
  • 深刻影響日本,宋人美學,吉州窯瓷器拍賣榜
    吉州窯在制瓷業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兼採宋代南北名窯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宋代吉州窯器物裝飾手法極為豐富,此拍品所應用的 「白釉彩繪」是在磁州窯的影響下創燒的,開後來景德鎮青花瓷之先河,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此拍品為兩件一對,外觀基本一致。直口微斂,筒狀深腹,下腹弧內收,下承圈足,上配圓蓋,與罐口等大,蓋沿曲線平緩,狀似鬥笠。
  • 靜逸先生《古窯器論》談之吉州窯
    此段又進一步印證了《格古要論》提到的宋時吉州窯的興盛和吉州窯有過製作碎器的論句。其碎器窯始於南宋,所制之器胎粗體厚,分米色、粉青兩種,紋如碎塊,其碎紋比哥窯細密,易與哥窯混淆,後有碎紋素地加以青花者。據以上述段中推斷,宋時五窯中,除了舒公窯,其中可能還有鄭氏窯和曾家窯,加上近期青原區彭家窯遺址考古發掘,為吉州窯起源於唐末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其彭家窯也可能跟宋時五窯有關,再據197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會對吉州窯試掘,發現最下層有北宋青白瓷,還有匣缽上刻有「朱、尹、曾」等姓,其中的姓氏也可能是宋時五窯之一;
  • 趙峰文物鑑定專家淺談吉州窯瓷器鑑定
    吉州窯大家應該非常熟知,在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一帶,又稱永和窯,也稱吉州窯。吉州窯創燒於唐代中晚期,歷經唐五代和北宋,到了南宋時期達到了鼎盛巔峰時期,一直到元代還在燒,歷經了600多年的燒造歲月。,創作出樸素動人的吉州窯各類別藝術佳品。
  • 宋瓷「八大窯系」
    八大窯系——是指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和吉州窯系(另一種說法為 越窯系)於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非凡的制瓷竅門和灑脫活潑的個性對其時各地窯場發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行,由此構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寬廣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系以黃堡鎮為基地,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
  • 「顯影中國」探尋吉州窯神奇的「木葉天目盞」
    「天目」即指黑釉瓷,吉州窯以黑釉出名,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也是中國古代黑釉釉瓷生產中心之一。南宋時期飲茶文化風行,吉州窯出產的黑釉瓷深受文人雅士青睞。一千多年前,吉州窯的木葉天目盞便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新華網 王凱豐攝據《景德鎮陶錄》記載:「江西窯器,先有吉州,後有饒州(景德鎮)。」
  • 「天目花開曜吉州」劉品三、劉曉玉父女吉州窯茶器展在景德鎮開幕
    尤其是釉下彩繪瓷對後來青花瓷產生有一定的影響。吉州窯彩繪瓷以含蓄秀麗、清新明快的藝術風格,在中國彩繪瓷史上獨樹一幟。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紋樣裝飾豐富多彩。70年代初調入江西省博物館工作,這段經歷為他打開了吉州窯的大門。幾十年來,劉先生先後把彩繪瓷、剪紙貼花瓷、木葉紋碗、窯變、虎皮釉等吉州窯的制瓷工藝,基本恢復起來。劉老因此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並榮獲了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省科學技術進步發展委員會、省文化廳等的科研成果獎。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從採泥、制瓷、配釉、彩繪、上釉,直到燒成等各項工藝,劉老能夠做到一人獨自完成。
  • 古老制瓷工藝,黑瓷(天目瓷)的介紹與欣賞
    黑瓷,是一項古老的制瓷工藝。是民間常用器皿常見的釉色之一--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圖為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黑瓷為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出現黑瓷。東漢時期,浙江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勻。